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孩子完成学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业论文,智力因素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如感知觉能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就属于智力因素,不具备这些,就无以从事基本的认知活动。除此以外,个人优先选择(动机、需要、兴趣、爱好等)、持久性(勤勉刻苦、必要的克制和耐性、意志、毅力、习惯等)、价值选择(世界观、道德、目标、抱负、信念、态度等)、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情绪、情感等则属于非智力因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曾做过一个杰出青年的童年的科研课题,对148名中国杰出青年人物进行调查,发现他们之所以成才,主要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突出。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有六个方面的共同点:1.独立性强。2.合作意识强。3.抗诱惑能力强。4.主动向困难挑战。5.善择良莠。6.适应能力强。由此可知,对成才而言,只要是正常儿童,非智力因素甚至比智力因素还重要。
但由于人们过于重视智力因素,以至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小学生为28%,初中生为60%,高中生为85%,且有不断上升趋势。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79.4%,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9%,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7%,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的是,近视率与学业负担、用眼过度有一定关系,心理健康则与考试压力密切相关。分数压力下的孩子,往往会采用各种各样减轻压力的方式,如撒谎、抄袭、逃学,极端的还会自杀。过分强调考试分数,不但不会对孩子有帮助,反而会使得家长和孩子越来越疏远。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并非无能为力,只是可能要变换一下角度,或是了解一些别的东西。我们先看一下现代心理科学对“学习”的定义。
心理学上的学习是以行为的变化来定义的,这种行为可以通过标准化测量而得到结果,如我们的各种考试。但有的东西却不能通过测量得到检验,如态度、情感等。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是“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其生活经验是学习产生的前提;学习是一种持久的活动,它不是一两次考试就能测出一个人的后续发展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并以接近知识的原初状态呈现出来,以获得一个较高的分数,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的增长过程,具有长期性和终身性,其中包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进、态度的养成。因而可以说,学习本身就包含着智力因素的增长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协调得好,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美国一项天才儿童的跟踪研究发现,三十年后智力与成就之间,不完全相关,智商高的不一定就有成就。同为天才儿童的8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占20%,完全没有成就的占20%,他们的主要差异就是个性意志方面即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成功,应从长远看,而不是一日一时的分数。就人的平均智商来看,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天才与弱智约占5%,大约90%的人就是我们这些智力平平,但各有所长的人。反省我们自己的经历,也有类似情形。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例子:中小学时考分高的人,在成年后,并不是同辈中最成功的人;相反,倒是当年成绩不怎么样的人,反而在成年后有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所以,就智力而言,个人成功的机率相差不了多少,但为什么事实上却有很大差别呢?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曾听过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博士的一次讲座,他提到自己少年时代酷爱考试范围之外的很多东西,其中包括体育运动,这些是不在考试的内容中的。正是他对课外活动的爱好,及从中所获得的毅力、合作与钻研等良好品质,使他在科学的征途上如虎添翼,取得惊人的成就。
因此,家长在期盼孩子成龙成凤,紧抓智力开发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好比哪吒脚上的风火轮,它可以载着孩子上天入地,没有了它,孩子只能在地上匍匐。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具有其它组织不可取代的特殊功能,尤其是在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其实非智力因素一点都不神秘,完全融合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如: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指导社会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培养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一切都渗透在家庭每日生活中。一般而言,相比学校,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和社会角色会给孩子传递更丰富的社会信息,其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家庭的自然结构、双亲的职业、社会地位、物质条件、期望水平、家庭氛围、生活习惯等,有力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最终影响孩子个性、态度和品行的定型,而这些则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对大多数家长而言,开发孩子的智力可能要依靠外界,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只要做个有心人,了解相关的教育理念,是可以由自己来完成的。
一、了解孩子的学习特质及其相关的非智力品质
每个孩子的学习特质都不一样,家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总的而言,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其一,学习无计划,不会科学利用时间。有些孩子整天疲于应付作业,缺乏周全的考虑和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学习结束仍是心中无数;有的孩子平时懒懒散散,应付了事,一到考试就手忙脚乱。其二,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有的孩子对知识不求甚解,全凭死记硬背,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习结果令人失望。其三,不会听课,不会抓重点和难点,对老师的讲解很难或不能产生共鸣。其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脱离。一些孩子只注重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更不会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其五,就是与前面相反。善于学习的孩子,这一点不在本文的讨论之中。
