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构建方法的探讨_地理论文

乡土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的构建方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土论文,地理论文,心理论文,地图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出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区域尺度(从学生卧室的布局到海洋及大洲在地表的分布)的认识,这些脑中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及存储和提取地球上人文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必要方式。在此概念中,首先,心理地图是储存于个人头脑中的地图;其次,它是一种内化了的印象图,反映了人们对空间环境信息的回忆;最后,它是基于空间信息建立的,并且形成机制复杂。

心理地图与常规地图一样,都具有表示空间信息的特点,它们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但是,心理地图还有它自己的特性:一是有限性,因为人的视觉范围和行动范围都是很有限的,不可能包括一个较大的连续的地球表面,而多为视觉和行为所及的范围;二是变形性,心理地图存在于人脑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头脑中的心理地图来表达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而他对该地区环境的认识受其生理、心理和感受能力的限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变形;三是差异性,心理地图的差异性是由个体本身的相关因素决定的,如种族、年龄、性别、所处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在某地居住的时间和位置等外部特征;四是指引性,如利用心理地图可以在头脑中指引一个人走向某一目的地。

一、心理地图构建的意义

1.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构建中学生的心理地图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心理地图的构建既能增强学生的地理知识,又能帮助学生随时获取必要的地理信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例如,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可以分析出某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及地势变化,进而分析出地形与人类的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

2.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地理智能

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智能,主要有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空间能力。心理地图的形成有利于整合各种地理信息,提高人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达到图文转化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记忆效率,记忆一幅有组织的心理地图比记忆原始视觉信息要容易得多。心理地图是评价空间能力乃至整个智能发展水平的工具,也是空间智力活动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构建心理地图。

二、北京市心理地图构建阶段

本文以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市》为例,具体阐述构建心理地图的过程。

1.外部轮廓阶段

外部轮廓阶段主要让学生感知北京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头脑中粗略地建立起北京市的轮廓。其中,北京市地理位置的建构,主要包括:①经纬度位置。先让学生观察北京市政区图,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北京市地图让学生观察,观察的内容有穿过北京市主体部分的四条主要的经纬线(分别为116°E、117°E、40°N和41°N)。然后,让学生在空白纸上绘出来。首次画北京市地图时,可以让学生对照地图描绘,在描绘图的基础上,填上相应的经纬度。②相对位置。先让学生利用北京市地形图观察,观察的内容有与北京市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以及其自然地理位置。政区位置,除东南部分与天津市接壤之外,其他区域都与河北省接壤;自然地理位置,北京市的西部是太行山余脉(西山)、北部是燕山、东南是华北平原。然后,让学生在前面画图的基础上表示出来,同时教师出示图1(见下页),观察学生画图情况,并纠正学生在标识地理位置时出现的错误。

2.内部细致化阶段

内部细致化阶段是在外部轮廓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内部要素进行细致分析,具体包括北京市范围和自然地理要素。①在构建北京市的范围时要重视记忆口诀的运用。例如,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的记忆口诀(从北往南):“延(延庆)、怀(怀柔)、密(密云)、昌(昌平)、顺(顺义)、平(平谷)、门(门头沟)、房(房山)、大(大兴)、通(通州)”,而近郊区、县及城区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近,构建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让学生在描绘前一幅图的基础上继续补充,教师出示图2,观察学生画图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在标识郊区、县的位置时出现的错误。②建构北京市自然地理要素。首先,是地形和地势。让学生观察北京市地形图,理解北面燕山是东西走向,西面太行山余脉(西山)是北东—西南走向,并找出北京市最高峰东灵山,海拔是2303米。通过观察地形图,学生可以总结北京市的地势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其次,是水库和河流。通过观察北京市地形图,找到提供北京市水源的两大主要水库: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其中,密云水库被誉为“北京市一盆净水”。比较大的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和京密引水渠等。同时,继续让学生在前面画图的基础上表示出来,教师出示图3(右上图),观察学生画图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在标识自然地理要素位置时的错误。

3.完善阶段

学生在掌握了前两个阶段之后,初步形成了北京市心理地图。但是,内部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缺乏整体空间布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将各个区域进行有机整合。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精确化,方法是根据经纬线将所要表达的地理要素联系起来,以达到形成完整的心理地图的目的。观察和识记主要经纬线穿越了哪些行政区、地形区、山脉、水库和河流,包括前面提到的点、线等各种地理要素,详见下表。

值得提出的是,学生乡土心理地图的形成,不能局限于记忆一些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还必须让学生掌握地理要素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例如,学生通过观察北京市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出地势特征之后,能初步分析北京市山地西北坡降水少于东南坡的原因。

三、心理地图构建的方法探讨

1.通过读图、绘图构建心理地图

读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培养地理能力的基础。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看图,包括地图册、课本插图、挂图与电子地图等。通过读图,学生能从中获取丰富的乡土地理知识,掌握乡土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和特点等。绘图是构建心理地图的快捷方式,学生只有亲手画图,才可以加深、巩固乡土地图在头脑中的印象,使地理信息更准确、细致。学生在画完地图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纠正学生的错误,以便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精确的心理地图。例如,学生在学习北京市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之后,将这些地理信息在地图上绘制出来,经过修改、完善后的心理地图才最准确、可靠。

2.利用经纬网构建心理地图

利用经纬网构建心理地图,不仅需要构建静态的心理地图,还要形成动态的心理地图,属于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抽象思维之后构建的心理地图。可选取一些重要的经纬线,通过它们识记这些经纬线穿过的地区,进行空间定位,从而构建起乡土心理地图。例如,在构建北京市心理地图时,可以选取116°E、117°E、40°N和41°N四条经纬线,通过分析这些经纬线穿过的空间区域,构建起北京市的心理地图。

3.通过实地考察构建心理地图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由于乡土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而有利于开展实地考察,让学生学会对乡土地图信息加以分析利用,引发学生乡土知识联想,从而构建起乡土心理地图。笔者曾在石景山某中学做过一项测试,即在没有学习北京市之前,让学生画出他们心中的北京市地图。结果发现:在描绘北京市范围时,石景山的位置表示得最准确,而远郊区、县位置的错误率则较高。在对位置描绘准确的学生访谈后,得知他们曾去过远郊区、县,对当地位置及其自然和人文概况非常熟悉。因此,我们要重视乡土地理课程理论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据此构建起乡土的心理地图。

标签:;  ;  

地方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构建方法的探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