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的生存教育思想
◆张萍萍
(临沂圆梦幼儿园)
【摘要】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在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上均展现出独到的生存教育理念。在卢梭看来,这些生存教育理念无论对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均具有深远的价值意义。卢梭从个体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的角度展开论述,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存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卢梭爱弥儿生存教育启示作用
卢梭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及文学家。他的半小说体著作《爱弥儿》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在当下强调终身教育的学习化社会中,这些生存教育理念无疑对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爱弥儿》中所展现的生存教育的思想
《爱弥尔》一书涉及到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以及生存价值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书中卢梭的生存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指导思想的一致性:尊重个体、尊重生命
(二)教育目的上的一致性:培养自然人,具有适应力的人
(三)教育内容上体现出的生存教育的理念
研究作者及其合作网络是提高文献学术质量、壮大研究领域的核心要素[1]。桂医核心作者网络图如图1所示,共得到节点328个,连线445条。图谱中节点字体大小与作者在该领域发文频次成正比,字体越大表示该作者对领域贡献越大,作者间连线的粗细代表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2]。
评定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采用VRS 法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全面性的评估:Ⅰ级表示为轻度疼痛,对患者的睡眠和生活的不会造成严重性的影响,患者也不需要服用止痛药物;Ⅱ级表示为中度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明显,无法忍受,对患者的生活和睡眠造成了影响,需要服用止痛药物;Ⅲ级表示为重度疼痛,疼痛程度非常剧烈,对患者的生活和睡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还伴随被动体位、自主神经紊乱等现象,需要给予药物止痛。
1.生存意识教育之养成
(1)对生命、生活含义的重新解读。卢梭说:“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在这里,卢梭认为生活、生命,并不是保全我们的存在状态和生命长度,而是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用我们的身躯、心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
复合材料模块则可以帮助用户对多层材料进行建模。多层壳的结构力学与传热及电磁学的耦合分析为用户呈现了独一无二的多物理场建模功能,将帮助工程师对各种工业产品的结构设计进行快速分析和设计优化。通过耦合“复合材料模块”与“传热模块”及“AC/DC模块”中新增的多层壳功能,用户可以对薄复合材料结构中的焦耳热和热膨胀等现象进行多物理场分析。
(3)忍受痛苦的意识。卢梭认为,我们的痛苦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所以人要对自身状况与外界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并坚韧忍受痛苦、不断进取以期达到二者的协调平衡。
纵观全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赋予个体生存的含义及价值。
(1)智育方面:卢梭认为儿童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一个人只有根据他所处的关系才能清楚察觉哪些东西是适合于他的。
外观质量是消费者对于纺织产品的第一印象,也是消费者决定购买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观质量,对于消费者来说该产品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了保证纺织产品外观质量的稳定性和基本质量,纺织标准对于纺织产品的外观质量有很全面的考核。FZ/T 73044-2012《针织配饰品》和FZ/T 82006-2018《机织配饰品》的外观质量的考核指标对比见表5。
(2)重视手工劳动。联系卢梭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来看,这显然是针对贵族式的教育制度而言的,其初衷是避免受教育者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遭受打击而无法应对生活。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自然人教育所培养的是独立个体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相当的民主意义的。另一方面,从体育思想的角度来看,选择手工劳动也是出于锻炼身体激发身心活力的考虑。
3.生存能力的突出强化
(1)身体锻炼:卢梭强调应尽早强身健体以适应环境的考验。
(3)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卢梭强调个体应进行道德建设,能承担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2)动手能力教育:这种鲁滨逊式的教育方法,虽然有些极端,正像鲁滨逊若没有海上飘来的物品,星期五和科学知识,难以想象他的生活一样,爱弥儿不可能脱离社会因素的影响完全依靠他自己的力量生存,但是我们当下的教育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儿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宠生活,生活能够自理尚且需要父母照顾,何谈身处逆境中的生存能力呢?
