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忍[1](2021)在《超星泛雅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当代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校学生都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适应未来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的使命,所以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质量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基于晋江安海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应用超星泛雅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来提升教学成效。
王嫄嫄[2](2021)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传统演示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求。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催化下,传统面授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模式既融合了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双重优点,又弥补二者的不足,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尝试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以期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2)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建构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3)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不断迭代更新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4)总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效果。研究结论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学生计算机水平方面、学生兴趣态度方面、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课内外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方面均有显着提高。因此,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应用混合式教学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课堂的掌控能力、应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目前大多数混合式教学的研究集中在高校,本研究聚焦中职教育,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符合中职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2、本研究在教学评价的设计上创造性地将在线平台数据纳入评价标准,促进过程性评价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并根据学科特点将职业素养也纳入评分标准,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孙丽萍[3](2021)在《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现状、学业水平调研分析,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自身长期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适合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教法和学法,同时为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推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完整项目设计,以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给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余楠,晋玉星[4](2021)在《“三教”改革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建设探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将职业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或工程项目等融入专业教材,并作为教材内容的主体;在专业教材中要大力宣传弘扬工匠精神,立德树人。要打造立体化教材,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之一,它对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编制该课程的立体化教材,有利于学习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便利,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黄知贞[5](2021)在《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是我国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国家教育改革决心凸显,国务院于2019年1月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积极推进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促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期职业院校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促进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逐步深入,教育部于2020年1月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导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STEAM理念倡导学习过程中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STEAM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二者具备统整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对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展开研究。为了探究提升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路径,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以验证STEAM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有效性,本研究创新地将“中职信息技术课程、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三者之间进行有机结合。在教育研究方法的指导下,结合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当地的宁红茶文化为项目教学背景,引入了STEAM教育理念跨学科整合模式及综合学习本质下的STEAM—工作坊学习框架,进行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并对该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为了验证该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某县级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效果调查分析、理论测试对比分析、技能大赛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证明了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STEAM理念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本研究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内容。第二章对STEAM教育理念、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项目教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STEAM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契合性进行分析,以考证其应用是否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此,第四章构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并在该教学设计框架的指导下,将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三者相融合,进行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设计,即“我为宁红茶做代言”项目教学案例。第五章通过选取某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践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在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演为主教学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第六章通过对实验班的教学实践评价及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理论测试、技能大赛、问卷调查等途径收集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TEAM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且将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三者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学生的合作探究程度对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实施效果具有显着性影响,教师需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实现精准而有效的教学。第七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综上,本文通过对STEAM教育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研究,结合地方文化,提出了STEAM教育理念下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予以实践,为STEAM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为进一步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STEAM教育提供了可能。
曹萍萍[6](2021)在《支架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鉴于此,国家大力推行教育教学的改革,鼓励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适时适量的指导,以期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支架式教学改善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教学现状,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在开展行动研究的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处理,对所运用的支架进行及时的调整。因此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实习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得出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溯源分析。其次,对支架式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将支架式教学运用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并展开行动研究,并在行动中不断观察,不断发现问题,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最后,从实践结果可以得知支架式教学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提升学习效果。将支架式教学运用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将会为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参考方向,同时拓宽了支架式教学的应用范围,并为研究支架式教学提供一定的经验。
