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科技创新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6;G311
文献标识码:B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广东省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成立于1956年,现下设13个专业研究所和5个中心(公司),在职职工近1200人,离退休职工近1000人。建有野生稻、甘薯、荔枝、香蕉等4个国家种质资源圃,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大型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1220个地市以上农业科研机构“八五”期间科技与开发综合实力评估中,该院7个研究所跨进百强行列,1个研究所被评为科技开发十强研究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1998年以来,该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和《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紧紧抓住广东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大好机遇,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科研的主题,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科研的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科研动力,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抢占创新和发展的先机,以体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实力不断提高,国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踏上了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互促并进的快车道。
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近几年,在不断深化改革中,该院针对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以改革体制和机制为突破口,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全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显著进展。
1.1 明确目标,分类改革。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广东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该院所属13个研究所中,5个研究所定位为公益型研究所,以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工作为主,承担全省农业中长期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任务。这类研究所以深化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幅度增强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发展方向是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加强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面向市场,抽出50%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实现了研究主体和成果转化实体共同发展的模式。
该院所属另外8个研究所以从事面向市场的产品类研究开发为主,整体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采用市场机制和发挥自身技术创新优势,开发高科技产品,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它们以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开发基地为基础,保留1/3的精干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加强科技储备,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向广东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业高科技企业集团目标发展。
1.2 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撤销了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旱作所和经作所,组建了广东农业发展急需的蔬菜所和作物所;撤销了麻类等25个研究室,组建了水产等31个研究室;拓宽了4个研究所和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开发领域,加强了对我省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生物技术、水稻、蔬菜、花卉、特色经济作物、南方果树、水产、饲料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联合攻关力度,充分发挥有限科技资源的作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在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幅度精简行政后勤管理人员。通过精简管理机构和重新明确管理职能,构建起决策时效性强,能够对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映的管理架构。院管理处室由原来7个调整为6个,管理人员由83人精简至44人,研究所管理人员比例由原来30%降至15%。被精简人员通过转岗分流等办法,充实到科研和科技开发第一线。
1.3 组建集团,壮大产业规模。为促进科技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该院在顺利推进研究所企业化转制的基础上,按发展科技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于1999年6月组建成立了“广东省农科集团”,隶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统一管理8个转制研究所、院属经济实体及公益型研究所的经济实体。该集团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生产、销售经营、信息服务等于一体,固定资产6.8亿元(不含房地产),40个科技实体,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全成本核算、科技产业化运行的新型科技企业。农科集团的建立,使该院原8个事业型研究所转制为企业取得实质性进展,转制研究所面向市场发展的动力和主动性大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显著增强。
集团面向国内外大农业、大市场,成为农科院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龙头”,集团已获自营进出口权,最近又被农业部等八个部委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并成为人事部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我省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农科集团通过多种形式与国内有关企业、农业部门、生产单位、农户签订了30多万份技术服务、产品开发、产品购销等合同,发挥了“公司+农户”的龙头带动作用,2000年产值达4.5亿元,创收毛利8300多万元。
