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探索_创新教育论文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探索_创新教育论文

以创新实践工作室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作室论文,大学生论文,为载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体,是支撑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的过程不仅强调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致力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等。因此,积极探寻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载体,探索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而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必然是高校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地方院校,大连大学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强烈诉求,致力于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两会两能”型人才,在此过程中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以创新实践工作室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的产生与发展

      1998年,大连大学美术学院一名青年教师自行建立了全校第一个全新的学习型组织——“摆渡者工作室”。加入工作室的学生通常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从社会承揽的设计项目,工作室指导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辅导学生学习一些课堂上没有而实际又很需要的美术知识,如动画制作、三维设计等。当时,人们对这个新生事物没有明确的认识,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违反学校纪律的非法组织。在调查处理过程中学校逐渐发现,“摆渡者工作室”尽管存在一些不健全的地方,但却很受学生的欢迎。这说明它有内在的道理,值得学校从更深层面上对其进行探讨。

      随着对教育本质、大学使命思考的不断深入,学校于2000年12月18日成立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基地筹建办公室,于2001年3月1日成立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办公室。在这些专门机构的努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大学生工作室在学校完成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使命中的独特意义。从2002年起,学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扶持建设更多的大学生工作室。2004年9月,大连大学博物馆建成,配套建设的工作室场地、设施等也随之投入使用,使工作室建设具备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2006年,大连大学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进一步开展创新教育,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百千万工程”计划,要求全校最终建成100个工作室,每年有1000个大学生创新课题,使10000名以上的学生能参加完整的创新实践过程。2008年,学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统一计划与管理创新教育专项资金,统一安排协调创新实践活动的项目与资源。2009年,学校构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而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就是这一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的重要载体。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建成运行稳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90余个,在百余名教师指导下,近5000名学生常年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的运行理路

      (一)思想源头:以生为本,促学生发展

      在1998年面对第一个工作室出现时,校内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究竟应该将什么作为判断事物是非对错的首要标准。是维持原有的管理秩序还是尊重学生的感受、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看似非常容易得出答案的问题在事情突然出现时却未必能得到正确的解决。

      在重重困难和矛盾中起步的大连大学逐渐认识到,一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强调软环境的建设,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学校就会把握不住方向,也将一事无成。为此,学校进一步明确育人思路,积极倡导“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念,明确大学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培养既有业务专长,也有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的人;培养既会学习,也会发挥自己特长、会做事的人。大学教育既要立足于学生当前的发展,也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换言之,大学不仅要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更要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知识的条件,更要成为学生自由发展、探究未知的场所。要完成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学内部必须摆正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基于上述认识,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在大连大学正式得到认可并不断推广。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平台,而且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而言,其内部级差明显缩小,互动和探究氛围明显加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切实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是对已有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也是实现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二)思想方法:以文化为依托,崇尚文化管理和情感引导

      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灵魂与内在动力。在进一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讨论中,大连大学初步形成了基本共识,确定了“以先进的大学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方向,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感染、凝聚、教育师生并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建校方略。可以说,大连大学是国内较早提出大学文化建设的高校之一,并且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四层次建构体系:一是包含大学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的大学文化精神层;二是以尚信、尚新、尚责,求真、求善、求美,务理、务实、务矩为内涵的大学文化模式层;三是由“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文化理念、“面向未来,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只有大楼不是大学,有了大师才是大学”的教师观、“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学生观以及“领导就是创新,没有思想力就没有领导力”的领导观所构成的大学文化理念层;四是包括文化博物馆、校史纪念园、希望墙等在内的大学文化载体层。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以大学文化为依托,崇尚文化管理和情感引导,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而这要求工作室必须是一个开放、平等、自由、充满正能量的组织,既能够包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思想,从而实现和谐发展,又要以一种强大且有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影响并引领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使他们在学到知识、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崇尚诚信、崇尚超越、崇尚责任担当,懂得集体对个人成功的意义,体悟尊重别人和帮助别人成功的意义,强调团队精神和合作的意义。

