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军[1]2002年在《鞍区肿瘤与Willis环关系的初步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鞍区常见肿瘤血供的可能来源及正常Willis环穿支动脉在肿瘤存在情况下与肿瘤发生关系的方式,推断后循环穿支血管参与大型鞍区肿瘤供血的可能性,为避免手术操作盲目性、降低手术风险在解剖依据上提供初步参考。 方法:对2000年5月至2001年12月在临床工作期间,我科显微手术的60例鞍区肿瘤,包括脑膜瘤、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进行术中观察和录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重点观察Willis环及其穿支动脉走向、肿瘤血供的可能来源、与肿瘤发生关系的形式。另解剖5例尸脑标本,对相关颅底血管及其穿支数目、走行、分布区域进行观察,为证实临床观察提供解剖指导和依据。 结果:1.脑膜瘤以肿瘤基底来源于硬脑膜的血供为主,且血管较粗,来源于颈内系统的血供细小,无粗大供血动脉,从肿瘤表面进入。2.垂体瘤和颅咽管瘤主要接受垂体上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A_1段的穿支供血。3.Willis环各段发出许多细小的穿动脉,这些穿通支与肿瘤关系有:以多个细支形式从主干动脉发出进入肿瘤或在蛛网膜下潜行一段后进入肿瘤;以一个主干形式从供血动脉发出进入肿瘤,沿途终止于肿瘤不同部位;尚有过路血管覆盖于肿瘤表面,未见明显供瘤分支。4.本组一例巨大垂体腺瘤分离切除过程中发现后交通动脉主干直接进入肿瘤,沿途发出细小分支供应肿瘤5.本组术中观察到一例巨大垂体腺瘤和二例颅咽管瘤接受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穿支供血。6.尸脑标本观察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 结论:1.鞍区肿瘤血运主要与其生长部位密切相关。2.鞍区肿瘤的血供与Willis环各血管穿支关系密切,是手术处理的难点和要点。3.鞍 区肿瘤与周围血管发生关系的形式可分为毗邻、粘连、包绕和嵌入。4.大 型鞍区脑膜瘤血运较为特殊,可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双重供血。5.垂 体腺瘤和颅咽管瘤主要接受前循环供血。6.大型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可 以接受wus环后部大脑后动脉穿支和基底动脉上段穿动脉供血。
马智慧[2]2013年在《蝶鞍区肿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蝶鞍区位于颅底中央部位,其内容纳垂体、颈内动脉、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周围又包绕海绵窦、Willis环、第Ⅱ-Ⅵ对颅神经等结构。蝶鞍区也是颅脑肿瘤的好发区域,本研究拟通过解剖鞍区,进一步为临床手术及手术入路提供依据。目的:以成人尸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解释蝶鞍区肿瘤及其毗邻的重要结构的局部解剖,为蝶鞍区肿瘤的手术及手术入路,如垂体微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的显微外科治疗,提供一些相关的解剖数据及手术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家熟悉蝶鞍区的结构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降低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经10%甲醛固定的灌注有彩色硅胶的完整成人湿性尸头标本15例(30侧),观察蝶鞍区的前床突、后床突、垂体、视交叉、眼动脉等结构及其毗邻。观察海绵窦及其内容物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叁叉神经、外展神经和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解剖关系。观察蝶窦内的重要结构及其与其毗邻结构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总结鞍区肿瘤的常用手术入路。在研究过程中留取影像资料,重要的结构进行测量并记录,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x)±标准差(s)表示。结果:蝶鞍区主要是指颅中窝的蝶鞍及其周围的结构,蝶鞍地处蝶骨体中部,前界是鞍结节,后界为鞍背,鞍背高度左侧为(10.72±1.42)mm,右侧为(10.78±1.42)mm。蝶鞍的长度即蝶鞍的前后径为(16.85±2.00)mm;蝶鞍的宽度即鞍底的最大横径为(12.36±2.64)mm。蝶鞍的前、后界之间是凹下的垂体窝,容纳垂体,本组测量测得垂体前后径为(11.63±1.06)mm,左右径为(12.37±0.87)mm,上下径为(8.06±1.19)mm。两侧前床突间距为(24.78±1.90)mm;两侧后床突间距为(15.05±2.04)mm。