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和供给视角下旅游产业潜力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旅游产业论文,潜力论文,因素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旅游产业潜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
潜力代表的是一种非现实的、潜在的能力,它具有动态变化性,在不同时态下表现为过去潜力、当前潜力和未来潜力。由于潜力的潜在性、抽象性和虚拟性使其规模的衡量非常困难,因此从潜力的影响因素切入成为潜力规模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术界对于旅游产业潜力的相关研究也为本文探讨潜力影响因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如杨敏[1]认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来自于经济发展能力、基础设施与环境保障能力、旅游市场需求潜力、政府管理能力、文化发展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六大方面;曹新向[2]认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表现为旅游需求潜力、旅游供给潜力、旅游潜力保障力和旅游潜力支持力;莫帮洪、杨剑川[3]认为城市旅游发展潜力主要受到资源禀赋与资源保护、人力资源、资金来源、旅游对当地经济促进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影响。白晶[4]认为城市旅游竞争潜力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资源、区位条件、旅游设施、生产要素。
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从经济学角度切入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展开对旅游产业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十分鲜见,本文正是以此角度开辟新的视角,将定性的框架结构与定量的研究分析相结合,以GUN[5]等研究者提出的旅游产业两大系统论为基本理论支撑,认为旅游产业潜力主要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表现出来,并据此构建旅游产业潜力影响因素体系;继而运用数据演绎和数据驱动方法得出影响因素并来加以验证,同时对潜力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价。
二、旅游产业潜力的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系统
本文遵循演绎法原理,通过研究旅游产业潜力中切实转化成为竞争力的那部分潜力的影响因素来说明整个旅游产业供给和需求潜力影响因素的来源及影响程度。
(一)旅游需求潜力影响因素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旅游需求的概念。谢彦君[6]认为“一定时期内核心旅游产品的各种可能价格和在这些价格水平上,潜在旅游者愿意并能购买的数量关系”;保继刚[7]认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这两种定义都有一个基本前提是同时具有可以购买的旅游产品和可以实现的旅游供给,并且都包含了旅游需求的三个必备条件:旅游意愿、支付能力和旅游时间。本文在研究国内旅游需求潜力影响因素时,除了考虑旅游需求的三个必备条件之外也将国内的出游人口因素这一市场需求的显性指标纳入研究中,详见表1。
(二)旅游供给潜力影响因素
旅游供给的直接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8]三类,间接构成要素包括旅游投资、旅游人才、旅游环境和科技应用四大方面。其中旅游服务属于软性供给,只能用服务人员来衡量,为避免与旅游人才衡量雷同而不予反映;此外,科技应用对旅游供给影响的量化也比较困难,此处暂未考虑,详见表1。
基于上述指标,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6)、《中国旅游年鉴》(1997-2006)、《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7-2006)、《中国旅游业投资报告(2003-2006)》、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旅游统计”(http://www.cnta.gov.cn)等渠道收集并整理了相关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
三、旅游产业潜力的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
大多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对所选指标进行赋权,虽运作上相对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本研究采用较为客观的数据驱动赋权法,即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来评判指标的权重,采用1996-2006共11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变异系数法,以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来明确指标的代表性,从而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在过去和目前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或影响程度。
具体方法为,指标变量数列的变异系数为:
根据表2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出各变量指标的变异系数及权重如表3所示。
根据上表可得出在1996-2006年间,旅游产业潜力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对比需求与供给两大系统对旅游产业潜力的影响,需求因素总权重为0.272,供给因素总权重为0.728,说明在现阶段旅游供给的贡献相对较大,而原本应该与其相均衡的旅游需求则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软肋及短板。
第二,从二级指标来看,旅游设施、旅游投资以及旅游吸引物三大要素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贡献最大、影响程度最高。在旅游设施中,旅游饭店的数量、旅行社数量、铁路里程三个指标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最为重要。
第三,从各个单因素权重值可见,旅游资源权重值最大,充分印证了它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垄断地位。另外此结果首次显示,旅游环境因素已经成为仅次于旅游资源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对环境的改善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由于旅游需求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闲暇时间和全国总人口这两个指标在统计期内数据本身变化非常小,因此所得权重较小,解释结果不太理想,说明此类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据此,下文将采用其他方法继续予以验证。