      (三)重要保障:实行校院二级管理,让学生自主参加

      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是大连大学学生课外教育实践体系的工作载体,工作室的有效运行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资源保障,以对进入工作室的大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进行行为规范和条件支撑,从而在保障工作室顺利运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充分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在学校层面,学校提供1.2万平方米的场地来保障创新实践工作室开展活动,并具体由国家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领导小组牵头管理,下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和文化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的管理。学校对于创新成果突出的工作室每年投入百万元进行资助、奖励,鼓励学生在1~2年的课余时间里在能涵盖校内所有专业领域的工作室中经历一次比较完整的创新过程并获得相应学分。在学院层面,教师负责申请开办创新实践工作室,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愿、自主地报名参加。师生之间采取开放的活动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师、教材、课堂方面的局限,形成了以指导教师的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产品研发为主导的新型育人模式。

      三、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的育人成效

      大连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建立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具体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2006年开始以创新实践工作室为载体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以来,大连大学90余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共组织了100多个市级以上大学生竞赛项目,资助了1700多个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及3000多个相关项目,每年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近万名,参与竞赛的学生超过3000人,近千名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近百名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至今,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的232项成果获得国际、国家、省级竞赛奖励,受理和授权专利500多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作品等190多篇,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经过多年创新实践教育的积累,2012年大连大学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由原来仅在校内实施拓展到省级、国家级层面,使一个地方学校能跻身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伴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学校创新实践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明显提升。

      第二,采取团队为主的组织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学生自主、协作、探究性为特征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为学生展现自我、发挥特长、体现价值创造了机会。在这里,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在这里,学生拥有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近年来,有一批走出工作室的学生在选择继续深造的竞争中被中外名校录取。例如,物理学专业2007级学生付延庆曾是纳米磁性液体研发工作室负责人,他从大一开始就对纳米磁性液体材料展示的功能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并投身于该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中,先后获国家、省市级科技竞赛奖13项,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2011年,该生获美国名校研究生院全额奖学金。同样,学校有一批学生在选择就业的竞争中,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中央直属企业录用。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7级学生郭晓波是点基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室学习期间,她注重对各类典型电路设计的学习与应用,积累了厚度达两尺左右的研发电路设计图和多本实验记录,先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智能汽车竞赛。在2011年大连理工大学就业招聘会上,郭晓波与中远船务的技术人员就电路设计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因此成为本期招聘成功的唯一本科生,还是该公司多年来招聘的唯一女大学生。

      第三,着力助推学生取得标志性成果,提高成果的社会效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级学生崔航在校学习期间是领航工作室的负责人,他设计制作的“节能型踏步发电照明装置”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设计的“无源式楼道照明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设计的“环保型节能健康焊帽”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他带领同伴参加了多项高级别综合型赛事和科技类赛事,累计获得11项省级以上奖励。因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他于201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当年,全国共有100名获奖者,其中本科生28名,崔航是辽宁省3名获奖的本科生之一。此外,由学校智能引擎工作室学生原创制作,在英特尔大连有限公司技术与资金支持下完成的“智能节水眼”项目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显示了学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服务社会的热情与能力。

      第四,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工作室是一个创新团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有意识地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创新实践教育中,让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塑造完美人格、坚定理想信念,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形成价值认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历史学专业2011级学生尹诗是大连记忆工作室负责人,在校期间她曾获得“辽宁省2015届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等13项省、市、校级荣誉和奖励。同时,她高质量地完成了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及辽宁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获评优秀。她还组织工作室成员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感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并利用暑假带领团队赴秦岭山区进行支教工作,竭尽全力帮助处于困境的人。

      10年来,大连大学以学生为本,立足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设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道路上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要全面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仍需不断探索完善,持续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标签:;  ;  ;  ;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探索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