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与戏剧观念的创新_戏剧论文

“三姐妹”与戏剧观念的创新_戏剧论文

“三姊妹”与戏剧观念革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姊妹论文,戏剧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名著赏析

(一)

苏联戏剧理论家霍洛道夫在《戏剧结构》一书中曾经指出,契诃夫是一位在戏剧创作史上具有革新精神的伟大人物,他“树立了自己的戏剧原则”。契诃夫1900年创作的四幕剧《三姊妹》,就是这种戏剧原则的典型代表作。其最为突出和成功的两个方面,是作者对“内部行动”的描写和对戏剧结构的独特处理。对于这样一部以崭新面貌出现在戏剧创作史上的杰作,曾经有人(甚至某些著名作家)一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三姊妹》时,就曾批评道:“我很喜欢契诃夫,而且看重他的作品,可是他的剧本《三姊妹》我却看不下去。那剧本是什么意思?一般说来,近代作家失去了戏剧的观念。戏剧不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它得把那人放在一个局面里,拴上一个扣子,等到扣子一打开,整个那人就变得清清楚楚了。现在,容我来批评莎士比亚。在他笔下,个个人物都是活的;人物为什么有它自己的那些动作,永远是清清楚楚的。……因为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戏剧的本事中去了。可现在呢?恰好相反。”在这里,托尔斯泰具体指出了应该怎样写一个剧本才算是没有失去戏剧的观念。如,戏剧必须有一个能集中观众全部注意力的“本事”,亦即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或中心事件,这样,人物的动作及其动机才能显得清清楚楚;再如写人物,也必须将人物放在一个“局面”或“扣子”里(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戏剧情境或者矛盾冲突),这样才能使人物性格鲜明,等等。如此写出来的剧本,的确是符合传统的戏剧观念和戏剧法则的,也是为广大观众所乐于接受的。可以说,纵观两千多年的戏剧创作史,这种传统的戏剧观念和剧作法则始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从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许多理论家们,又通过他们的言论著作更进一步使之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头脑之中,相应地也就培养和形成了人们传统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

世界著名的戏剧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刚接受了《三姊妹》的导演任务后,他本人连同演员们也都曾对这个剧本感到“令人失望,甚至觉得读过之后,没有什么可谈的”。特别是当他们在一起讨论剧本的内容与形式诸多方面的问题时,竟然使得契诃夫十分恼火,他不能容忍他们的误解和歪曲。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地对该剧进行导演构思和演出处理?对于这一棘手的难题,一直到排演过程中还在反复地试验和摸索,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这是一次“痛苦的排演”,“工作进行的很不顺利”。最后,终于排出来了,于是在1901年1月31 日举行了《三姊妹》的首演。而演出的结果和观众的反应又如何呢?“全剧结束时,掌声稀疏……演出没有获得成功,剧本和演出都没有为观众所接受。要使观众理解契诃夫在这个剧本里的创造,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我的艺术生活》第280页)。斯坦尼的预见是十分正确的。今天,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契诃夫在戏剧创作史上所做出的具有开创和革新意义的重大贡献,“契诃夫是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这就是为大家所共认的历史结论。随着戏剧艺术的多流派、多风格,多样式的发展繁荣,随着人们戏剧观念的革新和审美需求的提高,独具一格的契诃夫戏剧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同志的戏剧创作就曾受到契诃夫的重大影响,早在五十多年前,他就指出《三姊妹》是一出“伟大的戏”,并且还谈到自己读《三姊妹》时的情形:“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读毕了《三姊妹》,我的眼渐为浮起的泪水模糊起来成了一片,再也抬不起头来。它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日出》跋)。

(二)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行动又分为内部行动与外部行动两种。作为“心理现实主义”杰作的《三姊妹》,则是一部以人物的“内部行动”(“心理现实”)为主要题材和描写对象的“心理剧”(或“心理生活剧”)。“内部行动,指的是登场人物的思想和意向,他们的内心活动和他们在剧本里所经历的全部心理过程”(古里叶夫:《导演学基础》)。而把“内部行动”作为戏剧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本身就是对千百年来传统戏剧规则的挑战和突破。美国戏剧理论家汉密尔顿就曾断言:“小说家常用的心理分析法,剧作家完全不能用”。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也不见一处讲到悲剧可以“摹仿”和表现人的内部行动。《诗学》中所讲的“行动”、“情节”等,都仅仅局限于外部行动、外部情节的概念范畴。从古至今的几乎所有剧作家们,也都是以人们的外部行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由此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剧作,基本上都以一个完整的外部故事情节贯串始终,剧中一切人物以及他们的行动都被卷入到这个故事情节的漩涡中去,这也正是传统戏剧借以抓住观众的主要艺术手段。古希腊悲剧几乎都取材于现成的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是以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故事情节为基本题材而加以改编的,可以说,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已经成为一个好剧作的前提。《麦克白斯》等剧中那些占有相当大比重的心理描写,也是紧紧围绕和不断推动着剧中一个主要情节。正如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的,情节是悲剧六要素中最重要的第一位因素:“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然而,在契诃夫的《三姊妹》中,却不存在这样一个完整而集中的外部事件,相反,他们几乎是各行其事,分道扬镳的,因为剧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个曾被李渔称为“主脑”(或“穿珠之线”,“架屋之梁”)的中心事件。剧中各个事件、场面互相之间也没有外部情节上的必然因果承接关系,它们是由剧中贯串的内部行动线来集中和统一起来的,为展开女主人公的内部行动而存在的,这也就是斯坦尼所说的那种“内部的联系”。

