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古丽·阿布都热合曼[1]2004年在《新疆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羊肚菌是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马鞍菌科(Helv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的美味的大型野生食用菌。羊肚菌不仅作为珍稀食用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在新疆对羊肚菌的研究及开发工作同时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生态意义。本论文对新疆叁种常见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菌丝生长特征及其生长最佳条件的确定,菌核形成的条件,做了系统的研究,并与疆外的一种羊肚菌进行了比较。此外对这叁种羊肚菌的菌丝所含的蛋白质通过电泳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通过培养一定时间的菌丝可溶性接近于子实体所有的蛋白质种类为今后菌丝深层培养开发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羊肚菌人工培养的比较理想的初步思路和方案。
和晓娜[2]2012年在《秦岭中东段地区羊肚菌的分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羊肚菌是一类具有重要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珍稀经济真菌。虽然近年来对羊肚菌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1)羊肚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长久以来菌物学家针对羊肚菌属的系统学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然而至今在该领域内仍然存在诸多的分歧。传统的形态学鉴定已无法将其分辨清楚,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才能正确地对羊肚菌属进行系统分类。(2)对羊肚菌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出现矛盾的结论,需要一些实验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因此,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3)羊肚菌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羊肚菌大规模的人工栽培仍然是国内外尚未攻克的难关之一。本文主要从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及生物学特性等3方面对采于秦岭中段冷水沟及东段南坡流岭地区的11株野生羊肚菌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1株野生羊肚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得知,不同地区羊肚菌子实体形态特征各不相同。秦岭中段冷水沟地区生长的3株羊肚菌与东段流岭地区生长的8株羊肚菌菌丝形态之间差别显着,冷水沟地区生长的羊肚菌菌丝有明显主干、挺直、有光泽,初期呈白色或淡黄色,辐射生长,后来逐渐变为褐色至黄褐色,两节粗菌丝之间由很细的菌丝连接;而流岭地区生长的羊肚菌菌丝较细小,菌丝形态多样,主要呈现3种形态:“桥状连接”、“手指状”及“树枝状”(2)通过ITS区序列分析技术对本研究采集到的11株野生羊肚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冷水沟地区采集到的羊肚菌均为粗腿羊肚菌(M.crassipes),流岭地区采集到3种羊肚菌,分别为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和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 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 MP)进行分析,并构建分子系统树,探讨羊肚菌属的分类地位及进化关系。结果表明,针对ITS序列分析可以将11株羊肚菌分为黑羊肚菌(Black Morchella)和黄羊肚菌(Yellow Morchella)两大分支。黑羊肚菌包括高羊肚菌和尖顶羊肚菌,黄羊肚菌包括粗腿羊肚菌和羊肚菌。在黄羊肚菌分支里,粗腿羊肚菌与羊肚菌可以明显地区分开来。因此,本课题研究结果为羊肚菌属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较为明确可靠的分子性状依据。(3)选取已鉴定的4种羊肚菌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羊肚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各不相同。高羊肚菌M15、尖顶羊肚菌M17、羊肚菌M38和粗腿羊肚菌M1均在PDA综合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其次为基础培养基;菌丝在GYA、MYG和YGA培养基上生长较差,与PDA综合培养基和PDA培养基差异显着。就碳源的利用程度而言,4种羊肚菌在以蔗糖和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茂密,日均长速和菌落干重均达到最大;甘油是羊肚菌不能较好利用的碳源。就氮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羊肚菌生长的最佳氮源为硝酸盐类,菌丝日均长速快且长势好;硝酸铵和硫酸铵次之;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差。羊肚菌在碳氮比为10:1-40:1范围内均能生长,最佳碳氮比为25:1。适合4种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培养条件为25℃;pH6.0-7.0;黑暗条件。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4种羊肚菌的菌丝生长曲线呈现锯齿状特点。
