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光[1]2004年在《徐霞客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成就考论》文中研究说明徐霞客是我国明代伟人的科学家,其鸿篇臣着《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自从《徐霞客游记》问世以来,许多学者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价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一门新的学问——徐学,并且成为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学术热点。 近年来,徐学研究呈现了新的特点,就是从多方面、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地位与价值,以及徐学固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种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徐学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徐学研究也存在不足,如徐霞客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成就。现在,生态学是最热门的学科之一,然而却极少有人论述徐霞客在我国传统生态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地位,尤其关于徐霞客的生态思想与践行,这是徐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虽然有的学者从旅游学、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有所提及,但未作全面、系统阐述。 本文以历史文献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尝试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徐霞客对生态学的贡献,总结徐霞客的生态成就,以求开辟徐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我国传统生态学建设。 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徐霞客的学术道路,继而探究他对各地生态状况的考察,这类考察活动无疑是徐霞客生态科学成就之一。文中分析了徐霞客考察的方法,总结了徐霞客的考察结果;第二部分论述徐霞客对生态状况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是朴素的,又是生态科学理念的升华。文中分析了徐霞客的生态认识及其在生态科技领域的学术地位;第叁部分论述徐霞客的生态观,包括自然观、地名观和山水观;第四部分论述徐霞客倡导的生态保护的举措与方法。余论讨论了徐霞客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成就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价值。 笔者根据徐霞客的生态思想和生态科技成就,认为徐霞客在中国生态学史乃至世界生态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是我国生态学发展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徐虹[2]2013年在《徐霞客旅游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旅游伦理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发掘传统旅游伦理文化资源。在中国传统旅游伦理文化典籍中,《徐霞客游记》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作为旅游伦理文化的鸿篇巨着,它不仅对我国的名山胜水和国土资源作了全面考察和真实记录,而且也反映了徐霞客旅游之意义、览胜之态度、山水之情节、天人合一之审美等旅游伦理思想。徐霞客在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旅游伦理思想,有自己特定的伦理视角和价值关怀,其中尤以山水比德之神韵,逍遥天地之心性,离尘脱俗之境界,天人合一之精神为最。就其价值旨趣而言,“不探不知”的知行观,“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的审美观,“攀历忘苦”的精神,“以遂其性”的生态观均是其颇富创意的有机构成。作为中国古代生态旅游的典范,徐霞客旅游伦理思想中的钟爱自然和与自然为友以及在自然怀抱中陶钧性灵等,对于人类转变征服自然的观念,实现珍惜地球资源和保护自然山水、热爱与钟情祖国大好河山、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的宏愿与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徐霞客旅游伦理思想,可以而且能够成为我们今天建设旅游伦理文化的宝贵资源,为我们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从中获得智慧与启迪,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问题探寻一条永续发展之路。
钟乃元[3]2010年在《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粤西是古代广西的别称之一。目前对粤西地域文学的研究较为薄弱,从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互相关联的视角来对粤西古典诗歌进行宏观、整体的研究还是学术空白点。唐宋两朝是粤西地域文化逐渐形成并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其契机是粤西逐步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划;粤西诗开荒拓土并迎来发展的第一波高峰也是在唐宋时期。研究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粤西诗的意义正在于此。诗歌是客观环境与诗人主体双向作用的结晶。在强调粤西地域文化对诗人的影响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诗人对粤西地域文化的能动作用。论文即以此为逻辑起点,探讨粤西地域文化与粤西诗之间的关系,以便对唐宋粤西诗有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识。第一章探讨唐宋时期粤西生态环境对诗人心态以及诗歌题材的影响。