目前农科集团正在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以盘活国有资产,促进企业规范化、集团化发展为原则,对优良资产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探索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新型运行机制。
1.4 创新机制,提高管理绩效。为适应改革和创新,农科院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院属单位下设机构设置及职数配备方案》及《关于离岗退养和待岗人员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规章制度,建立了新型运行机制。
——改革分配制度。将技术、管理等要素纳入分配范畴,建立绩效挂钩的多种分配制度;对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励、研制出国家或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论著等的科技人员,农科院及所属研究所分别给予奖励,充分调动职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院内人才合理流动的人事制度。
——规范财务制度。建立高效规范的财务运作制度,确保转制研究所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积极开展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
——加强后勤服务。
2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是科研院所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农科院党组紧紧围绕农业科技主战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全院工作的中心,在人、才、物各方面倾力配套扶持,初步建立起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2.1 强优联合,培育优秀科技团队。人才是创新的关键,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是该院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近年来,农科院一直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全力营造尊重人才、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依靠政府支持和自身优势,通过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开发基地,争取主持国家及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反过来,又通过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开发基地来培养、吸引更多的人才。通过老、中、青多学科人才强优联合组建优秀科技团队,增强院科技持续创新的能力。与转制前的1997年相比,2000年农科院通过引进、培养具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达210多人,增加了2倍,形成水稻良种培育、畜禽生物技术、生物农药、畜禽饲料等多个研究团队,努力为广东省农业生产解决大问题,出大成果,见大效益。
2.2 加大投入,增加科技成果储备。为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承担各级政府重点、重大科技任务获得资金资助是提高我院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与1997年相比,2000年全院获得国家、部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数增加了13%,经费从1019万元上升到5000万元,增加近4倍。
在争取各级政府科研经费支持的同时,我院从科技成果产业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如每年投入350多万元设立院级科技项目,投入100多万元帮助研究所改善科研条件,投入1500余万元无息贷款扶持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各研究所每年也从利润中抽出10-20%用于扶持有应用前景的创新研究及科技成果产业化。
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极大地增强了我院科技创新能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储备。1996年以来,连续五年囊括广东省农业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通过国家、省审定的新品种12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2个),获奖科技成果25项,是历年来获奖档次最高的一年。
2.3 立足广东,加强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广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占领科技领域制高点,形成经济发展增长点”这一思路出发,立足广东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明确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一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优质品种选育及高效配套技术集成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培育出国内第一个优质舢稻三系不育系“粤丰A”并组配多熟期类型新组合,在广东及长江中下游多省份广泛示范种植,对推动我国稻米优质化有重要意义。培育出两系稻新品种“培杂双七”,实现杂交稻优质高产,成为调整粮食结构的优选品种,2000年在广东推广200多万亩。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2000年在广东推广22200多万亩。
二是适应广东外向型农业发展需要,在出口型创汇农业以及技术输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如育成优质、适合加工出口的超甜玉米新品种“粤甜3号”,并通过引进外资,形成“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国际市场”的产业化生产,带动了千家万户。培育出适合我国南方及港澳市场的优质快长型岭南黄鸡新品种,并形成“北方繁殖、南方饲养、国内及港澳市场”产业化生产,在全国20多个省推广,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茅。培育出适合北运的辣椒、黄瓜等蔬菜新品种,并为北运蔬菜基地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培育并推广适合出口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蔬菜品种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凭雄厚的技术优势,走出国门,对越南输出杂交稻制种技术、种桑养蚕技术等。
三是加强生物技术、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在抗性品种选育、环保型高效饲料添加剂研制开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青枯病的辣椒、抗黄曲霉侵染的花生等新品种。通过基因人工合成和转移技术,研制出高效饲料添加剂植酸酶、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疫苗等高技术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加强产后研究,在农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如利用黑米、黑豆等研制出系列保健食品,利用蚕桑资源开发出雄蚕蛾胶囊、桑果汁饮料、蚕蛹虫草等系列产品,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
