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包容性论文,中国农业论文,理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10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虽然工业与农业包容性增长的研究文献甚少,但是工农关系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例如Ranis和Fei(1961)强调只发展工业,而未考虑农业对工业化进程的促进作用。Mellor(1986)认为来自农业的剩余劳动力的供应是不受限的,认为农业增长不受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与认为工农之间相互独立的观点不同的是,Ousmane Badiane(1999)指出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忽视农业发展工业,但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相反结果是工农业都停滞了,贫穷快速增加。Chandra Sitahal-Aleong和John Aleong(2004)通过对加勒比海附近国家1960—2002年的数据分析得出工业产出是由农业需求而不是农业供应决定的。Salih Katircioglu(2003)通过对北塞浦路斯1977—2002年的经济数据分析得出农业产量是工业产量的格兰杰原因。Sunil Kanwar(2000)研究表明农业部门通过释放工资物品(Wage Goods)、原材料和外汇限制(Foreign Exchange Constraints)以及为工业品特别是消费品提供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来影响工业,与此相反,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对农业部门没有明显影响。

与强调农业对工业影响的文献不同的是,K.P.Kalirajan和U.Sankar(2001)通过对印度14个邦的数据分析得出工业增长并不阻碍农业增长,相反它们具有明显积极的联系。Baiding Hua和Michael McAleer(2004)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得出工业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农产品加工业的最终需求增长。Amara.H.A.(1990)指出阿尔及利亚的经验表明工业化降低了对土地的压力,使食品需求及价格增长,从而刺激农业发展,增加了对工业的购买力及产品的市场供应。Salil Bhandari (2011)认为农业应该与工业融合来使自己赢利,有生机(Viable)和可持续。Shida Rastegari Henneberry(2000)通过对巴基斯坦的工业和农业部门进行分析得出工业和农业是互补的,但工业从农业增长中得益要比农业从工业中得益更多。Kausik Chaudhuri和R.Kavita Rao(2004)认为工业产量和农业产量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原因,工业产量从长期来说影响农业价格。John Macrae(1971)通过对Punjab(印度西北部的一个地方)研究得出经济发展中部门间相互依赖非常重要。Guwahati(2009)指出农业和工业的关系不应该是竞争性的而应该是互补的,工业化需要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的繁荣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中国,工农关系也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领域,如宋德勇、姚洪斌和郭涛(2007)认为,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赵翠红(2007)指出剩余劳动力从低效益的农业部门转向高效益的非农业部门,不仅可以提高全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还可以提高农业部门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刘拥军(2005)指出农业增长是决定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农业增长率的短期波动是导致我国工业增长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原因。不过,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使用全国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太笼统,因为中国地区差距太大,这样就不准确、失真了;第二,在进行面板数据处理时存在数据的严重不一致,尤其是把改革开放前后(1979年)的数据混在一起讨论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研究发现,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如果试图以农业来支持工业发展,最后几乎都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压低农民劳动力或农产品价格),这种发展方式不仅破坏了农业发展,最终也破坏了工业体系,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恶性循环。而如果以工业支持农业发展则可以使工业和农业都能得到高速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增长(即包容性增长)。

二、农业“包容性增长环”的基本理论模型

从农业来说,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生产上。其次,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再者,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最后,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最广阔和最可靠的市场,刺激了工业生产的扩张。

从工业方面来说,首先,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其次,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等辅助材料。最后,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提高,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而农业“包容性增长环”正是以工业和农业的产出和投入要素相互链接而成的有机循环的“增长环”(见图1)。

图1 工业与农业关系循环逻辑图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都需要土地和劳动力,如果工业和农业非包容性增长,则工业和农业发展就是相互替代的,即要么牺牲工业发展农业,要么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然而,如果工业和农业实现了包容性增长,则工业和农业将同步发展,工业和农业之间是互补关系,即工业化的发展可以集约土地、使土地增值,一方面使工业用土地减少占用并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用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因为工业技术革命从而带来了农业技术革命,使农业可耕种面积增加,土地使用效率大幅度增加。同样,工业化发展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工业和农业劳动力的效率;同时通过技术革命释放全社会剩余劳动力,既增加了工业劳动力的供应也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供应。