粤西生态环境的特点是:地理区位的偏僻遐远,山川地貌的奇丽秀美,气候的炎热多瘴,物产资源的丰饶。诗人因地理偏僻遐远而产生沦落心态;因炎热多瘴而有忧惧心态;因奇丽秀美的山水风光而产生喜山悦水心态;因宜游宜赏的生态景观而产生乐游心态。受粤西生态环境所影响的诗歌题材有山水诗、岩洞诗、边疆诗、花木诗、物产及气候题材。第二章探讨粤西文化环境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唐宋时期粤西文化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土着民族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其发展靠外来先进文化的推动以及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间互相冲突、融合所形成的张力。中央朝廷在粤西地区所实行的以羁縻为主、武力征讨为辅的民族政策,粤西以文治教化为主要方式的文化整合过程,粤西文化景观中的聚落景观、农业景观、民间文化景观和宗教景观等,这些对粤西诗的题材内容、主题思想等有重要影响。第叁章探讨唐宋时期粤西交通与诗歌的关系。粤西交通状况既影响诗人的活动范围与流动走向,也影响着诗歌的内容、题材、创作方式、创作地点。唐宋时期出入粤西的交通孔道有东北部的全桂走廊与潇贺古道,东部的西江水路,南部的钦、廉海路,西部的郁江河谷;有桂州——梧州——钦州、桂州——柳州——邕州、桂州——象州——郁林州叁大南北交通主线。在粤西交通线上活动的诗人有流贬、行役、游历、避乱等。与粤西交通有关的诗歌题材有纪行诗、馆驿诗、关津与古迹吟咏、送别诗、寄赠酬唱诗等。第四章探讨各类诗人对粤西地域文化的不同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创作上的区别。贬谪诗人有着复杂的生命体验,他们对粤西地域文化的体验片面突出了其中的负面因素,对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有重要影响。宦游诗人以一定的文化策略对粤西地域文化进行干预和改造,其创作的基本特征是借咏粤西山川风物之美来写宦游生活之自足自乐,突出了粤西地域文化的正面因素。幕僚诗人则因自身处境的缘故,对粤西地域文化多采取较为客观、冷静的态度,这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有影响。本土诗人则普遍对中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也开始觉醒。最后是结语。第一,总结唐宋粤西诗的概貌及特征。创作队伍:从作家构成来及作品比重来看,以外来诗人为主体,未到过粤西的外地诗人和本土诗人为辅。空间分布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一条纽带。一个中心指桂州;一条纽带指全州——桂州——昭州——梧州——藤州——容州——白州——廉州——钦州这一条南北交通线。粤西诗的地域特征主要表现为作品中与粤西地域文化有关的语言、意象、意境等。第二,唐宋粤西诗的发展于曲折不平中逐渐上升,其发展脉络是:初唐拓荒期,盛唐低谷期,中唐上升期,晚唐五代平稳发展期,北宋初复为低谷期,北宋中期、后期至南宋前期持续强劲上升,南宋后期略微下降。诗歌的嬗变主要表现在题材、体裁、风格叁方面。第叁,分析唐宋粤西诗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诗人在粤西的事迹和文化遗址成为后来诗歌创作的触发点;诗歌的表现领域为后来诗人所继承并拓宽;诗歌的艺术成就与经验为后人所取法;诗人在粤西的文化活动和诗歌创作,促使后世粤西本土诗人的地域文化意识进一步增强。
刘于清[4]2016年在《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自古及今,人类社会实践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近代以来,自然遭受严重破坏,“生态难题”已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不仅要从现实条件中积极寻找方法,也要回溯历史,借鉴古人的生态智慧。中国古代游记,萌芽于先秦,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形式。作为古人留下的重要文献遗产,中国古代游记最重要的主题是描写与宣扬自然,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直接的表现。古代中国文人通过游记主题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感受和追寻自然价值的理想,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与融洽以及朴素的环境伦理思想。这与当下众多旅游者缺少“游德”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有多种表现方式,比如通过主题描写赞美自然、通过道德谴责保护自然、通过自我追寻敬畏自然等。游记中表现出的人与自然关系,呈现出多重环境伦理意蕴,其内容具体包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保护自然生态思想、“与景为友、赞赏自然”的肯定自然价值思想、“融入自然、物我两忘”的天人和谐思想等,并形成了以坚持整体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以崇尚和谐的人地观为基本取向、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态为独特视角等比较鲜明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利用的文化土壤,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合理性思路:在思想启发上,有利于激发公众反思,提高环境伦理意识;在资源借鉴上,有利于继承思想资源,推进本土环境伦理发展;在行动规导上,有利于弘扬传统生态智慧,对接现代生活。
参考文献:
[1]. 徐霞客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成就考论[D]. 张晋光.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徐霞客旅游伦理思想研究[D]. 徐虹.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3]. 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D]. 钟乃元.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4].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 刘于清. 吉首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