王云龙[3]2014年在《羊肚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文中认为以羊肚菌为实验材料,利用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技术,研究合适羊肚菌生长的最优培养基以及最佳培养条件。羊肚菌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为:9.5%的麦芽汁、玉米粉40mg/L.黄豆粉20 mg/L、酵母粉3 mg/L。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为24±1℃、转速为140rpm.pH为6.0以及接种量10%。在上述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下测定羊肚菌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0~48 h为延滞期、48~120 h为旺盛生长期;在培养144 h时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11 g·L-1和268.9mg·L-1。通过BIOL-5L以及BIOL-50L生物发酵罐对其进行分批发酵及补料发酵,结果表明,入罐发酵后,发酵时间缩短至72 h,与摇床时的发酵生长曲线有了明显变化,在实验条件下0-16 h为延滞期,16~56 h为对数期,56 h后进人稳定期64~72 h开始衰亡期。当菌体进入到衰亡期后菌体开始减少,说明菌体出现了自溶的现象,应在稳定期放罐。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最低降至3.03,在今后的发酵中最好适当上调pH。从补料分批发酵的结果来看,通气量0.2-0.3[L/(L·min],搅拌转速200~400 r/min,控制溶氧在40%-10%为液体深层发酵比较合适的发酵条件。从补料分批发酵的结果来看,发酵时间有所延长,由分批发酵的72 h到补料发酵的88 h,菌体的延滞期基本相同,而到了生长期,补料发酵的生长期明显长于分批发酵,稳定期的稳定性也有所延长。从生物产量角度看,菌体的生长速率总体也明显增长。进而入罐BIOL-50L发酵罐,分批发酵50 L发酵后菌体生物量较BIOL-5L发酵罐有所增长,发酵周期变化不大,而稳定性略有降低,说明罐体的增大使得菌体能够更好的生长,但是菌体生长后糖度的消耗增多使得菌体的稳定性更差一些。从补料分批发酵的结果来看,罐体的增加以及补料发酵使得菌体生物量生长增长迅速,最大生物量达到了28.4 g/L,而菌体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保障。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实验数据结果为工业化生产羊肚菌进一步提供参考数据。
武冬梅[4]2015年在《新疆野生羊肚菌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羊肚菌(Morchella),是世界公认的珍稀食药用菌,亦是我国重要出口创汇野生食用菌。新疆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羊肚菌资源,其在充分发挥保护森林、草原等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为新疆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新疆珍贵真菌资源宝库中典型代表种之一。已有研究在新疆野生羊肚菌资源调查方面具有良好积累,但关于其分子鉴定及其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在资源调查和收集的基础上,借助传统生物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围绕羊肚菌分离株鉴定、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等开展了系统分析,旨在揭示新疆野生羊肚菌的物种组成、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新疆野生羊肚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新疆野生羊肚菌形态学初步研究:参照《大型真菌图鉴》,按照羊肚菌子实体大小、颜色和形状等特征,将采集到的236份样品分为黑色羊肚菌类群和黄色羊肚菌类群。其中,黑色羊肚菌类群包括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 angusticepes)、高羊肚菌(M.elata)和半开羊肚菌(M.semilibere);黄色羊肚菌类群包括羊肚菌(M.esculenta)和粗柄羊肚菌(M.crassipes)。2)新疆野生羊肚菌分离株的分子鉴定: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3株性状稳定的野生羊肚菌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证明3株菌株均为黑脉羊肚菌(M. angusticepes)。3)新疆野生羊肚菌的物种多样性: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表明,31株来自不同地区、形态各异的代表新疆野生羊肚菌物种多样性的样品分别属于黑色羊肚菌类群和黄色羊肚菌类群,黑色羊肚菌物种构成为Mel-17/19/20/34, Mel-23/24/31/32, Mel-13/26和Mel-2;黄色羊肚菌物种构成为Mes-17(M.vulgaris),Mes-6和Mes-1(M.prava)。