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于纬华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关小学 265500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欣赏了周恩来总理如此激人奋进的诗句,我们不禁为之折服,他源何有如此之气魄?在于他有创新激情。“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扬我之须眉”,而我们慨叹近代画家石涛的创新意识时,你可知其根源在于他有独特的创新灵感。学生美术的创新需要充足的“激情”和“灵感 ”,坦言之,“没有激情,就没有艺术;没有灵感,就没有创新”。
所谓激情,即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所谓灵感,即是思维活动中一种顿悟式的飞跃的联想。激情、灵感是美术创新的巨大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实学生的“激情”和“灵感”。“文变染于世情,兴度系于时序”,宇宙万物不断创新发展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新新人类”若无创新就无生活!随着教育改革大潮的涌进,美术教育也迫不及待地需要创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新时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重学生美术课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我认为美术教学中应该“艺术源于激情,创新来自灵感”。
几年来,我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对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着尝试和探索,受益匪浅。
一、体验生活,“激情”引趣
大自然是美好的。在美育中,其“根”即为大自然,其“源”亦为大自然,而“根深”方可“叶茂”,“源远”才可“流长”。让学生深入自然正是去追溯这“根”与“源”。所以在美术课中,我尝试着带学生走出教室,组织其参与有意义、有目的的趣味性美术欣赏活动。在活动中我会让学生自己学会欣赏,主动去接触和了解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启发其自由地、情绪高涨地来表现客观事物。比如我设题为《添画水果》、《你和小伙伴的合影》之类极具趣味性的绘画作业,让学生放松地去描绘,达到锻炼学生记忆和造型能力、激发创作兴趣的目的;再比如让学生参观名家作品展览或自办展览,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取长补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自然渗透和补充。让学生回归大自然,而打破传统的教师作范画、学生临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多媒体欣赏、网上教学、动画制作、教师讲解等,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激发了学生表现美术创作创新的强烈欲望。这样积累了今后创新创作的心情与素材,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创作中必定自有“源头活水来”。
二、创设情境,“灵感”创新
创新是需要灵感的,灵感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曾认为:达芬奇的巨作《蒙娜丽莎》即是出于他幼年时“恋母情结”的一种无意识表现。令我们钦佩的宋朝画家梁楷酒后名作《泼墨仙人》和《太白醉酒》的问世亦是出自于一种无意识的表现。灵感,即是思维活动中一种顿悟式的飞跃的联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没有灵感,就无创新。创新需要灵感,但灵感的到来也需要我们为其创设情境。所以我在美术课教学中常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这种氛围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绘画创作欲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在讲授《小鸟的乐园》一课的创作过程中,我会选用活泼清闲的乐曲《苗岭的早晨》和《百鸟朝凤》在课堂上导入时进行播放,让学生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各种禽鸟的形态及叫声,于是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自然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正像王国维所形容的那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顿开,豁然开朗。
三、命题练习,“发散”思维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应把其“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现代绘画之父”塞尚面对简单的静物受到启发,展开联想,最终研究出用球体和圆柱体、圆锥体来表现万事万物的方法,从而发现了自然物象的结构之美。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不忘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方法很多,比如“竹锁桥边卖酒家”、“深山藏古寺”等类似命题的作品,你是鼓励学生让其把所能表现的物体全都置于纸面上呢?还是激励他们“以一挡十”、标新立异呢?再比如在绘画中,树叶的颜色只能用绿色来表现吗?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巧妙利用素材大胆设想,培养其创作思维,让其不拘一格地进行独立创新。在教学中还应多搞一些学校美化活动,比如让学生办起墙报、黑板报、橱窗,绿化校园等等,使学生个性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能根据自己的激情与灵感进行创新。同时在作画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展开丰富联想,就像中国画中“猫、蝶”和“松、鹤”即象征长寿、“梅、兰、竹、菊”喻四君子一样。让学生恰当地联想,才能让学生不断丰富其创作思维的内涵。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心”去作画,用自己的理念表现事物,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大胆联想,“灵”、“激”创新
卓别林曾经说过:“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的确,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这也是美术教育相比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艺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启发他们用各种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为目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仅是表现他们的所知,更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其中。美术活动应该成为学生表达所知、所想、所感的世界。所以,作为教师,作为现代美术教育者,我们应倡导教学材料的多元性、综合性及艺术多样性,我们要呵护学生喜欢美术的这种天性,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尝试运用工具和材料制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审美愉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比如,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于网络环境下,我们将形、声、色、动画溶为一体,大大拓展美术教学空间,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审美的需要。另外,教师也应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不断改变与开拓创作的造型工具与制作材料,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灵”、“激”创新,拓宽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的持久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创作、研讨、评述等为主要手段,各种高科技教学设施走进我们的美术课堂,使我们美术教学中的和谐性、开放性和高效性如约而至。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并挖掘,只要我们敢于引导学生“灵”、“激”创新,相信,学生们就会在美术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会迸射出更多的创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天性,给予学生主动选择与接受的权力,解放让其创新,放手让其创造。体验生活,“激情”引趣,创设情境,“灵感”创新,命题练习,“发散”思维,大胆联想,“灵”、“激”创新,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适合时代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让学生饱含激情,撞击灵感,奏出美术创新的最强音!
论文作者:于纬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7月总第1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学生论文; 灵感论文; 美术论文; 自己的论文; 激情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2016年7月总第1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