由于契诃夫懂得,“显著的内心活动是可以和单纯的外部动作同样富于戏剧性的”(贝克:《戏剧技巧》),“有人把‘舞台性’理解为只是指丰富的故事或大量的外部事件,其实,只要剧本里拥有强烈的行动,就必然是具有舞台性的”(古里叶夫:《导演学基础》)。因此,在《三姊妹》中,仅有的若干星散开来的事件,如生日宴会,火灾,房子被侵占,爱情纠葛,决斗,军队开拔,等;某些颇出戏剧效果的人物,如娜妲莎的姘头普洛多波波夫,韦尔希宁的疯老婆等人物,以及他们那些很能取悦于观众的“戏”,都统统被剧作者推到幕后做暗场处理,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更是不做明场表现,只用三言两语交代其结果。舞台上直接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些缺乏外部戏剧性的日常生活场面,它们唤起观众强烈的“认同感”,带有明显的“生活流”倾向。剧作者的笔触始终对准着人物的内心世界,着重抒写的是那些幕后事件的结果在人物心灵深处所引起的深刻反响(即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中所讲的那样一种“外部向内部的转化”)。有些幕后事件其本身又具有象征和烘托的作用,如第三幕的大火,它象征着三姊妹心灵中的大火,有力地烘托出全剧内部行动的高潮。所以这些都说明,为了不致干扰和冲淡剧本的“内部行动”,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掘和突出“内心的戏”,保持和加强“内在的紧张”,契诃夫对外部情节是采取了尽量削弱或淡化的处理方式,许多很有挖头的外部戏都被剧作者割爱了。所以,当我们看完一些按照传统方法写成的剧作之后,就能用寥寥数语将其故事梗概叙述出来;而在读完《三姊妹》之后,使我们激动不已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而是剧中人物那丰富、深沉、细腻的内心生活,是他们对人生,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辨与探求。因为契诃夫所关心和着重表现的不是外部故事情节,而是人物的内心生活;所刻意追求的不是外部行动的故事性或舞台性,而是一种“内在的戏剧性”。正如契诃夫自己曾经再三强调的那样:“全部含意和全部的戏都在人的内部,而不在外部的表现上”(《契诃夫论文学》第425页)。

(三)

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精辟地指出,“没有曲折情节而又写得最完美的剧本是契诃夫的剧本。”这种完美,首先表现在契诃夫对戏剧结构所做的新颖独到而又谨严缜密的艺术处理。因为《三姊妹》中没有一个曲折的外部情节,因此,它是以主人公的内部行动线为骨架来组织全剧结构的;三位女主人公的典型性格,也是通过各自“内心的戏”(而不是靠外部情节)来进行刻画的;文学剧本及未来舞台演出的节奏处理,也是以人物的心理与情绪起伏变化的节奏为依据的;全剧艺术风格表现出很强烈的内向化与散文化的倾向。因之,就决定了那些传统的编剧技巧在这里是不适宜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必须追求那样一种不露人为痕迹,寓巧于拙的结构处理的风格,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契诃夫曾给高尔基写信说道:《三姊妹》真是非常难写。因为三个女主人公,各人应当有各人的样子,她们三个又都是将军的女儿!”(《契诃夫论文学》第313页)。可见, 契诃夫为之煞费苦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写出三个女主人公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三条心理发展线索,而这也正是整个剧本的“基础”和“灵魂”之所在。苦心探求的结果是,契诃夫采取了那样一种多声部的或者象“心理交响曲”式的“复调”结构方式,它同时还要求三条心理旋律在各自发展中相互之间要具有“和声效果”。

既然没有一个主要的故事或中心事件将三位女主人公拧到一条情节线中来,那么,全剧就有着三条并驾齐趋而又立体交叉的心理行动线。三个姊妹朝夕相处在一个家庭里,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心生活。即使在一起谈话,相互间也总是各有各的心思。仅以第一幕为例,这是三条内心行动线各自的起点。大姐娥尔加在回忆那些煊赫一时的往事,同时又想到自己在不断地衰老,精力和青春在庸俗无聊的现实环境中一滴一滴地消耗着,却又无可奈何;而与此同时,最小的妹妹伊丽娜正被美妙的思想激动着,幻想憧憬着以后那美好浪漫的生活;而二姐玛莎只顾吹着口哨,反复哼着一支歌,借以排遣和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寂寞,对两个姊妹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仅此可见,与那种以“一人一事”为中心的单线结构或者以某一个外部情节为中心线索的传统结构方式迥然不同,《三姊妹》是三条内部行动线索平等展开的复线结构。虽然剧作者用于伊丽娜心理发展线索的笔墨要多一些,但是娥尔加和玛莎的内部行动线并不从属于伊丽娜。她们都以自己独具个性的内心历程,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真正的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与精神生活,表现出在假、恶、丑的社会势力包围之中,人们心灵之中那些真、善、美的东西是怎样逐渐被摧毁的,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反动腐朽的沙皇制度。这,就是在剧中将三条心理线统一起来的基本主题。

契诃夫曾经说过,“谁发明了新的结构,谁就开辟了新纪元”。而戏剧结构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正是由它所要表现的特定内容所决定的。通过《三姊妹》的创作实践,契诃夫不仅开创了戏剧创作的新的题材内容和描写对象,即“人的内部”,同时也发明了能够更好地表现这一崭新内容的艺术形式,即这样一种在戏剧史上很难找到先例的崭新的情节结构,我们称之为“心理结构”。

标签:;  ;  ;  ;  

“三姐妹”与戏剧观念的创新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