ITS序列可以将黄色羊肚菌和黑色羊肚菌区分开,但不能很好地将由形态特征建立的各物种区分开。4)新疆野生羊肚菌的分子系统学:基于ITS+RPB1+RPB2+EFla四个基因片段的联合分析证明,黑色羊肚菌类群由Mel-19, Mel-31(M.pulchella),Mel-13, Mel-33和Mel-2构成;黄色羊肚菌类群由Mes-17(M.vulgaris)和Mes-6构成。构成野生羊肚菌类群的7个物种中,分布于新疆塔城地区的Mel-2及分布于新疆霍城县的Mes-17在中国尚未有报道,为中国新纪录种。5)新疆野生羊肚菌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5个野生羊肚菌自然居群共19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13条ISSR引物共检测到118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6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8.31%,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404,Shannos's多样性信息指数(Hsp)为0.3793,表明羊肚菌属在物种水平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在居群水平上,各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平均为41.99%,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527,Shannos's多样性信息指数(Hsp)平均为0.2279,说明小居群在进化上遗传变异减缓,遗传多样性较低。ISSR标记同时揭示羊肚菌居群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Gst=0.3718),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7.18%,居群内遗传变异占62.82%,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部。基因流(Nm)为0.8447,小于1.0,进一步证实野生羊肚菌居群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张丽[5]2014年在《黑脉羊肚菌中PPO、POD、SOD叁种酶的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黑脉羊肚菌为研究对象,对其子实体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叁种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重点对子实体中SOD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及酶学性质进行考察,旨在为黑脉羊肚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实验进一步对液体培养黑脉羊肚菌胞外产SOD的培养条件进行了探讨,并考察了激素和金属离子对胞外产SOD的影响,了解发酵法制备SOD,为今后生产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获得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1)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黑脉羊肚菌中PPO的Km,和Vmax分别为2.996mmol/L、0.155U/min,以愈创木酚为底物,黑脉羊肚菌POD的Km和Vmax分别为0.0202mmol/L、0.1045U/min。以邻苯叁酚为底物时,黑脉羊肚菌中SOD的Km和Vmax分别为0.708mmol/L、1.86U/min, PPO、POD、SOD叁种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30℃、40℃、30℃,最适反应pH值分别为7.5、6.5、8.0,且叁种酶中SOD的酶活性和热稳定性、pH稳定性均显示较好。叁种抑制剂(抗坏血酸、亚硫酸氢钠、柠檬酸)对PPO、POD的抑制作用差别很大。十二烷基磺酸钠(SDS)、H2O2、柠檬酸抑制剂对黑脉羊肚菌SOD活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黑脉羊肚菌子实体中SOD提取效果最好的单因素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时间4h、提取液pH7.8、提取液离子强度为150mmol/L,粗提后的SOD经热击法和硫酸铵分级沉淀进行初步纯化,得到SOD-A,其显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Mn2+对其显示明显的激活作用,而Fe2+则对其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经敏感性实验测定判断黑脉羊肚菌中的SOD属于Mn-SOD类型。(3)黑脉羊肚菌发酵培养过程中,最适菌丝体生长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8。C,初始pH7,培养时间9d,而最适产酶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0℃、初始pH5.5,培养时间5d,添加激素吲哚乙酸(IAA)和金属离子Cu2+、Zn2+、Fe2+、Mn2+对黑脉羊肚菌发酵培养产胞外SOD以及菌丝体生长有一定的影响,IAA添加浓度为1.0μg/mL时,菌丝体重量最大为14.03g/L,浓度为2.5μg/mL时,相对酶活性达到最高。