蝶骨体两侧存在着颈内动脉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此自后向前走行。海绵窦地处蝶鞍两侧,其内并非是真正的静脉窦,而是静脉丛,内壁为单层硬膜,外壁为双层硬膜。外壁双层硬膜之间由上及下走行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叁叉神经眼支,内外壁之间有外展神经、颈内动脉及其窦内分支、鞍旁静脉丛即交感神经纤维。蝶鞍的上方是视神经和视交叉,两侧视神经在视神经管颅内口之间的距离为(13.13±1.52)mm;蝶鞍的下方是蝶窦,在经鼻蝶入路中找到蝶窦开口至关重要,蝶窦开口多数为卵圆形或圆形.呈八字形位于蝶骨体前嵴两旁的窦前壁上。左侧蝶窦开口的纵径为(3.47±0.22)mm,横径为(1.60±0.22)mm;右侧蝶窦开口的纵径为(3.34±0.21)mm,横径为(1.50±0.21)mm。两侧蝶窦开口的高低也不一致,相差(2.45±1.35)mm。通过检索近30年中英文文献,鞍区肿瘤的手术入路常用的有经鼻入路、经额入路、翼点入路、锁孔入路等,其中经鼻入路为首选入路,不同的手术入路有其各自适应症与特点,临床上应根据病变大小与部位选择手术入路。结论:1蝶鞍区位于颅底中心,而其又以垂体为中心,容纳和(或)毗邻着第叁脑室、视交叉、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Willis环、第Ⅱ-Ⅵ对颅神经等重要结构。2垂体分为腺垂体(前叶)和神经垂体(后叶),上方为视交叉、部分Willis环和叁脑室等结构;下方为蝶骨,外侧为海绵窦和颈内动脉;后方为脑干和基底动脉;垂体病变的主要手术入路为从前方或下方进入。3海绵窦为两侧硬膜之间的腔隙,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分为内、外壁;内壁为单层硬膜,外壁为双层硬膜,外壁硬膜间从上到下走行着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和叁叉神经眼支(Ⅴ1);内、外壁间容纳展神经(Ⅵ)、颈内动脉(ICA)等重要结构。4蝶骨位于颅底中央部,上面为垂体,下面为鼻腔;蝶窦为蝶骨体内的含气的骨性空腔,为经鼻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必经之路,其骨质厚度对经鼻手术有重要意义。5鞍区肿瘤的手术入路常用的有经鼻入路、经额入路、翼点入路、锁孔入路等,其中经鼻入路为首选入路,不同的手术入路有其各自适应症与特点,临床上应根据病变大小与部位选择手术入路。
徐荣[3]2003年在《叁脑室区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叁脑室区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第一部分 叁脑室的显微解剖研究目的 研究叁脑室的组成及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及解剖支持。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正常成人头颅湿标本15例,新鲜头颅标本5例。经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起始端注入红色乳胶液50-100毫升,经颈内静脉注入蓝色乳胶液100-150毫升。打开颅盖骨,暴露叁脑室各个解剖结构,应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解剖、观察和数据测量结果 1.叁脑室前壁主要由终板、视交叉上面、前联合和穹窿柱组成。终板上起前联合,下至视交叉上方前缘,呈类似四边形结构。在两侧视交叉与视束相移行处的连线为终板最宽处。终板在前下缘处较薄、后上缘处较厚;由边缘向中线,终板逐渐变薄。在视交叉后缘中线处切开终板比较容易,且不易损伤邻近神经结构。2.叁脑室顶由穹窿和中央帆组成3.后壁由松果体和后联合组成4.叁脑室底由视交叉下面及其隐窝、漏斗及其隐窝、灰结节、乳头体、后穿质和中脑被盖组成。5外侧壁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在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下丘脑沟。在叁脑室区手术中,应注意保护下丘脑。结论 1经终板入路切开终板时,宜在视交叉后缘上方中线处切开,因此处终板最薄且为终板在冠状位最宽处,不易损伤视交叉和视束。切开终板时上方应避免损伤前联合、穹窿柱和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下方应避免损伤视交叉和下丘脑,侧方应避免损伤视束。2室间孔形状与侧脑室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手术中对室间孔的牵拉应注意避免损伤可能偏后的内囊膝部。关键词 叁脑室;间脑;下丘脑;中央帆;孟氏孔;终板
