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基础,使幼儿言语实践的策划者--小学低年级教学与写作策略研究三部曲_林园论文

立足教材,做儿童言语实践的策划者——小学低段用课文教写话的策略研究三部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划者论文,课文论文,言语论文,策略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话是写作的基础,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能够使学生从小养成写的习惯,不论是对于眼前的习作,还是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以至他们的精神和人生滋养,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一线语文教师都意识到教材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土壤,尽可能依托课文进行言语实践,培养兴趣,是写话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如何立足教材,精心策划,为低段孩子的言语实践铺展切实可行的提升之路呢?笔者认为寻得言语实践的原材料,继而循序渐进地落实目标,再探寻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是笔者的策略研究三部曲。

      一、拓宽视野,教材原是言语实践的不竭之泉

      入选课本的篇目,经过严格遴选,多为经典之作。不仅语言典范,值得积累借鉴,且其中有诸多的空白点、省略处,细细品读,都可以成为绝妙的“写点”,让写话教学有米下炊。于此举例:

      (一)模仿,仿出诗性与灵性

      《找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的语言实践点很多。其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四个句子结构相同,且都是极富创意的比喻。为使学生能掌握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读懂课文后形成独特体验,思维进一步发展,我引导他们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受。

      师(沉醉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多生动的比喻啊。小朋友们也能学着说一说吗?(课件出示句式:________,那是________吧?)

      生(刚买了一个发夹):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姑娘的发夹吧?

      (多形象啊,孩子们自发地给予掌声。)

      师:你真会联想,一点也不比作者差。

      受到鼓舞,其他孩子又蹦出了许多美丽的句子:

      “小草短短的,那是春姑娘挺着的鼻梁吧?”

      “风儿轻轻地吹着,那是春姑娘的小手吧?”

      “小雨轻轻地下,那是春姑娘薄薄的纱衣吧?”

      师:小诗人们,这么好的句子,可别让它溜走了,快拿出笔记录下来吧。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有兴趣的孩子也可以根据图片来写噢!

      写作能力的培养,从模仿开始。由于有了范文引路,加上老师的鼓舞,学生很快明白要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很有小试牛刀的勇气。而老师出示的图片也为作文能力稍弱的孩子提供了帮助,无痕地让他们参与进来,成为一次人人能写、人人受益的言语实践。这样的练写点,课文中还有很多,如《秋天的图画》《春雨的色彩》等课文中都有这样既工整又优美的句子,值得模仿运用。模仿中,我们要有所侧重,或仿句式,或仿顺序,或仿结构,避免重复训练。

      (二)续写,写出童真与想象

      儿童有着天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应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机会,让他们展开天真的翅膀,放飞童心,打开思维。课文中,常有一些省略号与泡泡语,提示着我们可以灵活地引导,滋长为有意思的写话拓展点,为想象助力。

      如《笋芽儿》一文中的小笋芽钻出地面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课文中例举了四种,但多彩的春天又岂是课文所能逐一描述的?学生在这一单元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优美的词句,正好在这里大显一次身手。再如《坐井观天》一课中,泡泡语提示:小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稍加引导,让学生先说后写,学生便会放飞思绪,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带来精彩连连。

      这样的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飞翔”的机会,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是有兴趣的写话。

      (三)改编,编出情理与智慧

      课文《蓝色的树叶》中的林园园不乐意借笔给李丽,找出种种借口。虽然文末写到“林园园的脸红了”,可故事仍让人心里像搁了块石头般沉沉的。与其将时间花在人文性的价值引导,不如来一次大快人心的改写,重塑林园园的形象。

      李丽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那么绿,真惹人喜爱。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热情地说:“拿去用吧!”李丽拿起绿铅笔画着,一不小心,把笔尖儿弄断了。林园园看了看随口就说:“没关系,来,让我帮你削一下。”林园园拿起自己的削笔刀很快地削起来,削完以后,又递给了李丽。林园园还对李丽说:“这支绿铅笔就送给你了,我家里还有几支呢!”李丽听了,感动极了!不一会儿,李丽也画完了。老师走过来仔细地看了看她们俩的画,夸奖她们一个比一个画得好……

      (《蓝色的树叶》改写/潘余婷)

      小作者这样一改写,就将文中那位小气的林园园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位可爱、大方、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小作者在塑造人物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美好的心灵,成就感也可想而知。改编,编出了情理与智慧。改编,还可以是文体间的互换。如《黄山奇石》可改成导游词,《宿新市徐公店》可编成故事等。

      (四)重组,组出内化与创造

      “重组”是灵活运用文本语言进行再创造。这是一个文本语言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充分感悟,意在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笔者借鉴特级教师方斐卿老师的作文教学法,指导学生对课文《小壁虎借尾巴》进行提取与重组,写了一篇《神奇的尾巴》。我提供开头:“动物的尾巴都有作用,也很神奇……”要求学生每一段写一种动物,渗透分段的指导,效果颇佳。

      这样的重组,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作文内容,课文就是学生的写作资源库。将课文内容转为学生作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深入课文的过程,也是学习写作的过程。

      只要潜心文本,我们会发现,教材其实是言语实践的不竭之泉。从内容情节、语言结构、思想情感上,从课题、插图、口语交际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补写、改写、迁移、感言等许多着眼点,解决儿童写话“无米下炊”的问题。

      二、循序渐进,让言语实践浸染学段意识的色彩

      如果将下炊的原材料一股脑儿地端给学生,不仅不能给学生的言语能力增加营养,反而可能会消化不良,甚至成疾。因此,结合课文指导写话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清醒的学段意识,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一)训练内容,从短到长

