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与启示_图书馆论文

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与启示_图书馆论文

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图书馆论文,启示论文,在美国论文,信息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的十多年里,大学图书馆取得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新进展。例如,基于Web的服务、快速增加的可用电子资源、方便舒适的阅览环境、24×7小时服务,以及最近兴建的机构知识库等。然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是开放存取环境下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的出现和发展[1]。IC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新模式,自1992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现以来,已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2004年7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在其成员馆中开展IC服务的已达30%[2]。而今天,IC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基础环境和最流行的服务模式,建成的IC已达上百个[3]。不难看出,IC代表着大学图书馆目前发展的新潮流,并将对整个图书馆界新一轮的服务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

1 IC的概念、模型和特点

1.1 IC的概念

尽管IC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整个图书情报理论界,IC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主要基于两种思想:一种是在大学图书馆中,把IC作为一种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UNC)Charlotte图书馆IC前负责人Donald Beagle是这种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之一,他认为“IC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IC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组织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和服务功能的整合”[4];另一种是在开放存取运动的背景下,把IC作为历史意义上的社会共有设施,任何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取和利用,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ich是这种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之一,她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5]。

尽管许多专家和学者对IC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1.2 IC的模型

IC的构成可用一个三层模型来描述,即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6]。物理层提供具有可伸缩性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读者写作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询区,以及帮助读者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虚拟层提供协作学习社区、在线通讯工具、网上课程、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资源等;支持层主要由各类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构成,其中包括参考咨询馆员、IT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指导教师和学习助理等。

1.3 IC的特点

IC具有以下特点[7]:①无所不在(ubiquity):每一台计算机都有相同的界面,使用同样的软件和电子资源;②适应性(utility):旨在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③伸缩性(flexibility):适应环境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要;④群体性(community):提供一个舒适的共同合作空间。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在许多大学校园中流行和备受欢迎。

2 IC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2.1 IC的出现

最早的IC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IA)”[8]。它是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OIT)和学院三方合作,经过两年精心筹划而建立的一项新的图书馆设施和服务环境。其目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连结传统印刷型资源和新型电子资源,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IA的工作人员来自图书馆、OIT和学院教师,并聘用兼职研究生和本科生助理。图书馆负责提供信息资源,图书馆员负责资源使用方面的参考咨询;OIT专家负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并为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学院教师负责制作课件和多媒体数据库、评价教学方法、推选信息资源和软件,并利用这些资源从事教学和研究。IA中还配备了电子教室和小组讨论室等设施,由多方工作人员共同支持读者的学习和研究,甚至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2.2 IC的发展

爱荷华大学图书馆的IC改变了图书馆以往以收集、组织、保存和存取为主的管理模式,开创了“以读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新型服务模式的典范。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许多大学图书馆重新定位图书馆的使命,相继开展IC服务,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图书情报界一些专家和学者也积极投身于IC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之中。Donald Beagle描述了IC最初发展的线路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还论述了IC向LC(Learning Commons)发展的模型,他提出的IC架构已被许多图书馆所采用,并证明是有效的[9]。Nancy Kranich在研究报告[10] 中从开放存取的视角,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开放存取运动与IC的关系,针对社会上对信息、学术研究和其他资源的利用而不断增加的种种限制,阐明了必须以民主运动来争取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和共享的理由,并指出IC是一种令人高兴的选择。进入21世纪后,随着IC的备受欢迎,其学术研讨亦更为热烈,例如,2002年6月ALA在亚特兰大举行的年会上以“Librarians call for‘information commons’”和开放存取为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1]。2004年10月在加拿大Cerritos图书馆召开的“ALA-OIT Workshop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Commons”会议上,代表们针对IC空间设计、政策制定、开放存取与保存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12]。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的Leavey图书馆于2004年9月举行了IC开放十周年庆典,邀请了众多IC专家和管理人员,以“Information Commons:Learning Space Beyond the Classroom”为议题进行回顾和学术研讨[13]。

随着IC理论的日趋完善,这种学习型和研究型服务模式不仅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备受欢迎,而且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逐步展开。通过对一个IC信息网站[14] 上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截至2004年12月10日,在开展IC服务的100所高校图书馆中,美国占88%,加拿大占9%,澳大利亚和爱尔兰分别占3%和2%。

2.3 IC实施状况分析

ARL现有成员馆123个,其中大学图书馆占90%[15]。2004年7月,ARL在其成员馆中对IC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16],在返回问卷的74个馆中,已开展IC服务的占30%。其调查数据清晰地勾画出了美国大学图书馆IC实施状况及其基本构成,这些对我们了解、研究、建设和开展IC服务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下面介绍几项重要的分析数据:

●建设和运行资金:在建设资金方面,45%的馆得到上级部门专项拨款,41%的馆得到私人捐赠。19%的馆设专项运行资金,预算为38.5~155万美元,平均110万美元。

●服务设施配置:57%的馆开设新的IC服务区,面积为150~3716m[2],平均为668m[2]。计算机36~400台,平均111台。基本设施包括参考咨询台、计算机帮助台、残障辅助设施、参考工具书、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公共查询机、笔记本电脑出借等。其他设施包括计算机实验室、小组讨论室和多媒体制作设备等。在资源方面,除了内容丰富的电子资源外,仍然配置大量的印刷型资源,64%的IC配置印刷型工具书。在计算机软件方面,除必备获取电子资源的软件外,90%的馆提供办公套件和多媒体播放软件,70%提供扫描、图形处理和其他工具软件,23%提供游戏软件。

●人员配备与培训:配备训练有素的各类工作人员是IC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绝大部分IC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在返回问卷的20个IC中,90%配备全职人员,75%配备兼职人员,40%配备即呼(on call)人员,90%雇佣学生助理,85%配备图书馆员,55%配备IT工程师。IC的运行需要各类人员的分工与合作,67%的馆根据IC工作岗位需要重新调整了现有岗位职责,38%的馆从其他部门招聘新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图书情报或IT学科学士以上学位的馆占74%。为提高和扩展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68%的馆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对IT人员侧重于参考咨询技能、数据库使用方法、图书馆规章制度和处理流程以及读者服务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对学生助理需要进行图书馆基础和计算机维护等知识的全面培训。在调查中,许多馆建议加强读者服务和信息素养等知识的培训,尽可能雇佣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助理,以便使图书馆员把重心放在参考咨询上。

●统计与质量评价:66%的IC对读者流量和服务内容进行了统计。平均每月接待读者4900人次,其中参考咨询占38%,询问方位的占27%,计算机软件占16%,计算机硬件占3%。63%的IC建立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其中采用日常信息反馈方法的占86%,发放正式反馈表的占57%,采用网上调查的占50%,问卷和网上调查相结合的占70%。读者满意的项目是服务时间、计算机数量、软件选择、计算机帮助、馆藏资源、参考咨询等;不太满意的是座位数量、小组讨论室数量等。因此,许多IC根据读者的评价结果对服务项目进行了调整。

此外,所有开展IC服务的图书馆都认为这种服务模式非常受读者欢迎,开展IC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3 对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几点启示

●IC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IC在国外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表明,大学图书馆不仅是信息的保存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不仅是校园内的信息资源中心,也是促进读者进行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和社交的最佳场所。IC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在我国,随着211工程的实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备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服务创新方面仍然缺乏类似于IC这种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开创“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是读者的迫切需要。IC为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项。

●馆舍建设应融合IC理念: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作学习环境,是虚拟环境和实体空间的完美结合体。它不仅需要配置互联网、计算机设施和各种信息资源,需要技能熟练的各类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而且还要配套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和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因此,在我国馆舍建设空前高涨的今天,无论是新馆建设还是旧馆改造,都应考虑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融合IC服务理念,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

●建立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非常重要:IC不是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实验室简单的组合,也不是虚拟资源概念下的数字图书馆,而是综合实体空间、虚拟资源和技术的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不仅可以通过学科导航和知识导航自由地存取网上资源、网络数据库以及多媒体资源,而且还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印刷型图书、资料和工具书。因此,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必须考虑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内容丰富、自由存取、方便快捷、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非常重要。

●人员素质和结构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配备训练有素、爱岗敬业和结构合理的工作人员是IC成功的关键之一。尤其是参考咨询馆员,他们与读者始终相伴,要解决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不仅是知识导航员、学习指导员和环境管理员,还应该是读者的良师益友和研究助理,甚至还要充当心理咨询医生。他们不但要熟悉图书馆服务的各项内容和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图书馆各种资源的获取方法,还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因此,配备合理的工作人员结构、加强培训、增强与扩展工作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

●评价与跟踪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保证:服务是IC的核心内容,加强服务质量的评价与跟踪是IC成功的保证。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拓宽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基础。通过质量评价和跟踪不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通过读者信息反馈找出问题所在,可以不断改善服务设施,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IC都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正确地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对于有效地改善服务设施、规划与实施参考咨询服务、制定培训与指导计划,真正达到优质服务的目标,都是必不可少的。服务质量是体现图书馆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科学评价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图书馆而存在,而且还要支持学习、研究和学术活动,必须不断调整自身适应读者学习与研究行为变化的要求[17]。IC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表明,创建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共享空间是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方向,IC代表着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潮流。在我国,随着211工程的不断深入,对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创“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创造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环境,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推动学习与研究,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学校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IC为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项。

标签:;  ;  

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与启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