第一类孩子比较散漫,其特点是缺乏细心计划与脚踏实地的非智力品质;第二类孩子比较执着,但缺乏变通;第三类孩子既存在听课技巧的问题,也存在怎么与人合作的问题;第四类孩子则是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独立规划自己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内在的动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而这些均会给孩子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针对第一类孩子,家长要有十足的耐心和恒心,指导孩子制定一个他(她)自己认可的计划,而对于计划的完成情况,家长少不了要进行跟踪检查,对孩子丁点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孩子进一步督促自己坚持按计划完成当天的事务。同时给孩子相应的奖励,一开始可以是物质上的,逐步过渡到精神上的奖励。关于这一点,家长的坚持是关键,当孩子把家长的外在干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时,家长才可以功成身退,但不能完全撒手不管,还得继续保持适度的监督,直到孩子完全具备自控能力。对于第二类孩子,家长得扩大孩子的生活天地,让他(她)广泛地接触各类生活情境及各种各样的人,使其在人际互动中,了解情境的多样性及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尤其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知识迁移的环境,让他(她)能把所学知识成功地进行迁移,从而培养其变通能力。对于第三类孩子,与老师沟通显得很重要。有些孩子由于与老师存在心理距离,对老师所教的课也会表现出无所谓。中小学生尤其如此,喜欢一个老师,就认真地“跟”老师学那一门课。若不喜欢某个老师,就是这个老师所教的课也排斥。家长与老师沟通的同时帮助孩子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既可以帮助孩子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又可以改变他们对课程的态度,激发其学好本课程的动机。对于第四类孩子,家长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孩子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所看得到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比如孩子学钱币时,就可以把孩子带到商场,让孩子自己去看商品标价,选购商品,进行钱币换算。学分数时,就让孩子自己动手分东西,如一个水果,分成几份,从实物变化中学会分数的表达方式及意义等。
二、让孩子最终学会自主学习,从方法上给予孩子一些切实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主学习能帮助孩子获得知识、能力和技能,并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促进他们学习的动机,能使他们学会分析学习的环境,培养他们掌握学习活动的方法和步骤。自主学习有利于促使孩子在变革的社会中成为有责任心的个人;自主学习是教育的延续和终身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这种学习鼓励孩子认识自我,凭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为什么和怎样把新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兴趣和需要联系起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孩子需要培养自己在学习中所需的价值观、态度、知识和技能,做出负责任的决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给孩子创造机会和积累经验,鼓励孩子的学习动机、好奇心、自信心、自立心和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最终使孩子减少在学习上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提高设计和达到自己学习目标的能力,从而成为有能力的、独立性强的人。
孩子由一个依赖他人的人变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离不开一定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家长应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持。由于现代社会信息量太大,孩子要具备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快速学习法就自然成为重要方法之一。快速学习法的要点在于抓重点,不拘泥于细节,这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量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利用电脑,尤其是一些学习软件的开发与普及,大大促进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范围和便利,因此家长自己对电脑的了解和熟悉可以更好地指导孩子。第三,让孩子学会查资料。资料的查询与利用,是现代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而最好的途径是通过问题解决来训练孩子查资料的能力。设置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聚焦于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孩子深入钻研,从而促使知识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智力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更加开放的进取心。
三、重视养成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影响
通过养成教育可以形塑孩子的良好习惯。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既省时又省力。行为习惯的形成本身就是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是孩子有效完成智力任务的保障。养成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持之以恒地帮扶孩子而不是越俎代庖。
综上所述,对孩子的学习来说,我们不应片面强调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我们应当知道,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为倚重。智力开发中包含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利于智力的更好开发。
总的来说,通过家长的长期引导,使孩子做事认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为人父母者如果轻视和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势必贻误孩子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