低浓度的Mn2+对菌丝体生长和胞外SOD活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王龙, 郭瑞, 路等学, 秦鹏, 赵玉卉[6]2016年在《羊肚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一类珍稀食药用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对羊肚菌的传统分类研究、生态位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其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现阶段羊肚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此外,简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有关野生羊肚菌资源的研究现状,分析目前当地野生羊肚菌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思路,为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野生羊肚菌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周丽伟[7]2007年在《羊肚菌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对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5.0381)的优化培养,提取胞外多糖,经纯化检验后,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氮源含量、碳源含量、接种量、初始pH对粗多糖得率和生物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麸皮5%、蔗糖4%、接种量2%,初始pH6。将发酵液浓缩醇沉得胞外多糖MEP,其含糖量约为32.7%,蛋白含量约为39.2%。对所提胞外粗多糖MEP进行体内活性实验,研究羊肚菌粗多糖对四氯化碳(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预防给药16天后,采用CCl_4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24小时后,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血清蛋白的变化,观察羊肚菌粗多糖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羊肚菌粗多糖能明显降低模型组的血清转氨酶、肝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抑制蛋白流失及肝脏肿大。羊肚菌粗多糖对小鼠肝脏的化学损伤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将MEP过DEAE-Sepharose F.F色谱柱进行纯化,得到羊肚菌多糖MEP-Ⅰ。经检测MEP-Ⅰ多糖含量89.12%,蛋白含量7.64%。对MEP-Ⅰ进行体内抗S_(180)肿瘤活性试验。通过检测荷瘤鼠的瘤块和免疫器官质量,存活时间等发现羊肚菌多糖具有很好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在200~400mg/kg剂量范围内最高抑瘤率可达64.42%,抑瘤效果接近阳性对照环磷酰氨组(66.35%)且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MEP-Ⅰ还可以明显延长腹水瘤小鼠的存活时间。在体外试验中,发现羊肚菌多糖MEP-Ⅰ具有直接杀死S_(180)肿瘤细胞的作用,最高抑制率为46.3%。羊肚菌多糖MEP-Ⅰ再经过快速纯化系统(AKTA Purifier10)收集含糖组分得到MEP-Ⅱ。体外实验表明MEP-Ⅱ仍具有直接杀死S_(180)肿瘤细胞的作用,但抑制率最高抑制仅为18.4%。
陈立佼[8]2012年在《羊肚菌菌核培养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羊肚菌生理及遗传特性复杂多变,在培养过程中不同分离物菌丝和菌核的形态学变化较大且极不稳定,产菌核特性与子实体形成的联系也仍有争议。本文以云南大田栽培尖顶羊肚菌和粗柄羊肚菌分离的单孢群体为材料,以产菌核为形态标记,进行了固体液体培养微观宏观观察,单孢菌株基质利用稳定性研究,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研究和产菌核相关基因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论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在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琼脂(YPD)培养基上培养的尖顶羊肚菌和粗柄羊肚菌分离的单孢群体按培养特征可分为9类,同等条件下每一菌株的培养特性保持稳定;并以是否产菌核为标准把单孢菌株分为产菌核单孢菌株群体和不产菌核单孢菌株群体。(2)不同培养基转接培养时,可观察尖顶羊肚菌和粗柄羊肚菌的菌丝形态变化和产菌核的稳定性,结果为尖顶羊肚菌单孢菌株的菌丝形态及产菌核稳定性强于其多孢及粗柄羊肚菌单孢菌株。(3)尖顶羊肚菌同一子实体及不同子实体的产菌核单孢菌株与不产菌核单孢菌株对峙培养后两者性状会发生较大变化,包括菌核形态、菌丝形态、生长势,特别是产菌核能力会消失和相互转移。(4)对尖顶羊肚菌和粗柄羊肚菌分离的两类单孢菌株进行液体静置和振荡培养,比较了两者宏微观形态特征,发现在静置培养下产菌核单孢菌株仍会产菌核,而振荡培养时均不产菌核;两类单孢群体在培养时菌丝的宏观形态特征(菌丝厚度,密度和色泽)有较大差别,而微观形态特征差异较小(5)本实验对菌核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显微跟踪观察,建立了完整的菌核形成过程的微观特征图片库。