三、实证分析

(一)计量分析

农业产值(本文的农业指的是大农业,即农林牧渔业)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土地、生产工具、辅助材料、新技术等。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B)表示土地,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代表劳动力,用农用机械总动力(X)代表生产工具,用辅助材料中使用量较大的化肥使用量(折纯量)(H)代表辅助材料,此外,通过变换有效灌溉面积(M)代替播种面积来检验本文模型的稳定性。选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回归,得出结果见表1。

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

第一,模型1中,=0.9982,F=443.709,P=0.000,拟合程度比较高,方程整体上显著,虽然其他变量不显著,但当期的化肥施用量显著,而滞后一期的农作物播种面积非常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滞后一期比当期值对农业发展影响更大,但呈负相关,这说明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农业的投入要素具有周期性的矫正效应,即如果上一期的播种面积减小的话,当期农业会做出适应性调整增加供应,从而增加农业产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则农业产值增加12.431%,具有1∶12的效应。

第二,模型2中,=0.9982,F=677.155,P=0.000,拟合程度比较高,方程整体上很显著,由于去掉了模型1中的不显著的因素——滞后一期的化肥施用量和滞后一期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则一方面使工业产值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得显著,工业产值增加1%,则农业产值增加0.0244%,具有1∶0.02的效应;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1%,则农业产值增加0.444%,具有1∶0.4的效应。另一方面化肥施用量的显著程度提高了,尽管系数并没有显著变化,而其他系数的变化也非常小。

第三,模型3中,=0.9981,F=1030.332,P=0.000,拟合程度比较高,方程整体上很显著,由于去掉了模型2中不显著的因素——滞后一期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当期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则一方面使滞后一期的工业产值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变得显著,滞后一期的工业产值增加1%,则农业产值增加0.0276%,具有1∶0.02的效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增加1%,则农业产值增加0.881%,具有1∶0.9的效应。另一方面提高了当期工业产值的显著性,但系数并没有显著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产值的滞后一期与当期值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相差不大,说明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有长远影响。据此,得到命题1: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工业发展都能够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作物播种面积具有周期性的矫正效应(当期值正向影响,而滞后一期值负向影响),化肥施用量则表现出高达12倍的非常强的影响效果。

第四,在模型3中加入有效灌溉面积得到模型4。回归发现,=0.9986,F=1135.957,P=0.000,拟合程度仍然比较高,方程整体上很显著。有效灌溉面积是显著的,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则农业产值增加1.432%,具有1∶1.4的效应。工业产值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反而变得不显著。

第五,去掉模型4中不显著的两个变量得到模型5。回归发现,=0.9984,F=1655.629,P=0.000,拟合程度仍然比较高,方程整体上很显著。滞后一期的工业产值与有效灌溉面积变得更加显著,说明工业发展能够带动农业发展。

第六,在模型1中,将灌溉面积(M)代替当期的播种面积得到模型6,回归发现,=0.9986,F=554.046,P=0.000,模型拟合程度比较高,方程整体上很显著。比较模型6与模型1发现,灌溉面积的t统计量为1.73,比较显著,而系数为1.554,表明灌溉面积增加1%,则农业产值增加1.554%,而且滞后一期的工业产值与滞后一期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两个变量从模型1的不显著变为模型6的比较显著,不过系数变化很小,其他系数也没有显著变化,说明给出的全部计量模型都是稳定的。

以上模型分析说明农业产值是由工业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滞后一期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决定的,这验证了本文第二部分给出的农业生产函数的合理性,为此得到命题2: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包容性增长环”模型具有稳定性。

