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睦共处,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本文通过对生态伦理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讨论了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的实际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生态伦理;城市规划建设,实际应用
生态伦理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保护城市景观方面在最大的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内容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规范,将生态伦理思想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这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还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得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具有科学性。下面我们就对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归还建设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规划思维层面——主客体修正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规划与开发都是围绕经济而发展的。但是,由于之前我国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再加之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体系,导致很多个人或企业盲目的发展经济,甚至因为自身的经济利益,大肆的破坏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并且,根据近几年的数据调查报告表明,这一问题正在呈现加重的状态,如果再不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必然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单一价值主体导致的规划主体偏向
目前我们在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也将许多先进的理论思想应用到其中,这不仅使得城市规划思维在形成的过程中更具有全面性,而且还充分的体现了城市规划建设的价值,进而使得城市规划建设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不过,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也将价值学中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人们可以利用价值论的相关内容,来对城市规划的主客体结构进行确定。不过,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归还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人们只采用单一价值主体分析的方法,那么人们的规划思维就会偏重于建设用地,而忽视了非建设用地的开发。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人们在对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对规划资源配置的利用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使得人们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将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规划的主体,而非建设用地则成为了客体,这就导致人们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中,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且人们也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对大量的非建设用地进行征用,这就使得城市环境的质量大幅度的下降,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2、双规划主体的均衡
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归还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建筑用地过度开发的现象十分的严重。这不仅对城市环境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还给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就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因此,在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就将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应用到其中,进而将建筑用地和非建筑用地都作为城市规划的主体,这样不但维持了城市环境的生态建设,还有效的保障了人们生活的健康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将生态伦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应用到中,从而使得人们在对城市环境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其质量在得到有效提高的也同时,也保障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伦理思想的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均视。
首先确定强制性的不准建设区域(即先确定非建设用地范围),构成城市发展的前提,初步定义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落实城市建设用地。这种规划程序并不是将原规划主客体倒置,而是由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往往在开发建设浪潮中被忽视,所以必须优先保护这类用地才能真正实现建设与非建设的均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城市与农村均视。
笔者认为城市地区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农村地区是区域社会环境发展的战略重点,农村地区乡土植物与景观的保护是整个区域环境质量的保障,因此在规划编制中对农村和城市要一视同仁,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研究。
二、 规划目标选择层面——多目标协调
1 目标类型分析
区域不同的发展目标选择反映了哲学层次上价值观的不同追求,对各级政府的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环境目标、经济目标和人口集聚目标三个方面的思考。从目前理论与现实存在的和长远追求的目标分析,结合本文研究重点,以环境目标为基点,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重要的目标价值观选择图谱。图谱中分别以生态承载力、GDP总量和人口总量代表环境目标(E)、经济目标(G)和人口集聚目标(P)。
(1)模式一:环境目标零增长的价值观图谱。环境目标零增长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区域生态承载力不变前提下,GDP总量和人口总量可能的变化关系和变化组合,共存在六种组合图谱。根据相关情况和实现条件,假设现有人均资源消费缓慢增长条件下,如果一个地区想在生态承载力不变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即发展循环经济或者减少区域范围人口。由于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经济模式转变比较困难,因此前者比后者实施起来更有难度;如果想在生态承载力不变前提下,实现人口集聚,即必须要迁出区域范围内部分产业。
(2)模式二:环境目标正增长的价值观图谱。环境目标正增长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区域生态承载力上升前提下,GDP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变化关系和变化组合,共存在六种组合图谱。根据六种图谱的变量情况和实现条件,假设现有人均资源消费缓慢增长条件下,如果想保持某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经济同步增长,可选择图谱三,即必须要迁出区域范围内部分人口;如果想保持生态承载力和人口总量同步增长,可选择第五种图谱,即必须要迁出区域范围内部分产业。
(3)模式三:环境目标负增长的价值观图谱。环境目标负增长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在生态承载力下降前提下,GDP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变化关系和变化组合,表明区域在发展其经济目标和人口集聚目标时,造成生态承载力下降,也说明了区域发展是建立在环境代价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共存在五种组合图谱。
2、目标选择——生态经济社会协调观
生态经济协调观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做到生物、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共生。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部分城市的发展主要基于经济动机,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造成了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协调观将力争改变这种现状。
三、结束语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规划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城市经济规划设计中,仍旧存在了很多的不足之处,并没有着重体现生态伦理的观念,大大降低了城市规划的设计质量。因此,在进行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时,应当加大对生态伦理观的推广和应用,并对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调查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改善措施,充分发挥生态伦理观的核心作用,结合城市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从而促进生态伦理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王鸣,应云仙.生态伦理——城市规划视角纳新[J]. 城市规划. 2007(06)
[2] 陆宁,陆路,霍小平,徐显杰.生态城市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 2006(04)
[3]葛明,梁静.当代城市规划应体现生态伦理观[J].科技与企业,2013(11).
论文作者:魏馨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城市论文; 生态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目标论文; 伦理论文; 承载力论文; 图谱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