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勇军
张家界市中医医院 湖南省 427000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胆结石术后辅用通腑利胆汤治疗胆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胆管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全部患者均接受胆结石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通腑利胆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1.67%;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胆结石术后辅用通腑利胆汤治疗胆管炎疗效确切,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管炎;胆结石术;通腑利胆汤;临床效果
胆结石并发胆道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反复发作,对人们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常规药物治疗胆结石疗程长,不良反应多,患者不易接受。手术治疗虽疗法尚可,但并非所有患者适用,术后会引起相关并发症,结石残石率、复发率较高,直接影响康复进程。胆结石术后胆道残留结石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转化为重症胆管炎,增加治疗难度和死亡风险,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本文收集了120例胆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胆结石术联合通腑利胆汤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20例胆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纳入标准[1]:结合临床症状,通过B超、CT、手术探查,确诊为胆结石合并胆管炎,具有外科手术指征;排除心、肝、肾等脏器严重不全、恶性肿瘤;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120例患者遵循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43.81±7.76)岁;发病至入院治疗12h~48h,平均(43.03±2.34)h。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43.82±7.7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48h,平均(43.10±2.35)h。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抗休克、对症支持治疗,入院48h内接受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术后放置引流管。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0.1g甲硝唑片(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966),3次/d;0.5mg/d阿托品(安徽凤阳科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3152)肌注;150mg熊去氧胆酸片(江苏克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777)口服,3次/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待肠蠕动恢复时,给予通腑利胆汤治疗,方剂组成为:茵陈30g,丹参、木香、炙甘草、白芍、郁金、黄芩、柴胡各10g。随症加减:恶心呕吐,加陈皮、竹茹;胁痛,加川楝子、延胡索;高热者,加蒲公英。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以10d为一个疗程,持续给药3个疗程。
1.3评价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参考胆管炎疗效判定标准[2],痊愈:结石全部清除,未见炎症反应;好转:结石基本被清除,炎症明显缓解;无效:结石残留较多,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痊愈率+好转率=治疗总有效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测定。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120例患者研究所得数据完整收集,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中做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处理和分析,运用(n%)描述计数资料,组间通过卡方检验,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数据采用方差检验,如果检验结果为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提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3讨论
胆结石合并胆管炎为临床常见急腹症,是由胆管结石梗阻引起的病理改变,严重阻塞可导致胆管压力升高,若压力超过肝内胆管最大分泌压时,胆道病变分泌细菌毒素逆流侵入毛细胆管和肝细胞中,导致全身弥漫性感染,引起败血症和菌血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胆结石手术是治疗胆结石并发胆管炎常见方法,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术后易残留结石,引起术后综合征。因此胆结石术后应采用相关药物清除残余结石,解除胆道梗阻,从而降低胆道压力,提高对胆管炎的治疗效果。
以往胆结石手术后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熊去氧胆酸片具有抗感染、溶石作用,甲硝唑片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阿托品解痉,是治疗胆结石合并胆管炎常见药物,但其治疗效果欠佳[4]。
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合并胆管炎属于“黄疸”范畴[5],肝胆互为表里,胆附于肝,肝之精气化为胆汁,胆汁代谢、化生受肝调孔,肝失蔬,胆汁化生失常,排泄不畅,久聚瘀滞成石。本文自拟通腑利胆汤为为基础方加减,其中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柴胡疏肝例胆、和解表里;白芍柔肝止痛;郁金、木香、黄芩、丹参化淤止痛、理气活血之功效;炙甘草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共达通、疏、清、下、化、利之功效,促进胆道疏泄功能恢复,调和脏腑气机,消除诸症[6]。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67%,较对照组的81.67%显著提高,说明胆结石术后辅用通腑利胆汤治疗胆管炎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治愈率。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表明了通腑利胆汤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良金,周继刚,张继红. 疏肝利胆通腑法治疗慢性胆囊炎45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11,12(5):47-48.
[2]顾全. 疏肝利胆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45例疗效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18(5):398-399.
[3]崔爱珍,Xin Zhengxin,Chen Min等.自拟舒肝通腑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40例[J].陕西中医,2009,30(1):29-29.
[4]熊飞霞.柴金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胆囊炎25例[J].河南中医,2010,30(6):584-584.
[5]沈正卫.胆结石术后辅用通腑利胆汤治疗胆管炎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6):55-56.
[6]赖奕辉.胆结石术后辅用通腑利胆汤治疗胆管炎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6,28(1):92-94.
论文作者:邓勇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胆结石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胆管炎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结石论文; 胆道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