唐坤[7](2021)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断进行的变革中,大量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如今技术创新突飞猛进,人们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目标内在地要求教育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加以组织,否则其实现就无从谈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真实、更持续、更有意义的学习。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证研究法,前期通过对国内外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为后续实践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接着为客观全面地了解目前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情况,对中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中职院校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并以布隆伯格理论模型作为审视依据,发现总结该课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并从布隆伯格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针对存在问题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研究,从教师角色、学习责任、权力平衡及评价的过程与目的维度进行关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桂林市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二年级99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知识建构、课程掌握等多个维度进行学习评估,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在中职《网页制作》课堂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关于网页制作课程知识的有意义学习,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提升学习兴趣。
周笑非[8](2021)在《基于STEAM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不论是教育大环境的引导下,还是亟需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岗位推动下,职业教育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趋势。就中职教育发展而言,教学是其根本。STEAM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性思维以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与综合能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得以更好地实施必须依靠于符合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适合中职学生能力与发展、结合社会岗位各类技能要求的课程教学。社会对中职学生定位是可以胜任岗位要求的技术型人才,STEAM教育理念与中职人才培养标准对接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研究旨在将STEAM教育理念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相融合,借鉴STEAM教育理念的特点与优势,构建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教学设计。并在该模式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形成教学设计,为后续教学实践撰写教学设计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支持各阶段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我国STEAM教育研究现状以及STEAM理念在中职教育中的运用情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广西某中职学校进行现状调研,了解当前中职学校对STEAM理念运用情况,学生跨学科思维培养情况,为设计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接着进行了三轮教学实践,通过实验效果以验证本研究中基于STEAM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最后针对教学实践阶段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并总结,提出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学设计的实施建议,为中职学校开展STEAM理念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提供相关参考。
封雪凤[9](2021)在《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行动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索,实质是试图解决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只有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传授和学习活动体验的界限,依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坚持知行合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真正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郭炎华[10](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超星泛雅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1.1 重视程度不够 |
1.2 教材不符合国家课程标准 |
1.3 教学方法传统并且缺乏创新 |
1.4 教学资源运用不够 |
1.5 教学评价较主观且缺乏细则量化 |
2 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问题 |
2.1 研读国家课标并按照标准安排课时 |
2.2 采用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 |
2.3 依据国标教材,重构内容,在线创建课程 |
2.4 革新教学方式,实施信息化教学 |
2.5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库资源 |
2.6 创新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
3 结语 |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1.2 疫情加速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
1.1.3 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亟需改革 |
1.1.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
1.1.5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条件全面成熟 |
1.2 文献综述 |
1.2.1 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
1.2.2 混合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情况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框架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教学模式 |
2.1.2 传统教学 |
2.1.3 混合式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2.4 掌握学习理论 |
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3.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
3.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析 |
3.2.1 课程定位 |
3.2.2 课程培养目标 |
3.2.3 教学内容分析 |
3.2.4 教学对象分析 |
3.2.5 教学设计理念 |
3.3 混合式教学平台的对比分析和选择 |
3.4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3.4.1 已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
3.4.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
4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
4.1 前期准备 |
4.1.1 教学实践对象分析 |
4.1.2 创建课程 |
4.1.3 教学环境准备 |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2.1 计划 |
4.2.2 实施 |
4.2.3 检查 |
4.2.4 反思 |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1 计划 |
4.3.2 实施 |
4.3.3 检查 |
4.3.4 反思 |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 |
4.4.1 计划 |
4.4.2 实施 |
4.4.3 检查与反思 |
4.5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4.5.1 计算机水平方面 |
4.5.2 对计算机的兴趣态度方面 |
4.5.3 对计算机教学满意度方面 |
4.5.4 学生课内外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方面 |
4.6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小结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5.3.1 存在的问题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验前测问卷 |
附录 D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后测卷) |
附录 E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 |
附录 F《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作品评价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调研分析 |
1.1 生源不同,学生学业水平差异大 |
1.2 学习环境不同,学生的长短板也不尽相同 |
2 行之有效的教法推荐 |
2.1 调研学情是必要的 |
2.2 制定教法,推广学法 |
3优化项目任务并及时完成任务批阅 |
3.1 设置项目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做出真正实用的东西 |
3.2 设置项目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更倾向于专业应用 |
3.3 作业任务反馈要及时,写给学生的评论更不可或缺 |
4 结束语 |
(4)“三教”改革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建设探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
(一)关于立体化教材 |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探讨 |
(一)纸质教材 |
(二)微课资源 |
(三)学习平台 |
(四)电子教案与课件 |
(五)实训练习册 |
(六)考试题库 |
(七)虚拟仿真实验与交互式动画实验 |
三、结语 |
(5)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一)政策促进 |
(二)现实需求 |
(三)STEAM教育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联系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
(二)STEAM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STEAM教育理念 |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 |
(三)项目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做中学”理论 |
(三)STEAM教育理论 |
第三章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STEAM教育理念的契合性分析 |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
(一)中职学生脱离学习困境的现实要求 |
(二)中职信息技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真实诉求 |
(三)贯彻落实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迫切需求 |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可行性 |
(一)教学目标的互通性 |
(二)教学内容的相融性 |
(三)教学方法的同源性 |
(四)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
(五)可调用资源分析 |
(六)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案设计 |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源由 |
二、构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 |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 |
(二)案例设计——以“我为宁红茶做代言”为例 |
第五章 STEAM 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
一、教学实验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教学实验类型的确定 |
(三)教学实验对象的选择 |
(四)教学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 |
二、教学实验实施 |
(一)教学时间地点 |
(二)教学实施准备 |
(三)教学案例实施 |
第六章 STEAM教育融入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
一、教学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
二、理论测试对比分析 |
三、技能大赛对比分析 |
四、调查问卷对比分析 |