王瑞奇[4]2006年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该入路的适用范围,提高手术操作水平及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年来我科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观察术野的暴露和肿瘤切除情况、神经血管的保护、随访术后恢复情况。讨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症、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46例患者中37例镜下全切并由影像学证实,全切率80.4%,2例近全切除,6例行大部切除,1例行部分切除。有2例额纹消失;尿崩及电解质紊乱5例;死亡1例。平均随访10月肿瘤未见有复发及生长扩大迹象。结论:翼点入路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可对鞍区有良好暴露,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并根据病变的生长部位及方向适当改变切口方向大小,能满足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暴露,以最小的脑损伤和尽可能少的手术并发症,完成向鞍上鞍旁生长的垂体瘤、大部分颅咽管瘤、蝶骨嵴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的切除,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肿瘤的复发创造基本条件。
佚名[5]2004年在《神经肿瘤》文中指出脑肿瘤放疗的进展—理论和应用刘泰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肿瘤科,上海,200040 脑肿瘤放射治疗的主要问题一直是如何使肿瘤的剂量足够杀灭肿瘤细胞,但又不损伤周围正常神经组织。最近几年,脑肿瘤的放疗设备和技术进步很快,包括临床放射生物学在脑肿瘤治疗上的应用。现代的放疗设备有常规放疗(CI)、伽玛刀(GKSRS)、直线加速器立体刀(LSRS)、立体定向放疗(SRT)、3 维适形放
刘荣耀, 许瑞雪[6]2011年在《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并探讨该手术入路在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模拟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并应用此入路对我科76例患者(其中5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24例鞍区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该手术入路可充分而清楚的显示鞍区及Willis环附近的解剖结构,52例动脉瘤全部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9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中残,无死亡。24例鞍区肿瘤,22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该手术入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采用该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宗庆华[7]2010年在《经额纵裂入路及鞍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鞍区血管、神经众多,解剖结构复杂,又是颅内病变发生率最高且类型最集中的部位。本文通过对经额纵裂入路及鞍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一是为了通过经额纵裂入路研究观察到的解剖结构、显露范围、经额纵裂入路的的优点和应用范围,加深对经额纵裂入路的认识;二是为了通过对鞍区显微解剖学的观察、测量,研究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解剖学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解剖联系、解剖变异,为临床手术及手术入路提供参考,同时有利于术式的设计和改进。方法本实验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经红、蓝乳胶血管灌注的尸头标本模拟经额纵裂入路鞍区的手术,观察该入路中相关的解剖结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数据;完成手术入路后将所有标本沿眉弓及枕外粗隆上lcm连线锯开,逐层解剖,并在显微镜下对鞍区骨性结构、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并照相。