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杰(广西柳州市中医院, 广西 545001)
【摘要】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中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将这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予介入治疗。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对比2 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缓解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6-0867(2015)02-0199-01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骤、病死率高等特点[1],对患者心理以及生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介入治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治疗。本文主要对5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分析,详情如下文: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 例(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这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已经确诊,且均接受介入治疗。随机将这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 组,实验组(50 例)和对照组(50 例)。
实验组年龄在31 岁-8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5±6.58)岁,男性患者占70%(35 例),女性患者占30%(15 例)。
对照组年龄在32 岁-8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5±6.61)岁,男性患者占72%(36 例),女性患者占28%(14 例)。
2 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等)相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1.2 方法2 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急诊PCI 治疗等,并根据不同患者的适应症给予患者相应的抗凝、抗血小板凝聚、血管紧张素等治疗。
对照组在以上基础上接受常规的护理,即告知患者相关治疗方法、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实验组5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具体如下:1.2.1 术前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前会伴有恐惧、担忧等不良的心理,护理人员应积极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以及相关病因。
同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治疗的紧迫性以及重要性,详细为患者介绍治疗的具体过程、手术方法等。护理人员还要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加患者对介入治疗的信心,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更好的状态接受治疗。
1.2.2 术中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介入治疗室之后,护理人员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应尽量为患者介绍各种抢救设备的作用,护理人员还要告诉患者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让患者最大限度的缓解心理压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尽量与患者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以此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可以积极的配合治疗。
1.2.3 术后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之后,积极告知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并询问患者的感受,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要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饮水,少食多餐,保持心情舒畅。
1.3 观察指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包括:TS:治疗满意程度,AF:心绞痛发作情况,AS:心绞痛稳定状态,OP:疾病认知程度、PL:躯体活动受限程度[2]。
1.4 数据处理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2 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相关护理后,均在TS(治疗满意程度)、AF(心绞痛发作情况)、AS(心绞痛稳定状态)、OP(疾病认知程度)、PL(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有明显的改善(P<0.05)。实验组经心理护理,其护理后的TS(治疗满意程度)、AF(心绞痛发作情况)、AS(心绞痛稳定状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1:表1 2 组治疗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 )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是危重疾病之一,其对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自身的临床不良症状。
心理护理是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干预,使得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得以缓解,以此更好的接受治疗。
给予患者术前心理护理,通过详细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治疗的过程、成功的案例,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以此更好的配合治疗[3]。在术中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通过为患者讲解相关仪器的作用、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患者的焦虑情况,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术后给予患者心理护理,通过询问患者的感受、告知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健康教育等,可以增加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4]。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 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护理后的TS(治疗满意程度)、AF(心绞痛发作情况)、AS(心绞痛稳定状态)、OP(疾病认知程度)、PL(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有明显的改善(P<0.05),接受心理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其护理后的TS(治疗满意程度)、AF(心绞痛发作情况)、AS(心绞痛稳定状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心理,改善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的改善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孟庆娜, 李国庆, 白晓冬等.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中恶心呕吐的护理[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1):913-914.[2] 霍燕嫦, 黄宝如, 陈巧平等.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水平的影响[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1(2):16-18.[3] 韦燕鹰. 急性心机梗死的防治及心理护理现状[J]. 医药前沿,2013,03(6):340-341.[4] 金建芬, 孙红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行介入封堵治疗5 例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13,12(6):547-548.作者简介:郭桂杰,女, 1965.05.20,主管护师,大专,介入护理.
论文作者:郭桂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5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理论文; 心绞痛论文; 实验组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程度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