(6)以是否产菌核及产菌斑为标准将49个尖顶羊肚菌子实体ZD-18单孢分离菌株分为四组,并以1个组织分离菌株为对照,采用AFLP技术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用筛选出的4对引物进行扩增,在100bp-600bp有效带范围内的495条带都具有多态性,通过Nei’s无偏遗传相似度及遗传距离(1978)的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间可将50个菌株分为11个组群,且与四个形态分组的多态性指数很一致,但形态和遗传仅在产菌斑性状上具有对应趋势,产菌核性状的遗传聚类说明其基因表达复杂多变,可利用研究得出的多态性遗传图谱进行较深入的分子研究。(7)以尖顶羊肚菌子实体ZD-23和ZD-18分别分离得到的两株产菌核和两株不产菌核菌株为材料进行了72对引物组合的mRNA差异显示(DDRT-PCR)分析,并对所得差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利用测序结果合成特异引物进行半定量验证。得到13条与羊肚菌产菌核相关的阳性差异片段,分别与Y-氨基丁酸通透酶、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外膜家族蛋白相关蛋白、人类角蛋白结合蛋白、核糖体RNA反义转录蛋白、裂殖酵母细胞周期依赖激酶C-3、块菌rho胍解离抑制剂、钙钠交换蛋白及脂结合蛋白相关基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此外,一些阳性片段在NCBI数据库里为假设蛋白或无法找到的相似性基因片段,作为与羊肚菌产菌核相关的特有的功能基因,它们为深入研究羊肚菌产菌核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总之,羊肚菌产菌核特性在形态和分子遗传上较多变,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性状的发生与许多基因表达有关,有待对其中的一些特异序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武冬梅, 谢宗铭, 李全胜, 罗云波[9]2013年在《新疆伊犁野生羊肚菌种质资源调查及生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疆伊犁河谷是西部天山最大的山间谷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种类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尤其为野生羊肚菌的发生提供了优越的多样性生态条件。通过对伊犁河谷野生羊肚菌种质资源种类、分布范围、自然环境条件、发生季节等进行详细的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伊犁河谷野生羊肚菌主要有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es)、尖顶羊肚菌(M.conica)、粗腿羊肚菌(M.crassipes)、羊肚菌(M.esculenta)4种;4种羊肚菌多生长在野果林、草地和云杉林中,单生或群生,一般5月~6月出菇较多,属于低温食用菌;生长土质一般为中性或略偏碱性。该研究为伊犁河谷野生羊肚菌半人工栽培和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丁健峰[10]2014年在《羊肚菌富硒深层发酵工艺及产物功能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羊肚菌富硒深层发酵技术,确定了羊肚菌富硒深层发酵的工艺,同时优化了其工艺参。在提取了富硒羊肚菌中的硒多糖过程中,对提取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比较,并对富硒羊肚菌中硒多糖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为研究富硒羊肚菌中硒多糖的生物活性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开发出一种富硒羊肚菌果醋功能性食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富硒羊肚菌深层发酵培养基及菌种筛选及培养基的制备从叁种不同的羊肚菌菌种中,选用粗柄羊肚菌926号,作为富硒羊肚菌深层发酵的发酵菌种。富硒羊肚菌深层发酵的培养基为:麦麸4%,玉米粉2%,黄豆粉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pH值自然,蒸馏水1000mL,亚硒酸钠。2.富硒羊肚菌深层发酵工艺及其参数优化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试验并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在对发酵时间、培养温度、硒浓度、摇床转速、培养基的装料量5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设计了3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试验,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后,得出富硒羊肚菌深层发酵工艺的最佳参数为摇床转速100r/min、培养基装料量为150mL、培养温度25.73℃、发酵时间为5.22d、硒浓度为86.67μg/mL,在此条件下的富硒羊肚菌菌丝生物量理论值达10.512g/L,硒含量达到18.8μg/mL,实际菌丝生物量的达到10.339g/L、硒含量达到18.6μg/mL。3.富硒羊肚菌硒多糖的结构分析提取富硒羊肚菌多糖过程中预处理的最佳参数:微波功率为800W,加热采取间歇加热的方式,每次间歇加热10s,总时间为40s。超声波功率为250W,超声波的处理时间为35min。采用以上预处理方法富硒羊肚菌硒多糖得率可以达到24.53%。通过对4个浸提条件进行的单因素试验,以及对所获得的结果的分析,确定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120min、浸提比30:1mL:g、浸提1次,在此条件下浸提所得到的富硒羊肚菌硒多糖得率为5.27%。