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 荟萃一典——《评中国篆刻大字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博大精深论文,中国论文,大字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下半年,中国篆坛传出喜讯:贵州教育出版社和台湾地球出版社联袂隆重出版了一部研究文字和书法、篆刻艺术的大型工具书——《中国篆刻大字典》。这是一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品位书籍。对于该字典的问世,全国舆论界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江西日报》、《昆明日报》、《唐山日报》、《贵州日报》等三十多家党政机关报和《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书画专业报纸都相继报道。这部字典对二十世纪以前的篆刻艺术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完整的收集和整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这是篆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目前该书已送往美国参加美国洛杉机举办的中国百家教育图书展销。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世界汉字文化圈内定会对该字典发生浓厚的兴趣。有志于汉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对该字典将会予以更大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篆刻大字典》由陈天银、颜迈、陈子介、程在福等贵州书画篆刻界和语言文字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编纂,由已故艺术大师沙孟海题写书名,著名书法篆刻家刘江、钟明善、路达等题签、题词和作序。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篆刻研究室主任、西冷印社常务副社长刘江先生在《序》中说,《中国篆刻大字典》综合了历代篆刻各家之长,弥补了目前所出篆刻字典之不足,收字从文字诞生成熟阶段起,直至近现代篆刻名家多种不同风格的字例,包括了历代篆刻字书所收之字,是迄今为止收字形最多的一部篆刻字典。著名书法和书法理论家、西安交大教授钟明善先生在《序》中誉称该《字典》“博采众芳、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既有系统性、学术性、又有资料性、实用性,对汉字研究和篆刻艺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且还恰如其分地估价了该《字典》的作用:“对于文字、考古、博物、历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可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有关资料。对学习、研究篆刻艺术可以启迪思维,引发灵感,从继承和借鉴中实现创新。对于研习、书写、辩识篆书,可以有案可稽,持之以故,不论入门和深造,都能起到引导指点的作用。”
《中国篆刻大字典》是前所未有的关于篆刻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工具书,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中国篆刻大字典》由于参考了一百多种书目,收字范围广,力避遗漏,采用原书剪贴照相制版的方法,保持了原件的本来面目,保证了《字典》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书中收集了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各种篆字形体,体现了篆字演变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并在每一篆字下注明来源和出处,方便读者查对原书原件。对历代传世字典中以讹传讹之字皆有所避免,给读者以真实、准确、直观之感,为汉字研究提供了“化石”标本,具有特别的参考价值。如“宫”字,甲骨文后注有“四十五三前”,即罗振玉撰《殷虚书契前编》。金文后注有“颂鼎积古”即清代阮元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小篆后注有“说文”即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汉名印后注有“名印汉韵”即清谢景卿据清袁日省原本校订刊印《汉印分韵》。现代名印后注有“吴昌硕”即现代名家吴昌硕制。这样,对于书写和辨识篆书,可以引经据典,持之有故,学有渊源。
