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及背景解读
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以人性教育为实质,以涵养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以促进其人性境界的提升,实现其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促使其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由外而内的文化素养培育。人文教育注重对人的精神的养成,其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如通过传统方式传授广博的文化知识,运用高雅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氛围进行的熏陶教育,以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的熏染教育,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来进行自我养成等等。
2004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了黑政发〖2004年〗64号文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地方课程中实施技术教育和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教育,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和人文素养。之后,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地方课程改革实验的通知,地方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启动。2007年,地方课程初中阶段在全省全面实施;2008年,小学阶段全面实施。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是基于我省实际,以进一步提高我省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基本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因此是我省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其修习的质量同样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部分,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部分。课程在取材范围上,以我省现行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类内容为基本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上,强调通过黑龙江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分析,人类智慧的张扬和赏析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怎样有效地开发运用好《人文与社会》课程就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人文与社会》课程的教材分析
1.落实了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2.凸显了地方课程的性质。
3.坚定了螺旋上升、贯穿始终、相辅相承的课程结构。
4.遵循了三维的课程目标。
5.教材形式(小学)。
(1)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承载课程目标,引领学习历程,落实教育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单元内有3—4个主题组成,合作承担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3)教材内容从情境展开,以认识终结,突出自学和探究。
三、开展人文教育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选择课程资源。
2.综合性原则:要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实效性原则:要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学生心理,知识、经验的实际水平,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4.实践性原则: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开展人文教育的途径
1.组织教学:探究活动、前期设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或者前一节课结束之后,我先布置学生找到下一节课所需要的资源和内容,上课时可选取某位学生做主讲,使学生展示他所找到的本课的各种资料,然后引导学生以小老师或助教的身份,先期讲解本课内容,再由教师完成重点难点的教学。
2.学生学习:激发兴趣,主动参与。兴趣是学习的最初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兴趣的激发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学习课程上能够主动地参与。
3.教育目标: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学生的能力来源于他们的实践,只有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才能够从最根本上直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产生自我的理解与感悟。
4.教学方式:灵活机动,可行有效。教无定法,适者为佳。因为学生本身的素质不同,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做到灵活机动。我校学生住在乡镇、城镇的各1/2左右,所以有些可能看起来很简单的、能够理解的问题、能够感受到的情感,学生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我们教师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把学生放在首位,摸清楚他们具体的情况,然后再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无论怎样的教学方式都必须是可行且有效的。
从课堂学习开始,逐步将学生的视线引到外面的世界,促使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尽管此时学生的能力有限,但对生活特征的捕捉将有利于其今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教师应该基于上述特点,分析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即深化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此地方课程的设置恰恰重视了学生的爱好、兴趣、人格培养,通过对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实践操作,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素质教育。
地方教材的使用虽然已近10年,但仍需我们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论文作者:郑传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8月总第1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人文论文; 素养论文; 地方论文; 我省论文; 黑龙江省论文; 《教育学》2019年8月总第18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