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读”占鳌头,才能建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有效朗读中去。初读时有声扫除障碍,研读时有思考增实效,品读时方式多样促感情升华,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建立语文有效课堂。
【关键词】 初读有声 研讨有思 品读多样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2-009-02
古人曰:“三分诗,七分读”。新课标也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爱到情感熏陶。”朗读将文本的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是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殿堂,感悟语文精神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是联结生本的桥梁,它让学生心灵世界与作家生活世界、作品思想世界对接、交融 ,构成一个圆融的生命空间。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读”占鳌头,才能建语文有效课堂。
目前,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教师指导阅读基于形式,目地不明确,方法单一匮乏,只读不思。华东师大一教授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有效朗读中去呢?
一、初读有声扫障碍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书不读时不开讲。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诵读做到正确连贯。但是初读课文时,有的老师在学生读课文前,没有提出明确要求;有的老师叫学生读,学生用默读方式,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最基本的字词句都没读准。课文初读不是乱读、滥读,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读之前应对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音,读通顺句子,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
我在初读课文阶段时,是这样设计的。1、自己小声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小组或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检查生字和难读的字词读音,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3、汇报学习情况:师请生读,全班检查生学习效果。如此教学,落实初读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读有思增实效
在新课程“以读为本”的强势介入下,语文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阅读量大了,但又陷入一种新误区:学生读书流于形式,重读轻阅,只读不思,力求课堂亮点的生成,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咀嚼,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研读是让学生披文入情,要指导学生抓住典型的语言信息进行探究性的读,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学习《匆匆》这篇课文,学生读了课题后,我问:“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纷纷举手:为什么会以“匆匆”为题?作者笔下是什么匆匆?紧接着我提了这样一个要求,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当学生明白是写时间匆匆时,我出示了这些问题:作者如何描写时间这一无形的东西呢?面对流逝的时间,作者有何感觉?匆匆流逝的仅仅是什么时间吗?还有什么?然后我请学生边读边想,并在感受深的句子处写写体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学习第三自然段具体写时间流逝时,我这样设计:愿意读的同学起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匆匆过去把相关的词句划出来。(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这又算溜走了一日。)作者怎样具体地写呢?读本段话划出相关词语,同桌相互交流。全班交流,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时光流逝的伤感。在乐声中,我引读:于是,洗手的时候,生: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这样有读有思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增加了课堂实效。
三、品读多样促升华
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品读,再进一步探索文章主旨、精妙之处,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可根据教学不同要求和不同内容,合理的运用各种朗读读形式,让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1、范读。
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心理学上也有“范型启发”之说。教师的范读正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然后以直观的、生动的、可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教师范读时,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教师情感的投入、表情的变换、动作的挥洒,对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的效果是无与伦比的。当教师满怀激情,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甚至是手舞足蹈的范读时,其鲜明形象也一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上,让学生、教师与文章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生可以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如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一边范读;-边放音乐,让学生闭着眼睛,尽情地想像。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思维开阔了,许多索溪峪的山、水、野物、游人在他们的脑海里都“活”了起来,也“野”了许多。
再如教《凡卡》一课时,我又范读了描述凡卡非人生活的第八自然段让学生想像,学生的发言证明了范读的好处:“老师,我看到凡卡脸上流着血。”“老师,我看到了老板娘冷漠的眼光。”“老师,我看到了伙计们得意样子。”……教学中,教师用丰富、优美、正确、浅析、生动、形象化的语言范读,哪怕只是一段,甚至一句,让学生想像,对提高学生的想像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齐读。
齐读是对不层次的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进行整合提高的机会,同时,齐读声音整齐划一,声势浩大,富有激情,在合适的朗读条件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学《中华儿女》这篇课时,当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文章对其感染熏陶后,学生情不自禁动之以情,心中激情澎湃,无比自豪,一起化作惊天动地的惊叹: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少年。此时,只有齐读才能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分角色朗读理解文本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风格,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听、说水平,小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通过让学生担当角色,可以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也能让他们读好课文,培养朗读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去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陶罐和铁罐》这个童话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教学时让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的词句,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这种 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重视朗读,重视朗读的每个环节,做到初读有声,研读有思,品读多样,让 “读”占鳌头,才能建立有效的语文课堂。
论文作者:卢龙梅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角色论文; 鳌头论文; 作者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