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肿瘤医院放射科 浙江 杭州 310002
作者简介:赵江,出生年月:1984.1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杭州学历:本科职称:技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从事……工作:医学影像技术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移动DR在临床使用中的技术优势。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2015年床边片共计300例,DR、CR各150例,对图片进行图像质量、曝光条件、曝光时间的对比分析。结果:移动DR的图像优良率、摄片时间、曝光剂量均优于移动CR,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移动DR已经可以取代移动CR为临床服务,且将有更加广泛的用途。
关键词:移动DR;床边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CR)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216-01
Analysis of advantages of mobile DR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ZHAO Jiang
(Hangzhou Tumor Hospital, Hangzhou 310002)
Abstract: Objec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of mobile DR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2014-2015 in the bedside of a total of 300 cases, DR, CR each 150 cases. Image quality, exposure conditions, exposure tim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Mobile DR image quality rate, film time, exposure dose are better than the mobile CR, Results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Conclusion: Mobile DR has been able to replace the mobile CR for clinical services, and there will be a wider range of uses.
Keyword: Mobile DR; Bedside radiography;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床边X线摄影主要为急危重、术后患者、复合性外伤、骨折牵引等不能活动者提供了及时方便的影像资料[1]。随着医院网络化建设的日渐完善,移动DR开始普及,那么其相较于过去的移动CR系统在实际应用当中究竟会有哪些优势。本次研究主要对我院2014年新进岛津MUX—2000型移动式DR在实际使用中的技术优势进行比较分析。
1 一般材料
1.1 患者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4-2015年CR、DR床边片各150份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50~88岁,平均(57.6±12.1)岁。DR组男性68例,女性82例,年龄55~88岁,平均(62.3±5.3)岁。CR组男性70例,女性80例,年龄50~80岁,平均(63.1±5.2)岁。两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有比较价值。图像均为胸部正位片和骨盆正位片。
1.2 设备与器材 CR:采用AGFA IP成像板及与其配套的扫描成像系统,床边X线机为东芝IME—100L型移动式X线机;DR:床边机为岛津MUX—2000型移动式DR及佳能CXDI-70C型平板探测器:像素间距125μm,有效成像范围350x426mm,可再现高分辨率(约 950万像素)的数码图像,内置无线传输模块。网络:以医用网络传输协议(DICOM)接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系统)实现无线传输。
2 方法
2.1 DR:启动电源开机,确保移动型DR操作界面显示、无线网络信号正常,同时打开平板探测器(FPD)电源,在DR主机操作界面上可查看FPD、主机电量是否充足。点开工作列表(Work list)接受并核对病人信息,结合拍摄部位及患者体位将FPD合理摆放好,调节合适的照射野,设置曝光条件:65~78Kv,3.0~12mA,也可根据患者体型、部位选择自动曝光(AEC),但在实际使用中更加倾向于手动调节曝光条件,曝光结束后FPD可直接重复使用。CR:需先接通电源对机器电容充电,核对病人信息,结合拍摄体位将未曝光的IP板放置好,设置曝光条件:66~80Kv,8.0~20mA,曝光结束后IP板需作标记,不可重复使用。在曝光前需让相关人员离开球管5米以上,对于行动不便者要以铅衣遮盖防护。比较两组摄片时间(从开始曝光到图像上传至医生阅片工作站的时间)、操作流程和曝光剂量。
2..2图像评价方法:按照评片标准[2],请科室内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副主任医师、技师各一名,按双盲法对影像清晰度、位置、伪影等进行甲、乙、丙、废片四等级评定。甲级片:影像清晰,位置合适,无人工伪影,高标准满足诊断要求;乙级片:影像欠清,可见人工伪影,满足诊断要求;丙级片:影像模糊,位置不佳,有伪影,基本满足诊断;废片:影像模糊、位置不佳、有人工伪影、无法满足诊断要求。并将符合甲、乙级质量的图像纳入优良级,来比较两组图像的优良率。