      学习写作仿佛小孩子学走路,须经“会爬”“会站”“会走”“会跑”的过程。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根据作文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逐层上升的目标体系,借鉴丁有宽老师的研究,我们可以把低年级的训练内容定位为词句的训练,并加以细化:

      

      训练,从词组开始。从一上的《哪座房子更漂亮》便出现了“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即“(怎么样)的(什么)”式的偏正短语;《识字二》出现了“一(

       )牛”的量词训练,《雪孩子》里的“又(

       )又(

       )”,《小熊住山洞》里“一束/束束”的对比等等,教师只要用心梳理出训练点,一处处抓落实,学生的言语能力会进步得很快。

      在此基础上展开二素句、三素句、四素句的训练。这些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落脚点。如《四季》中“草芽尖尖”“我是春天”(二素句)。让学生知道二素句包括“头”和“尾”两个部分。其中,二素句包括“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等内容。在孩子初步形成句子概念的基础上,给二素句加个“身子”,慢慢扩展到三素句;给三素句再加个“帽子”,变成四素句……并渗透基本标点的运用,建立完整句的概念。

      紧接着,就可以进行疑问句、感叹句、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等各种句式和并列句、总分句、连续句等句群的训练。

      一课一练,训练内容就在这样一次次或说或写的实践中,像拉拉面似的一点点变长,在学生浑然不觉中慢慢地落实阶段目标。只要教者从整体着眼,有序进行,就不会出现重复训练、无效训练、拔苗助长等情况。

      (二)实践层次,由表入里

      教材虽然没有明确的训练体系,但有些要求却蕴含其中。如一年级下册与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均以春天为主题编排。但一年级的要求是感受春天,了解春天里的事物。二年级则要求用心感受春天里的事物的变化。因此,实践层次也要有梯度。

      如一下《识字一》的实践点可以是:“春天来了,什么怎么样了?”重点在了解春天。而二下《找春天》的实践点是:“什么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吧?”教师要通过引导观察、想象,让常见的春风、春雨、春花灵动起来,初具意象之美。

      这就有了从“看见”到“发现”的区别,“写实”到“想象”的飞跃。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发现言语要求上的变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实践。

      (三)指导过程,由扶到放

      万丈高楼平地起。虽然有些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很强,但不代表写的能力同步。从某种角度说,写话训练要“零起点”,遵循由易到难的过程。

      如《秋天的图画》一文的前面四行“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每行都是以“什么+干什么”的形式表达,而且四行句式相同,构成了一个并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大自然硕果累累的情景,是一个值得引导孩子学习写话的范式。

      教学中,老师分两步引导:

      1.体会异同,发现句式。孩子把每行中相对应的词连在一起,通过对比、体会,懂得这样句式相同的、写几个方面的排在一起的句子,叫“并列句”。

      2.拓展思路,迁移运用。大自然不仅仅是这些获得丰收,请想想其他丰收的事物,仿照并列句先说,师加以点拨,后写。

      学生对言语形式越理解,迁移就越顺利。如若没有理解就放手让学生去写,只会像吃夹生饭似的,不好消化。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阅读教材文本中的范例,充分把握低段孩子的认知能力,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从理解内容到领会句式表达方法,然后尝试迁移运用。

      三、施以巧力,让言语实践散发“兴趣之旅”的芬芳

      语文课程标准将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低段写话目标的第一条便指出,要“对写话有兴趣”;且“实施建议”中也强调,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因此,“兴趣”成了我们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字眼。施以巧力,便可在具体实践中真正让学生产生“兴趣”。

      (一)降低难度感

      1.合作练习。顾名思义,即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一次练习。这有多种操作方法。如《泉水》《谁和谁好》《假如》等课文,学生一人完成一两节的仿写。教师根据内容组合成数篇小诗,每节都在后面署上学生的名字,然后予以张贴展示,有效降低了练的难度,学生也特别开心。此外,还可以让小组合作进行一事一物的描述,在讨论中斟词酌句,体验“斤斤计较”的快乐。

      2.卡通练习。首先是形式卡通,如将普通的写话纸裁剪成各种卡通形状的小卡片,学生喜闻乐见。其次是内容卡通,即考虑时间与孩子的能力,设置适当的量,辅以句式的帮助,让学生精神集中,课堂内便轻松完成,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提高成就感

      1.自我肯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此,笔者让学生在写话中初步自评,如用上了哪个好词,或者是进行了打比方等,都用“_”划出来,并标注出有几处,给自己画上笑脸。老师在批改时只需轻轻“恭喜你,又得到了(

       )张笑脸”等加以鼓励,学生就会乐此不疲,更加强化运用积累的词语的意识。

      2.他人激励。一些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的原因,往往在于得不到认同,缺少关注,作文仅是为写而写的一份作业。因此,应增强“读者”意识,即让学生的每一次练笔都拥有相应的“读者”。班级的学习园地、家长的倾心关注、网络的互动展示等都不失为一种途径。评价,则侧重于学生的兴趣。坚持做好这些,学生被欣赏肯定,自然会被激发出巨大的潜能。

      总之,教师只要深入研读教材,明确目标,关注兴趣,优化言语实践的指导策略,就能实现学生写话能力的渐进发展。

标签:;  ;  

以教材为基础,使幼儿言语实践的策划者--小学低年级教学与写作策略研究三部曲_林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