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中心血站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摘要:目的 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满足突发事件血液的临床需求。方法 通过应急采供血组织,长效宣传,建立稳定献血队伍,与临床医疗机构及时沟通。结果 在有突发事件时,能够准时提供各种血液成分,为急救创造有利时机。结论 了解突发事件的动态,及时与临床医院沟通,预测临床用血情况,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利用血液资源,保障临床血液供应。
关键词:灾害输血;应急输血;血液保障
我国卫生部于2006年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第四十条规定:“血站应当制定紧急灾害应急预案,并从血源、管理制度、技术能力和设备条件等方面保证预案的实施”,从制度上确保了紧急灾害中血液的采供及安全,既保证了临床用血,又避免了盲目过量采血造成的血液报废。
1 灾害应急血液保障管理的定义和范围
灾害应急血液保障管理就是为保证灾害发生后临床救治伤员的血液供应,通过应急预案的制定,人、财、物的合理安排,实施采供血过程控制,信息收集和利用、外部资源的争取和利用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和过程。
2 灾害血液供应特点
在遭受突发事件时,由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大批危及生命的伤员使血液需求比平时骤然增加,同时可能由于发生的灾害不同而对品种需求不同。其次,突发事件有可能造成事发当地采供血就的功能受限或其他严重影响及时采供血的情况发生,从而表现出血液需求增加和采供血难度增加的特点。
3 灾害应急采供血能力评估
建立灾害应急采供血能力综合评估体系的意义 灾害发生后,可能当地的采供血机构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影响采供血的进行,另一方面民众献血热情高涨,血站面临采集等工作超负荷进行,因此建立采供血能力实时评估,确保救灾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开展。
4 应急采供血的资源保障
资源可包括人员、设备设施、网络信息、工作环境、及财务资源等。
4.1 人力资源保证 根据灾害应急采供血工作的需求,配置足够的人员,应有替补队员,平时要进行应急培训及演练。
4.2 应急设施 包括:工作场所、设备、量具、工具、信息系统硬件及软件。支持性服务系统(水、电、气)通设和设施,电话、移动通讯、网络,监视、闭路电视系统。运输设备。
4.3 财务保障 应急救灾资金的来源,可自筹也可申请上级的紧急拨款,借款、分期付款。要加强资金的使用及管理,专款专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 灾难应急血液采供管理
5.1 血源招募管理
灾害发生后应即时启动公民应急献血,可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形式呼吁市民积极参与救灾献血。保持与媒体联系、及时向公众发布采血信息。考虑到血液的有效期应妥善处理好有限库存与民众极高献血热情之间的矛盾,及时限制或停止血液采集,以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为保护公民献血热情,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向民众进行解释,并加强公民预约献血登记。可采取现场疏导、填写“预约献血登记表”、网上登记、电话预约登记等方式。同时,血液采集记录必须完整并妥善保管,对相关采供血档案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归档。
5.2 血液检验的应急组织与实施
工作模式的调整灾害发生后,应及时调整工作模式。打破血液检验的常规安排,采取检验仪器连续运行、检验人员超时工作大幅度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急方式。改变固定分组的安排,合理安排人员。明确人员分工,加强互相协作。提高血液应急检验的效率,可以适当缩短相邻批次检验之间的衔接时间。
5.3 应急血液成分制品制备 紧急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制品并保证各种血液成分制品的质量和充足,应及时预测一定时段内可能提供血液品种和数量。检查分离血液成分的设施、设备及耗材是否受损,备用的应急物质是否充足,做到心中有数。
5.4 应急血液保存、发放及运输管理
根据血液储存要求,有电力供应的环境下,可采用冰箱储备,平时应为应急血液的保存设置足够的空间(或设备)或储存措施。应建立备用数据软件,设置相应的出入库操作和统计管理程序,以接收和发放来自全国调剂的血液。血液运输前需再包装。突发事件有可能造成运输能力极大破坏,而公路运输过程对血液质量影响较大,因此通过降低行车速度,增加缓冲垫等措施以提高血液的运输质量,保证最短时间内使这些血液制剂运送到目的地,有效保证血液的质量。在日常工作中应准备大量冰袋、温度计、运血箱等。
6 应急采供血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在应急供血中,要保证血液采集、制备、检测、储存发放、运输的整个过程在受控状态下实施。针对灾害对采供血过程的影响,从3个方面加强质量管理,保证灾害期间的血液质量:1)严格要求按规范操作、有序运作;2)加强对紧急启用新工作流程、新设备、新耗材的质量管理;3)加强对贴签过程、交接环节和不合格(项)品等关键控制点的质量控制。
7 及时收集、整理信息并上报相关数据信息管理
在应急过程中采供血机构应通过网络、手机信息、电话等手段上报血液信息。根据灾害的级别与范围的大小决定报送上级的级别和报送频次。特大或大灾应将血液血液采、储、供情况上报国家的灾区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做到每日6 h定时上报,以后根据救灾进展可逐步减少上报次数。信息报送目的在于灾初和灾中可合理指导采集和调配血液,保证抢救灾害伤员用血保障,灾后便于血液及时调配避免血液的积压或过期报废。
8 应急血液保障的效果评估
当灾害救援应急血液保障工作结束后,应对灾害应急血液保障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分析。总结应从应急初、中、后不同阶段,以及人员、设施、设备和耗材的物质保障、对所有的应急工作安排、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以便更好地健全和完善应对灾害血液保障工作机制,使应急工作预案更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6
[2]谢昕,彭军.突发大型抢救事件的反映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2003,19(10):628
论文作者:李芳,宋婷,李敏,芦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9
标签:血液论文; 灾害论文; 采供血论文; 工作论文; 突发事件论文; 设备论文; 发生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