由于技术创新范围明确,重点突出,科技资源得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科技产品带来丰厚经济回报,强大经济实力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研和开发互促并进极大地增强了我院综合实力。
3 加速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
增强创新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是农业类科研机构的根本任务。通过推广、转化科技成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科研机构自身也会获得较快的发展。建院以来,我院推广科技成果980项,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社会效益从1997年的30亿元上升到50亿元,全院累积创社会效益500亿元,国家对我院的投入与产出比为1∶107。成果推广和转化也促使我院产业化规模每年都上一个台阶,科技创收毛利从1997年的3000多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8300万元,增加近2倍。
3.1 面向农业生产,加速种子产业化。培育良种是农科院的优势。建院至今,农科院培育出动植物新品种500多个,其中256个获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占全省育成新品种的2/3。这些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分别占全省种植面积的40-85%,其中有近一半在长江以南,尤其是华南地区广泛推广应用。近年来,我院通过建立种子产业化基础,加速种子产业化步伐。如水稻所建立了1.5万亩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年生产种子近250万公斤,经营额达2000万元,占全省13%;蔬菜所建立了十大“菜篮子”基地和20个繁种基地,总面积1.6万亩,生产蔬菜良种13万公斤,产值超过1000万元;作物所建立了2000亩甜玉米制种基地,生产优质种子10多万公斤,带动了千家万户,促进了农业产业化。
3.2 面向国内外市场,研制开发拳头及名牌产品。面向市场,研制开发科技新产品,是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壮大农业科研单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院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及市场需求,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源源不断地开发出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投放市场,在为广东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院共研究开发农药、兽药、添加剂、调控剂、饮料等农用和食品类新产品350多个,有210个获政府生产批文,其中国家级新产品6个,省级新产品16个,创立了“南都”、“五丰”饲料添加剂、“广天”兽药、“聚福米”、“金爵”花生油、甜玉米罐头、“粤蔬”蔬菜良种、“农科”复合肥、“红八利”保健食品等一批产品名牌,获巨大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如畜牧所研制出添加剂51种,去年产值4000万元;植保所研制出无公害农药10余种,进行工厂化生产,产值5000余万元。
3.3 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建立新型成果推广网络。近年来,该院先后在全省100个县市中设立了650个科技推广基点,在全省13个地级市建立了科技新产品推广点,在乐昌等5个贫困县市分别建立了科技扶贫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成果推广、科普培训网络,并通过组织“广东省实用技术讲师团”、全省21个地级市农业副市长及副县长参加的“广东省领导干部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班”、“全省农业职业中学校长培训班”等科普培训活动以及与广东电视台、《广东科技报》等新闻媒体联办“摇钱树”、“农村实用技术”等农业专业节目、栏目,广泛宣传我院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科院通过科技示范及技术服务。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如建立大面积优质稻示范基地7个,其中万亩片1个,推广优质稻130万亩,增加产值2亿元;建立了十大菜篮子基地、20个蔬菜繁种基地和省内外30个县市级的蔬菜良种良法推广网点;建立了省内20多个果树栽培技术服务和示范点及50多个果树生长调控药物推广点,使荔枝、龙眼促花保果灵等系列产品在省内外果树主产区广泛应用;建立了农化服务网,为肥料厂提供肥料养分监制服务,2000年推广各种作物专用肥10万吨;为100多家饲料厂、养殖场提供技术服务,利用本院研制的饲料配方和技术生产的饲料达200万吨,占全省生产量的1/3;兽药推广网遍布国内10多个省市,推广示范的畜禽场、饲料厂60多个。
3.4 加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从1995年开始,农科院先后在罗定市、东源县、茂名市建立了三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在新会市建立高新技术成果中试基地,全面推广农科院良种良法及高新技术产品,对推广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与罗定市共建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农科院科技成果,使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5年的46%提高到1998年的51%,提前五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自1997年以来,连续三年实现“吨谷市”目标,畜牧水产业有新突破,出现了许多山地养鸡、办猪场、鱼塘立体养殖的专业户;1999年该市农业总产值达18.2亿元,比1994年增长24.2%,农村人均纯收入达3337元,比1994年增长70.6%。东源县示范基地通过4年建设,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3.6%。院植保所在粤西电白县建立1000亩荔枝、龙眼生产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普及高效栽培技术,已成为推进荔枝、龙眼生产的高新科技辐射源,辐射带动了粤西及海南、广西等地近百万亩果树生产。
4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农科院在广州市郊区建设了集科研、示范推广、科技培训、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该示范园占地2000亩,计划投资4.5亿元,目前已投入2亿元;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种子、种苗和高科技产品,部分产品占广东市场的50%以上,成为农科院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开发的重要基地。
示范园以其高科技含量和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而受到广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并成为其它九大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支撑,同时被省科技厅定为“广东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围”,成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化的一个样板,不断为珠江三角洲及全省提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
标签:农业论文; 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时政论文; 农科院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