四、旅游产业潜力的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计量经济学检验
上文利用数据自驱动的原理得出了20个所选变量对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程度值,为剔除指标、数据本身可能存在的误差,文章将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上述结果继续进行检验,分别以旅游产业潜力中最终转化成为竞争力的那部分潜力的显性衡量指标: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作为因变量,分别选择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最大的变量,也即最能代表二级指标类别的变量作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在模型中通过检验去除影响不显著的变量;对于设有多个变量的二级指标,当选择的指标导致整个模型出现不显著的情况时,可以考虑遴选另外指标加入到模型中。最后将数理检验与实践意义结合,选取能够充分反映旅游产业潜力指标变化趋势的数理模型为最佳的回归模型。
这一模型的可决系数非常高,证明作为国内旅游人数影响变量的本模型解释结果非常理想。在这一模型中,由于不显著相关和共线等问题,共去除了代表四个二级指标的变量。从所得模型可见,对国内旅游人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既可以代表旅游产品价格也可以反映旅游支付能力的旅游平均花费、反映人口因素及部分出游意愿的平均出游率、旅游核心吸引物、反映旅游人力资源储备的旅游院校在校生数以及代表旅游环境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
(二)国内旅游收入(M)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由于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两个指标存在量与质的区别,所以分别以它们为因变量所构建的回归分析模型所得的影响因素变量有所不同,但是仅存在于反映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特点的影响因素上,而其整体结论仍基本相同。总的来说,这两个回归模型的结论都充分支撑并证明了表2和表3对旅游产业潜力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和对影响因素赋权这两项研究的正确性。
五、结论及旅游产业潜力展望
本文以宏观经济学研究视角为借鉴,从供给和需求两大系统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构建了旅游产业潜力要素系统。与以往旅游产业潜力系统的研究相比,该系统跳出了以市场需求为预测基础的产业潜力研究视角和以国内各省份旅游数据比较为特征横截面研究维度,更注重于从纵截面来剖析作为一个整体的我国旅游产业潜力系统。通过构建一个相对全面的、系统的、相互关联的指标体系,可以近似地描绘我国旅游产业潜力发展轨迹和趋势。
以我国自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的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该系统的变异系数分析和计量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目前对我国旅游产业潜力的形成贡献最大的是旅游供给子系统,其贡献率为0.728。具体到二级指标体系,贡献最大的是旅游设施,其贡献率为0.327。由此可以推论,我国的旅游产业是以投资驱动型为主的发展模式。
第二,根据统计检验与线性拟合分析,对国内旅游人数规模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产业要素是旅游人均花费、人均出游率、主要旅游吸引物数量、旅游院校在校生数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除去人均出游率这一直接表征指标外,权重最大的产业要素是旅游院校在校生数。由此可以推论,旅游人才培养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对国内旅游收入总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产业要素是旅游消费系数、人均GDP、余暇时间、人均出游率、主要旅游吸引物数量、固定资产总额和旅游院校在校生数。除去旅游消费系数这一直接表征指标外,权重最大的两个产业要素是人均出游率和旅游院校在校生数。由此可以推论,人均出游次数和旅游人才培养对旅游产业经济规模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本文对我国旅游产业潜力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对未来旅游产业潜力发展进行如下展望:
(1)目前我国旅游需求子系统对旅游产业的贡献远远低于旅游供给子系统。因此,未来我国旅游产业潜力的挖掘应着重于旅游需求诸要素的开发,尤其要注重于旅游消费系数和余暇时间的改善,通过相关旅游政策和配套措施来刺激旅游需求,提升需求子系统的旅游产业贡献率,逐步使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投资驱动型向需求拉动型转变。
(2)目前对我国旅游产业总量影响最大的三个要素是主要旅游吸引物数量、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和旅游饭店数量,影响最小的三个要素是余暇时间、人口总量和公路里程。基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我们认为应该在稳定和提升前三者品质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余暇时间和公路里程的潜力挖掘,通过政策倾斜和产业支持稳步提高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权重。
(3)人均出游次数和旅游人才培养对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形成均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刺激人均出游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未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题。
旅游产业潜力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调整,而处于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产业,其潜力的既有基础和影响要素则各有侧重,潜力的积累和提升途径也各有不同,对此,笔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做具体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