其次,从《中国篆刻大字典》所取篆字可以了解到各种字形的特点,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甲骨文以象形字为基础,图画性强。由于它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成的,所以笔画单瘦方折,笔势随便,不求工整,其结构部件位置很不周全,笔画可多可少。金文由于是用刀先刻在范模上然后浇铸而成,有修改加工的余地,所以笔画肥厚圆顿,图画性逐步减弱,符号性逐步增强。而小篆是秦统一后,用行政命令在秦古文(即西土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省减而成的文字,形体结构规范整齐,汉字的方块形体基本定型。这些都可以从《字典》中清楚地了解到。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小篆,大约经历了一千五、六百年,在这段时间里,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是图画性逐步减弱,符号性逐步增强,原来着意勾勒事物外形的“随体诘诎”的线条逐步发展为平直和孤形相结合的匀称线条,原来只体现事物特征的不定型的字体,逐渐发展为规范化的字体,所以小篆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文字。
再次,《中国篆刻大字典》收汉字单字约有一万五千余个,篆形字体约二十五万多个。比以往所有同类字典多得多。如比日本师村妙石所编的《篆刻字典》多五千多个单字,比潘国彦所编《篆刻字典》多一万多个单字,而且这些字书的重文字数也远远不及《中国篆刻大字典》。在此书问世以前,金石篆刻界流行的字书主要是清代汪仁寿编的《金石大字典》和日本人师村妙石所编的《篆刻字典》。《中国篆刻大字典》的篆形字体比《金石大字典》多五分之四,而比《篆刻字典》多三分之二。不论单字或重文《中国篆刻大字典》都是迄今为止收字最多的一部篆刻字典。例字从甲骨文收起,计有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古文、秦汉玺印文字以及隋、唐、宋、元、明、清与近现代篆书和篆刻名家多种不同风格的字例,最多的达二千五百多个。如“大”字:收甲骨文22个,金文101个,小篆14个,汉魏官印77个,历代印章字例414个。又如“吴”字:甲骨文5个,金文44个,小篆12个,汉魏官印139个,历代印章字例298个。包括了历代篆刻字书所收之字,并远远超出其范围。不象《汉印分韵》只收汉印文字,《玺印文综》只收玺印文字,《陶文大字典》只收古陶文字,《甲骨文大字典》只收甲骨文,《说文古籀补》只收金文,《篆刻字典》只收近现代三十一人印章用字。而《中国篆刻大字典》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对历代篆字作了一次划时代的总结。
此外,《中国篆刻大字典》的编排体例为字典类图书编排体例作了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尝试,适应现代人查阅快捷、方便的要求。它的字头分为正文和边档两个部分,边档字头打破以往常规,排列在每页正文的侧面(以往图书,边档字头均排在正文上面)。边档字头的体形,也不同于以往图书。它将新旧字形结合在一起,常用和次常用字用新字形,生僻字用老字形,这种排法,有利于不同层次的人对照识别。而正文字头又全部采用老字形,以符合篆刻艺术的特点。检字目录将复杂的传统的笔画检字和部首检字简单化,既明白又简单,“部首检字表”只有两页,“难字检字表”只有一页。以往类似的字典,其检字表少则十几页,多则几十页,查阅很不方便。此书检字表上,中、下三册都有,拿其中任何一册都可知道所查字应在哪一册和哪一页(以往分册图书的检字表一般都只在上册,其它各册没有,翻检起来很不方便)。在前人的类似字典中,大多采用韵目编排法,如《汉印分韵》、《缪篆分韵》等,而现代人多不懂韵学,如不附部首检字表,一般读者是难以查阅的。《中国篆刻大字典》采用了人们最熟悉的明朝梅膺祚始创的二百零四部部首编排法,正文中又按笔划多少顺序排列,检字表略去笔画检字表,只保留部首表,使检字手续简便化,不但便于篆刻家、篆刻初学者、篆刻研究者查字选字,也为从事历史、考古、博物、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学者查寻依据提供了方便。如查“山”字,在部首索引里找三画,“画”下注“1279”,翻开1279页就查到了。
当然,作为这样一部巨著,同任何优秀书籍一样,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笔者认为,如果在书的末尾附一个“主要引用书目”方便读者核查,那就更好了。希望再版时能得到弥补,那样,《中国篆刻大字典》会更完美。
《中国篆刻大字典》是海峡两岸携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问世,有利于加强两岸文化方面的联系和交流,也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日本、朝鲜很早就使用汉字作为书面交际工具,日本把书法称为“书道”,他们的书法已经具有鲜明的“大和”风格。韩国四千多万人中,有五百万人在学书法,但是汉字本身复杂,对他们来说,又是“外文”,产生错误在所难免,而去今久远的篆刻,学习起来就更难了。《中国篆刻大字典》的出版,对他们大有帮助,为他们解决了难题,《中国篆刻大字典》也能对日本、朝鲜、新加坡及欧美汉字文化圈有关人士方兴未艾的汉文化研究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中国篆刻大字典》堪称篆坛奇葩,书中精品。是贵州书画篆刻界和语言文字学界专家和学者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他们远见卓识,为文字、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和研究做了实实在在的好事。他们历时五载的艰辛利在当代,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