命题1和命题2说明,发展工业并不需要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为了进一步验证,接下来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二)因果分析

1.数据描述。本文参照《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对各个省份进行排序,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的工业排名居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其农业排名也非常靠前,因此用来代表发达省份;福建、湖北、湖南的工业排名居于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位,农业排名也居中,因此用来代表中等发达省份;而广西、贵州、宁夏、青海的工农业排名比较靠后,因此用来代表欠发达省份。

2.模型检验。通过选取以上省份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计算出其年增长率,并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出其一阶差分皆为稳定的。用EVIEWS进行滞后一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果见表2(青海省为二阶差分后的检验结果)。

检验表明,在发达省份,江苏接受了“N不是G的格兰杰原因”,却拒绝了“G不是N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江苏工业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相反。广东也是如此,工业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F值为0.05904),而不是相反。对于山东的分析发现,两个原假设都被接受,说明山东工业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山东农业也是工业的格兰杰原因。对于浙江省的分析得出,浙江工业不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而浙江农业也不是工业的格兰杰原因。这可能是因为金融危机对浙江对外经济各个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对外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一直是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N不是G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比“G不是N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要大,分别为0.98377和0.40048。因此可以认为,在发达省份工业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

在中等发达省份湖北,接受了“N不是G的格兰杰原因”,却拒绝了“G不是N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湖北工业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相反。湖南也是如此,工业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相反。对于福建省的分析得出,工业不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但是福建农业是福建工业的格兰杰原因。这可能也是因为金融危机对福建对外经济的影响,而对外经济在福建经济中也占很大比重。因此可以认为,在中等发达省份工业也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

在欠发达省份广西,接受了“N不是G的格兰杰原因”,却拒绝了“G不是N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广西工业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相反。宁夏也是如此,工业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相反。对青海省的数据进行二阶差分后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对于贵州的分析得出,工业不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也不是工业的格兰杰原因。但是,“N不是G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也比“G不是N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要大,分别为0.53028和0.48573。因此可以认为,在欠发达省份工业也是农业的格兰杰原因。

据此得到本文的核心结论:命题3:无论是发达省份还是中等发达省份或不发达省份,工业产值都是农业产值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相反。该命题说明,工业越发达的省份,农业也越发达;与此相反,工业越不发达的地方,农业也越落后。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本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无论是发达省份、中等收入省份还是欠发达省份,都是工业增长带动了农业发展,而不是相反,这正是农业包容性增长环的最核心的内容。(2)化肥的施用量是影响我国农业产值的最重要因素,增加化肥的投入量必然会引起农业产值的增加。(3)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产值的影响较大,增加灌溉面积会引起农业产值的增加。(4)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滞后一期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产值有影响。增加当期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会引起农业产值的增加。同时,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农业的投入要素具有周期性的矫正效应,即如果上一期的播种面积减小的话,当期农业会做出适应性调整增加供应,从而增加农业产量。

我国经济社会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要走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之路,使工业与农业都能得到高速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即包容性增长。第一,大力发展农机工业。农机工业是“包容性增长环”里最直接联动工业和农业的产业,形成工业和农业相互支撑发展的良好格局,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先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有力支撑,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由途径。发展机械化生产能够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第二,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做强做优绿色食品业,“包容性增长环”里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通畅工业转化渠道的重要载体,因此,尽快培育形成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引领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经济发展增加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更高水平上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深层次问题。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务必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大力引导、扶持,让更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长,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化肥对农业影响程度很高(系数高达12以上),更重要的是化肥也有效链接了工业和农业的包容性增长环,因此,化肥的合理生产(工业)与化肥的合理使用(农业)是包容性增长环的重要通道。因此,应有效配置化肥使用,最大程度的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施肥新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应抛弃口号式的发展方法,脚踏实地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包容性增长环的内生性机制,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实现中国的包容性增长。

标签:;  ;  ;  ;  ;  ;  

我国农业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