2.3 统计学分析 对于所得两组图像的评级及成像时间,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成像时间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图像质量评定:DR组甲级片115张,甲级片率76.7%,乙级片22张,乙级片率14.7%,丙级片13张,丙级片率8.7%,废片0张;CR组甲级片95张,甲级片率63.3%,乙级片18张,乙级片率12.0%,丙级片34张,丙级片率22.7%,废片3张,废片率2.0%。CR3张废片是由于曝光条件不足,图像显示不能满足诊断需要。对比两组结果,DR组的图像甲级片率及优良率均高于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4.讨论
过去的床边摄影大多使用移动CR系统,但图像通常会存在较大的噪声,这些噪声主要由CR配备的影像信息载体IP板在转换和检测线束光子中引入的波动、激光束漂移、激光束激发成像板发出的几率波动及电子链中的噪声等[3]产生。在没有滤线栅的情况下CR系统想要得到相对清晰的X线影像就必须提高毫安量,增加X线光子的量子检出率,所以对患者的辐射剂量以及周边相关人员的辐射也会相应增加。DR系统为直接数字化成像,期间不存在光学成分的衰减和失真,从而保证了图像的质量[4],入射X线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减少了中间环节对信息的损耗,量子检出率超过50%[5],毫安的使用量也仅为CR的1/3左右。低毫安的使用对于床边拍摄相当重要,过去在我院床边片仅仅能满足对胸片的拍摄要求,这是因为肺组织的天然对比好,而较厚的组织X线穿透后产生在IP板上的量子斑点增大,图像噪声大,不能符合诊断标准。但随着医院规模的发展,病人的情况也愈发复杂,需要拍摄床边的病人量、部位也增多,CR系统已很难满足一些部位(如胸、腰椎、骨盆等)的诊断需求。移动DR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从实际操作过程中来看,由于平板探测器对射线要求小,只需一半于CR的曝光剂量就可拍摄清晰的腰椎、骨盆等组织相对较厚的部位,彻底改善了床边片图像质量欠佳的状况。且对病人及相关人员包括操作技师的辐射也大大降低。
从实际操作时间来看,移动CR系统结合了IP板,成像扫描仪。完成一次检查所需时间周期较长,IP板因为需储存X线信息,单次只能应对一个部位,因此技师检查时需携带多块IP板,对体力要求较高,拍摄病人的数量也受到限制;移动DR系统的平板探测器不存储任何信息,可实现连续重复使用,只需携带备用电池,拍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其内置了无线传输模块,与主机没有连接线,使用方便。因为移动DR上自带显示屏,拍摄完3-5秒即可成像,发现需图片质量问题可当即重拍,不用二次搬动病人,最大程度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图像确认无误后可通过触控操作直接上传至HIS系统,医生可在第一时间接受到医疗信息,而移动CR则需操作技师将IP板带回放射科,再通过扫描读取等一系列程序才能最终上传图像,从研究中可看出整个拍摄时间CR要比DR多出一倍多,这些时间对于一些急危重病人是极其珍贵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移动DR系统是一个高度集中化的高科技产品,在开机过程中需要自我检测的程序也较多,因此开机时间较长(4-5分钟)。无线网络受外界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掉线的问题,在操作中技师需要及时观察网络状态。同时移动DR内置了动力辅助系统,在平时的操作上确实轻便许多,但对电力消耗也很大,需要技师平时定时充电,保证电池最佳状态。对移动DR的存放也有较高要求,需要固定场所存放。
总之移动DR作为一种先进设备发展到当今的阶段已经有了完全取代移动CR的优势,它操作简便、图像质量优越、辐射剂量低、患者资料和图像存储方便、传送快捷还有利于远程诊疗,与医院的RIS 系统连接,真正实现放射科影像的信息化管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及更完善的流程措施,移动式DR的操作速度还会更快,临床用途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祁吉,高雄下野.计算机X线摄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26.
2.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 全国放射学QA、QC学术研讨会记要[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3,27,(6):134-138.
3. 曹桂景,李桂华,孙峰.DR、CR、屏-胶系统在胸部摄影中的价值比较[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7,5(6):283-284.
4.温国强,杨建. 床旁数字化X线摄影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9):935~936.
5.牛克伟.CR以及两种DR平板探测器X线摄影系统的使用比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10):42-5.
论文作者:赵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图像论文; 床边论文; 系统论文; 时间论文; 影像论文; 技师论文; 乙级论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