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做儿童言语实践的策划者——小学低段用课文教写话的策略研究三部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划者论文,课文论文,言语论文,策略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话是写作的基础,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能够使学生从小养成写的习惯,不论是对于眼前的习作,还是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以至他们的精神和人生滋养,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一线语文教师都意识到教材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土壤,尽可能依托课文进行言语实践,培养兴趣,是写话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如何立足教材,精心策划,为低段孩子的言语实践铺展切实可行的提升之路呢?笔者认为寻得言语实践的原材料,继而循序渐进地落实目标,再探寻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是笔者的策略研究三部曲。 一、拓宽视野,教材原是言语实践的不竭之泉 入选课本的篇目,经过严格遴选,多为经典之作。不仅语言典范,值得积累借鉴,且其中有诸多的空白点、省略处,细细品读,都可以成为绝妙的“写点”,让写话教学有米下炊。于此举例: (一)模仿,仿出诗性与灵性 《找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的语言实践点很多。其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四个句子结构相同,且都是极富创意的比喻。为使学生能掌握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读懂课文后形成独特体验,思维进一步发展,我引导他们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受。 师(沉醉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多生动的比喻啊。小朋友们也能学着说一说吗?(课件出示句式:________,那是________吧?) 生(刚买了一个发夹):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姑娘的发夹吧? (多形象啊,孩子们自发地给予掌声。) 师:你真会联想,一点也不比作者差。 受到鼓舞,其他孩子又蹦出了许多美丽的句子: “小草短短的,那是春姑娘挺着的鼻梁吧?” “风儿轻轻地吹着,那是春姑娘的小手吧?” “小雨轻轻地下,那是春姑娘薄薄的纱衣吧?” 师:小诗人们,这么好的句子,可别让它溜走了,快拿出笔记录下来吧。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有兴趣的孩子也可以根据图片来写噢! 写作能力的培养,从模仿开始。由于有了范文引路,加上老师的鼓舞,学生很快明白要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很有小试牛刀的勇气。而老师出示的图片也为作文能力稍弱的孩子提供了帮助,无痕地让他们参与进来,成为一次人人能写、人人受益的言语实践。这样的练写点,课文中还有很多,如《秋天的图画》《春雨的色彩》等课文中都有这样既工整又优美的句子,值得模仿运用。模仿中,我们要有所侧重,或仿句式,或仿顺序,或仿结构,避免重复训练。 (二)续写,写出童真与想象 儿童有着天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应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机会,让他们展开天真的翅膀,放飞童心,打开思维。课文中,常有一些省略号与泡泡语,提示着我们可以灵活地引导,滋长为有意思的写话拓展点,为想象助力。 如《笋芽儿》一文中的小笋芽钻出地面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课文中例举了四种,但多彩的春天又岂是课文所能逐一描述的?学生在这一单元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优美的词句,正好在这里大显一次身手。再如《坐井观天》一课中,泡泡语提示:小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稍加引导,让学生先说后写,学生便会放飞思绪,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带来精彩连连。 这样的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飞翔”的机会,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是有兴趣的写话。 (三)改编,编出情理与智慧 课文《蓝色的树叶》中的林园园不乐意借笔给李丽,找出种种借口。虽然文末写到“林园园的脸红了”,可故事仍让人心里像搁了块石头般沉沉的。与其将时间花在人文性的价值引导,不如来一次大快人心的改写,重塑林园园的形象。 李丽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那么绿,真惹人喜爱。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热情地说:“拿去用吧!”李丽拿起绿铅笔画着,一不小心,把笔尖儿弄断了。林园园看了看随口就说:“没关系,来,让我帮你削一下。”林园园拿起自己的削笔刀很快地削起来,削完以后,又递给了李丽。林园园还对李丽说:“这支绿铅笔就送给你了,我家里还有几支呢!”李丽听了,感动极了!不一会儿,李丽也画完了。老师走过来仔细地看了看她们俩的画,夸奖她们一个比一个画得好…… (《蓝色的树叶》改写/潘余婷) 小作者这样一改写,就将文中那位小气的林园园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位可爱、大方、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小作者在塑造人物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美好的心灵,成就感也可想而知。改编,编出了情理与智慧。改编,还可以是文体间的互换。如《黄山奇石》可改成导游词,《宿新市徐公店》可编成故事等。 (四)重组,组出内化与创造 “重组”是灵活运用文本语言进行再创造。这是一个文本语言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充分感悟,意在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笔者借鉴特级教师方斐卿老师的作文教学法,指导学生对课文《小壁虎借尾巴》进行提取与重组,写了一篇《神奇的尾巴》。我提供开头:“动物的尾巴都有作用,也很神奇……”要求学生每一段写一种动物,渗透分段的指导,效果颇佳。 这样的重组,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作文内容,课文就是学生的写作资源库。将课文内容转为学生作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深入课文的过程,也是学习写作的过程。 只要潜心文本,我们会发现,教材其实是言语实践的不竭之泉。从内容情节、语言结构、思想情感上,从课题、插图、口语交际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补写、改写、迁移、感言等许多着眼点,解决儿童写话“无米下炊”的问题。 二、循序渐进,让言语实践浸染学段意识的色彩 如果将下炊的原材料一股脑儿地端给学生,不仅不能给学生的言语能力增加营养,反而可能会消化不良,甚至成疾。因此,结合课文指导写话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清醒的学段意识,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一)训练内容,从短到长 学习写作仿佛小孩子学走路,须经“会爬”“会站”“会走”“会跑”的过程。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根据作文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逐层上升的目标体系,借鉴丁有宽老师的研究,我们可以把低年级的训练内容定位为词句的训练,并加以细化:以教材为基础,使幼儿言语实践的策划者--小学低年级教学与写作策略研究三部曲_林园论文
以教材为基础,使幼儿言语实践的策划者--小学低年级教学与写作策略研究三部曲_林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