结果经额纵裂入路对鞍区嗅神经、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及分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穿支等结构有较好的显露,并能显露深部的下丘脑和终板;显微镜下测量鸡冠至视交叉前缘、垂体柄、视神经管颅内口的距离分别为39.48±3.55mm、42.35±3.93mm、35.58±3.51mm;本组有5例标本发现了中床突,前、中、后床突之间常有韧带或骨性连接,3例存在骨性连接;鞍膈厚薄不一,厚的可达1mm,有些仅为一层透明的薄膜,10%的鞍膈缺如,鞍膈孔直径为5.20±1.08mm,40%的鞍膈孔直径大于5mm;80%的蝶窦为鞍型,20%的为鞍前型,未发现甲介型;垂体柄的位置有后置型和游离型,本组70%为后置型,30%为游离型;所有标本中的垂体上动脉均有一恒定的分支向视神经供血;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分为眼段、后交通段和脉络膜段,测量直径分别为7.63±0.75mm,3.78±0.67mm,3.39±0.82mm;大脑前动脉A1近段约3mm内和中段1/3处少有穿支发出,此二处可以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临时阻断部位;前交通动脉形态变异较大,其中简单型占80%,复杂型占20%,发出2~6支穿动脉,其直径为0.35±0.12mm,这些穿动脉向胼胝体、下丘脑、视交叉和终板等重要区域供血;本组标本每侧均发现有Heubner回返动脉,绝大多数回返动脉的起点在前交通动脉2mm的范围内;正常位视交叉前缘到鞍结节的距离为5.43±0.94mm,正常位视交叉占80%、前置位和后置位分别占10%,视交叉角的变异很大,一般在50°80°范围内,视交叉角大于100°的一般为前置型视交叉,间隙Ⅰ小,小于55°的一般为后置型视交叉,间隙Ⅰ较大;终板到额叶前端的距离为57.62±2.83mm,终板的面积50.92±2.89mm2。结论1.经额纵裂入路经大脑半球的自然间隙纵裂进入,不仅有利于术野的暴露,而且对脑组织的损伤最小;不需切开大脑皮层,无皮层损伤可能引起的癫痫、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经额纵裂入路不仅适用于切除鞍区及向上方、前上方扩展的病变,还可打开终板切除鞍区向叁脑室生长的病变。3.经额纵裂入路能直视下显露叁脑室的前下外侧壁,从而术中有效的保护下丘脑。4.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解剖学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解剖联系、解剖变异,为临床手术及手术入路提供参考,同时有利于术式的设计和改进。
于国强[8]2010年在《鞍区肿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及防治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34例鞍区肿瘤患者,分别采用经蝶入路、经额下入路、经翼点入路、经纵裂胼胝体切除肿瘤,显微镜下对术野能达到的地方力争全切肿瘤。其中垂体瘤85例,占64%,颅咽管瘤19例,占14%,鞍结节脑膜瘤16例,占12%,胶质细胞瘤9例,脊索瘤3例,畸胎瘤2例。均予以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均有CT或者MRI复查资料,其中全切者91例,占68%,大部分切除者35例,占26%,部分切除者8例占6%;经蝶入路手术者术后视力下降3例(3/51例),其中垂体瘤2例,颅咽管瘤1例,经翼点入路手术者术后视力下降8例(8/63例),经额下入路手术者术后视力下降2例(2/18例);术后单侧视力下降者11例,占所有患者的8%,双侧视力下降者2例,占所有患者的1.5%;这13例视力下降者,其中8例经术后综合治疗或再次手术视力得以恢复,5例视力经综合治疗均无明显改善。结论:鞍区肿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有:1.解剖结构变异造成的对视神经的损伤。2.视神经的直接机械性损伤。3.术中切除肿瘤时损伤了视神经的细小供血动脉。4.视神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5.术后鞍区占位形成。防治:1.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以扩大肿瘤暴露和减少视神经损伤。2.熟悉鞍区的显微解剖结构,尤其是熟悉供应视神经和视交叉的细小穿动脉的分布,可以减少术中对视神经及视交叉血供的损伤。3.术中合理运用双极电凝,妥善保护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穿支动脉。4.术后及时检测,对出现视力下降的患者在排除鞍区占位后,给予扩血管药物解除脑血管痉挛,也可适当给予激素及神经营养药,及时腰穿行脑脊液置换放出血性脑脊液减少血性脑脊液的刺激。
韩占强[9]2004年在《神经内窥镜经鼻蝶入路到达鞍区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 为神经内窥镜经鼻蝶入路到达鞍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5具成人尸头上进行解剖学研究:13具尸头福尔马林固定,其中8具尸头动脉灌注红色乳胶,2具新鲜尸头未行福尔马林固定和血管灌注。使用0~0、30~0、70~0度硬性内窥镜,直径是4mm。内窥镜经一个鼻孔通过3个不同的外科联合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中线入路(鼻中隔旁入路)、外侧入路(中鼻甲切除入路)、远外侧入路(钩突、筛泡、中鼻甲切除入路)与鼻中隔后部脱位术的联合入路。结果 1.蝶窦的上后壁被分为5个垂直的间隔:中线,外侧,旁外侧垂直间隔。 (1)中线垂直间隔由蝶骨平台、鞍结节、蝶鞍和斜坡切迹组成; (2)外侧垂直间隔由视神经管的内侧1/3和ICA鞍前凸、ICA鞍旁凸、ICA鞍后凸组成; (3)旁外侧垂直间隔包含4个骨性凸起(视神经、海绵窦顶、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和3个骨凹(ICA-Ⅱ_(nd),V_1-V_2,V_2-V_3)。 2.内窥镜经一个鼻孔通过3个不同的外科联合入路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中线入路、外侧入路、远外侧入路+鼻中隔后部脱位术联合入路。0~0内窥镜的术野做为手术操作的中心,30~0、70~0内窥镜可以对术野以外的区域解剖观察,但难以进行手术操作。 (1)中线入路既鼻中隔旁入路+鼻中隔后部脱位术联合入路,手术通道位于鼻中隔和中鼻甲之间的总鼻道内,0~0内窥镜术野的中心为中线垂直间隔和对侧外侧垂直间隔,上可以达蝶骨平台,下可以达斜坡,可以完成该范围内的解剖观察和手术操作; (2)外侧入路既中鼻甲切除+鼻中隔脱位术联合入路,手术通道位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之间的中鼻道内,0~0内窥镜术野的中心为同侧外侧垂直间隔、中线神经内窥镜经鼻蝶入路到达鞍区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文提要垂直间隔、对侧外侧垂直间隔和对侧旁外侧垂直间隔,可以完成该范围内的解剖观察和手术操作,由于上有中鼻甲的残余限制,下有下鼻甲的限制,不利于窥镜的上下移动,但增加了窥镜横向移动的空间,有利于对同侧术野的解剖观察和操作; (3)远外侧入路既钩突、筛泡切除十中鼻甲切除+鼻中隔后部脱位术联合入路,手术通道位于筛板和鼻中隔之间的中鼻道内,进一步增加了窥镜横向移动的空间,整个蝶窦上、后壁都在术野之内,更有利于同侧旁外侧垂直间隔内的手术操作。 3.鼻窥器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喇叭样手术空间,有利于保护鼻粘膜,缓解了窥镜纵向移动的限制,但增加了窥镜横向移动的限制。 4.观察解剖了海绵窦结构,在内窥镜下或内窥镜辅助下,经海绵窦内侧壁或下壁切除海绵窦内或侵入海绵窦内的肿瘤成为可能。 5.确定了经鼻蝶入路的解剖定位标志:中鼻甲、中鼻道、鼻后孔、蝶窦开口、鞍底凸起、斜坡切迹和手术路径。 6.00内窥镜用于手术操作,300内窥镜可用于手术操作也可用于侧视观察,而700内窥镜主要用于侧视观察,窥镜图像的失真与窥镜成角成正比。 7.临床上经鼻蝶中线入路、外侧入路+鼻中隔后部脱位术的联合入路对垂体瘤进行了内窥镜切除术17例,其中纯内窥镜手术12例,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5例,取得了初步临床经验。结论 1.经鼻蝶入路是到达鞍区的最佳手术入路。 2.经鼻蝶中线入路、外侧入路、远外侧入路十鼻中隔后部脱位术的联合入路,这3个手术入路逐渐增加了窥镜横向移动的空间和术野可操作的范围,上可达中颅凹后部、下可达上斜坡、外侧可达海绵窦外侧部。 3.确定了内窥镜经鼻蝶入路到达鞍区的解剖定位标志和手术路径。 4.经鼻蝶窥镜入路适合于治疗垂体瘤、颅咽管瘤等鞍区肿瘤以及海绵窦肿瘤,在内窥镜下有利于肿瘤全切,并可以进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和脑脊液鼻漏的修补术。
参考文献:
[1]. 鞍区肿瘤与Willis环关系的初步观察[D]. 戴学军. 第一军医大学. 2002
[2]. 蝶鞍区肿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D]. 马智慧. 承德医学院. 2013
[3]. 叁脑室区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徐荣. 复旦大学. 2003
[4].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D]. 王瑞奇. 山西医科大学. 2006
[5]. 神经肿瘤[C]. 佚名. 第叁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6]. 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J]. 刘荣耀, 许瑞雪.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
[7]. 经额纵裂入路及鞍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D]. 宗庆华. 郑州大学. 2010
[8]. 鞍区肿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及防治的探讨[D]. 于国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10
[9]. 神经内窥镜经鼻蝶入路到达鞍区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D]. 韩占强. 苏州大学. 2004
标签:神经病学论文; 肿瘤学论文; 肿瘤论文; 海绵窦论文; 神经解剖论文; 解剖学论文; 癌症论文; 健康论文; 内窥镜论文; willis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