五、实验结论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习基础调查表 |
附录3 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4 学生自评表 |
附录5 教师评价表 |
附录6 理论测试题目 |
附录7 修水中专“学全会、提技能、爱中华、扬国威”作品竞赛方案 |
附录8 修水中专技能大赛评分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支架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国家政策的导向 |
2.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挑战 |
3.支架式教学优势 |
(二)文献综述 |
1.支架式教学国内外的研究 |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行动研究法 |
4.访谈法 |
(六)研究内容 |
(七)研究思路图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教学策略 |
2.支架式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调查设计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对象 |
4.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数据分析的方法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
2.教师调查数据的分析 |
(三)调查现状及原因分析 |
1.调查现状 |
2.原因分析 |
四、支架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
(一)可行性分析 |
1.理论条件 |
2.现实条件 |
(二)支架的类型 |
(三)支架式教学原则 |
(四)支架式教学实践流程分析 |
五、支架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
(一)行动研究方案 |
1.实践目的 |
2.实践对象 |
3.实践时间 |
4.实践方法 |
5.实践分析方法 |
(二)教学实践准备 |
(三)教学实施案例 |
1.第一轮行动研究 |
2.第二轮行动研究 |
3.第三轮行动研究 |
(四)教学实践结果 |
1.问卷数据分析 |
2.学习自主性 |
3.合作学习能力 |
4.学习效果 |
5.学生成绩分析 |
6.访谈资料分析 |
7.支架使用分析 |
(五)行动研究总结 |
1.实践总结 |
2.实践建议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指导语 |
附录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指导语 |
附录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4: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简单排版-制作学校宣传简章任务单 |
附录6:表格制作-制作个人简历任务单 |
附录7:任务3-小组评价表 |
附录8:任务4-小组评价表 |
附录9:组内评价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实证研究法 |
(四)核心概念 |
1.学生 |
2.以学生为中心 |
3.课堂参与度 |
(五)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二、相关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理论基础 |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布隆伯格的理论模型 |
1.教师角色 |
2.学习责任 |
3.权力平衡 |
4.内容功能 |
5.评价的过程与目的 |
6.评论与启示 |
(四)影响因素分析 |
1.教师层面 |
2.学生层面 |
三、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一)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调查简介 |
1.问卷设计依据 |
2.调查目的 |
3.调查方法 |
4.调查对象与范围 |
(二)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存在问题分析 |
4.现状调研总结 |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
(一)布隆伯格理论用于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1.中职《网页制作》课程内容特点 |
2.中职《网页制作》课程教学设计意图 |
(二)教学设计 |
1.课前阶段 |
2.课中阶段 |
3.课后阶段 |
(三)教学实施 |
1.课前学习准备 |
2.创设学习情境 |
3.理解学习任务 |
5.自主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
6.阶段性分享与讨论 |
7.作品的展示分享与评价 |
(四)教学效果分析 |
1.学生作品分析 |
2.作业情况分析 |
3.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
(五)实践总结 |
1.问题分析 |
2.教学建议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基于STEAM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
2.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3.中职教育与STEAM理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STEAM理念研究现状 |
2.我国STEAM教育 |
3.STEAM理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技术路线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STEAM理念内涵与素养 |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
3.教学设计 |
(二)基于STEAM理念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自我效能理论 |
3.社会互赖理论 |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分析 |
1.调查方法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3.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4.调查问卷分析 |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
1.存在问题 |
2.解决策略 |
四、基于STEAM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策略 |
(一)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设计原则与要素分析 |
1.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
2.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
(二)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设计思路 |
1.基于STEAM理念教学设计宏观思路 |
2.基于STEAM理念教学设计中观思路 |
(三)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设计 |
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要素 |
2.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学设计 |
五、基于STEAM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实践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安排 |
2.数据收集 |
3.基于STEAM理念的课程内容 |
(二)教学实施 |
1.第一轮行动研究 |
2.第二轮行动研究 |
3.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三)基于STEAM的中职教学设计应用成效 |
1.教学设计应用评价方案 |
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
3.研究小结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构建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设计 |
2.提供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案例 |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实施建议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剖析 |
1.1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
1.2 行动导向教学的意义 |
2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解析 |
2.1 模式简要介绍 |
2.2 常规操作程序 |
3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
3.1 优选主题(或项目),体现目的性 |
3.2 重在体验,强调实践性 |
3.3 放眼发展,注重创造性 |
(10)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的 |
3.理论依据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研究路线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
1.翻转课堂的起源 |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乡村与乡村学校 |
3.本土化 |
4.学习力 |
5.学优生与学困生 |
6.知识沟 |
(三)内涵解析 |
1.翻转课堂的本质 |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1.比较之目的 |
2.方法与依据 |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4.比较研究启示 |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
1.翻转之取长补短 |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
(一)调研设计 |
1.调研对象 |
2.理论模型依据 |
3.量表维度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1.问卷 |
2.访谈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1.教学传播者分析 |
2.学生分析 |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
4.调研结论 |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
4.教学评价模式 |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1.研究问题假设 |
2.研究样本 |
3.变量控制 |
(二)实验前期工作 |
1.实验科目的选择 |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
3.微课的制作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
3.数据收集 |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
1.终结性评估分析 |
2.形成性评估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
(三)研究创新 |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
(四)研究呈献 |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
(一)研究不足 |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
2.研究样本的局限 |
3.研究时段的局限 |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
3.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星泛雅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研究[J]. 王丽忍.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1(18)
-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D]. 王嫄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3]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 孙丽萍.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18)
- [4]“三教”改革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建设探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 余楠,晋玉星. 开封大学学报, 2021(02)
- [5]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D]. 黄知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支架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曹萍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7]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研究[D]. 唐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8]基于STEAM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践研究[D]. 周笑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 封雪凤.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07)
- [10]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