对Sevage法脱蛋白中涉及的参数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了脱蛋白的条件参数:氯仿和正丁醇溶液的体积比为5:1;富硒羊肚菌硒多糖溶液和Sevage试剂的体积比为5:1。对混合溶液搅拌30min。这个条件下,富硒羊肚菌硒多糖溶液中蛋白质的脱除率可以达到79.31%,同时仅损失11.57%的富硒羊肚菌硒多糖。富硒羊肚菌硒多糖初步分离纯化选用了大孔树脂AB-8,然后得到了纯化产物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M。然后对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M使用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了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N。使用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法对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N进行洗脱,洗脱曲线为单一对称的洗脱峰;在高效液相色谱图中也只有一个对称峰。说明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N的组分均一、纯度较高。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N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丙酮、正丁醇等有机溶剂;不含有蛋白质、核酸和色素;不含淀粉;不含糖醛酸。通过红外光谱研究了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N中的链中糖苷键及糖环构型,并与普通羊肚菌多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N是糖苷键连接的吡喃多糖。由于硒参与了多糖的合成,致使多糖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所以硒元素可能是以Se H形式存在于多糖的支链上。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敲击模式,观测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N的高级结构,结果发现: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N分子链呈现出分枝结构,并且彼此之间相互缠绕,富硒羊肚菌硒多糖PN的多糖链呈现多股紧密的螺旋结构。4.富硒羊肚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通过建立小鼠抗疲劳模型和高血脂症模型及对6组小鼠各项指标的检测,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富硒羊肚菌硒多糖有助于缓解运动疲劳功能,同时也具备有助于降低血脂功能。本文确定了液态发酵果醋的工艺流程,其中包括原料预处理、清洗;破碎、榨汁;酶处理;成分调整;灭菌;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后熟;澄清;调配。醋酸发酵是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果醋的风味和质量,所以对液态醋酸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其最优工艺参数为:醋酸菌加入量1.0g/L,发酵温度32℃,初始酒精度5%,通气量1:4。在产品配方方面以综合风味为评鉴标准,筛选出最优的配方为:苹果原醋19.9%,浓缩苹果汁79.6%,白砂糖0.4%,蜂蜜0.3%。富硒羊肚菌液态发酵果醋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依据国家标准。
参考文献:
[1]. 新疆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努尔古丽·阿布都热合曼. 新疆农业大学. 2004
[2]. 秦岭中东段地区羊肚菌的分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和晓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 羊肚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D]. 王云龙. 大连工业大学. 2014
[4]. 新疆野生羊肚菌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 武冬梅.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5]. 黑脉羊肚菌中PPO、POD、SOD叁种酶的性质研究[D]. 张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6]. 羊肚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J]. 王龙, 郭瑞, 路等学, 秦鹏, 赵玉卉. 西北农业学报. 2016
[7]. 羊肚菌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D]. 周丽伟. 安徽大学. 2007
[8]. 羊肚菌菌核培养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D]. 陈立佼. 云南大学. 2012
[9]. 新疆伊犁野生羊肚菌种质资源调查及生境分析[J]. 武冬梅, 谢宗铭, 李全胜, 罗云波. 中国食用菌. 2013
[10]. 羊肚菌富硒深层发酵工艺及产物功能性研究[D]. 丁健峰. 吉林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