二、《爱弥儿》中所展现的生存教育的价值
2.生存知识教育的合理启蒙
通过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社会与学习技能,促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使得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得以强化。同时,学生也能够敢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充分认识到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价值。如果在学习方面出现一定的分歧,同学之间会采用更加友好的态度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合作学习中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进而提升其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友好。
股份制合作社规模运行,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推进了林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使人才、信息、技术、产能等诸多生产要素向林地流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3]。将林农、林地、村集体与市场、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同时通过规模经营与市场化运作,村集体经济有了新来源,更有能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推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其次,从社会的角度看,个体只有掌握了生存的意识、技能,才有助于社会,才能去帮助他人。
首先,对个人而言,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自由本能及善心,教育就是引导人们的天赋能力的自然和谐发展,运用他的身体、感官、心智自由活动的过程。卢梭说,“一生讲求品德的人,不需要知道琐事;他诸事明达,他考虑的不是如何同自己的妻儿生活,而是如何有意义的生活。”同赛涅卡的观点一致,卢梭认为人类的共同天职是获得人品和内心的和谐。
再次,从热爱大自然的角度出发,有道德的公民不仅与道德共同体融为一体,而且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就要让他直接面对自然这本书,让儿童走进自然,采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同时,大自然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儿童应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欣赏自然,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
三、《爱弥儿》对我国生存教育现状的启示
在洞穴人时代,生存只意味着个体生命的保全,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时代在巨变,观念在革新,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个人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个人所应具备的生存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少年儿童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及生存教育状况却令人担忧。例如,物质生活条件在持续改善,但“温室里的花朵”——儿童在自然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却大大降低;医疗卫生条件在持续改善,但儿童对疾病的防御及抵抗能力却在减弱;同时,优越的家庭条件、父母娇宠的教养方式使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退化。
(2)自主意识教育。在对教师的职责定位上,卢梭说:“他的职责并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在婴儿期,卢梭就注意孩子独立性情的培养。例如,当孩子想要某个东西时,不应顺手把某个东西拿给他,而要把他抱去那里,让他自己拿,以免孩子从小养成命令成人、役使成人的习惯。又如,要特别注意分辨孩子哭声中所蕴含的意图是出于其真实的自然需要还是出于其企图驾驭成人的欲望的扩张。
因此,有人也把生存教育归纳为适应环境的教育。显然,这种观点是比较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的。在现代社会,掌握一技之长,具备终生学习能力,无疑是应对挑战的重要生存之道。
第一,要重新认识体育的价值和意义。体育对于当今少年儿童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还有其积极的心理意义。要反对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娇生惯养,要让孩子在苦难和风险中接受考验,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体育锻炼(也包括军训)无疑是具备安全前提下的重要选项。其次,通过体育锻炼能够磨练意志,使其增强忍受饥饿和疲劳的耐受力,增强其直面未来打击的勇气。在这里,卢梭再次辩证地论述了身心发展的和谐关系,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当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重要作用。
第二,重视学生的感官经验。在我国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学科逻辑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感官情感体验的倾向。而学生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其对世界的认识的,学生的感官越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则其感性知识就越丰富,从而也越有助于其之后理性能力的发展。在陌生的环境中,通过感官活动的经验,学生就可以学会推理,获取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从个体长远发展看,教育者要重视个体感官经验在其毕生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第三,在智育方面,卢梭的实用主义理论和鲁滨逊式的教育方法对我国现在重知识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弊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教育的范围不应仅包括书本中的知识,还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潜在课程,不仅要告诉儿童求知的内容,还要使其明白知识的用途,不仅要教孩子求知的方法还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能力。另一方面,自然学科的教学还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索生命宇宙的无穷奥妙。
第四,关于德育的方法,《爱弥儿》可以提供一些在生存教育价值方面的启示:作为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本身要提升其对生命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的追求,在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学生重新思索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
第五,要从小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使其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加强忍受痛苦的能力及意志锻炼。良好的性格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家庭、学校要切实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积极进取乐观认真的生活态度,促使人格健全发展,这些都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整体出发。比如说在学期开始,针对班级建立一个观察报告,在每次下课后将自己对于每个学生的观察进行记录,判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是否真正地进行了体育的学习,这也会让评价具备一定的“跟踪性”,增加期末总结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合理的制定评判标准。体育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年龄、性别、体制制定评价标准,并将标准罗列成表格,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积极性、探究能力、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评测,并将成绩一并纳入到期末的考核当中。同时通过这项评价,教师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反馈,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调节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3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