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贫困地区工业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在为消除贫困作不懈的努力,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我国政府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加快贫困地区工业的发展步伐,营造强有力的经济支柱,对于推进贫困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增强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地区工业增长的特征
广东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高速发展,迅速步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但广东经济发展,主要是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带,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地区经济差异却有所扩大。 据资料显示, 1995 年广东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927元,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14个县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242元,而阳山、连山、连南、乳源、陆河、龙川、 紫金、清新、和平、东源、连平、揭西、大埔、五华、丰顺、平远等16个特困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只有2302元。贫困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及全省的三分之一,更不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七分之一。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全省人均为5094元,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均为13147元, 贫困地区人均只有1083元,个别县份人均只有354元, 全省平均是贫困地区的4.7倍,珠江三角洲是贫困地区的12.13倍,地方财政收入全省人均为564元,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1475元,而贫困地区人均只有70元, 个别县份人均只有38元。财政支出全省人均为774元,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均为1481元,而贫困地区人均只有206元。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贫困地区的工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整体而言,贫困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却低于全省水平,更低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水平。13个特困县1985年至1990 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56 倍, 1990年至1995年增长1.62倍,低于同期全省2.83倍和4.07倍的平均水平。更令人忧虑的是,进入90年代以来,贫困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1990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62.72%,而到了1995年则下降为58.91%,5 年间下降了3.81个百分点。而同期全省的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86.6%上升到90.88%,上升了4.28个百分点。 工农业增长速度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协调的一个重要参数,发达国家的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一般约为2∶1,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处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约为2.5∶1。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约为3∶1, 但广东贫困地区在90年代以来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约为1∶1,甚至出现工业增长速度低于农业增长速度,(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07∶1;按不变价格计算为0.85∶1 )说明贫困地区推动工业化的能力非常薄弱。
与全省已形成的轻型、外向型的工业结构不同的是,贫困地区的工业产业结构则是重型、内向型的,产品多为一些更新换代慢的传统产品,属于原材料类、资源开发型的低级产品,如原煤、矿产、电力、食品、小农机、化肥、石材、石灰、水泥等,产品附加值低,主要以发达地区生产资料市场为依托。这些产品多数是计划经济时期为适应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由政府投资开发生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不一定能适应市场需要,极难具备市场竞争能力。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40 %以上, 远远高于全省14.31%的水平。
二、贫困地区工业增长特征的成因
广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增长速度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其中主要的是工业发展水平、工业增长速度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差、地理位置对工业发展不利、原有工业基础太差的因素,还有地方政府推动能力不足、现行的某些经济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发展不利等。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农业基础的影响。
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农业基础打好了,才有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和原料,才有可能实现劳力转移和为工业发展积累原始资本。贫困地区基本都在边远山区,山多地少,生态环境恶劣,整个地区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商品率低,农业经营相当部分仍停留在单个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的层次上,绝大多数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劳动只是力求解决自身温饱问题,大多数乡镇、管理区的集体经济力量都非常薄弱。1993年我省中部、两翼和粤北山区农村劳动力年均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分别为23180元、8351元和5862元, 中部是两翼的2.78倍,是粤北山区的3.95倍。直到1995年,粤北某市的4 个特困县共有193个管理区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占全市同类型管理区的46.5%,共有10个乡镇机动财力低于30万元,占45.4%。这些收入较低的乡镇和管理区连日常的办公经费和干部工资都不能自己解决,根本谈不上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2、贫困人口的影响。
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使得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无能力推动工业化。1985年底,广东省有贫困人口400万人,这400万人主要是集中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出于职责所在,首要任务是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向农业生产倾斜,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积极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的多种经营。这几年农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全省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降至80万人,但在农业生产上去的同时却削弱了推动工业化进程的能力。
3、地方财政问题的困扰。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强调财政对经济活动的参予和介入的作用,但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缺乏财源税源,地方财政力量薄弱,使得贫困地区地方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无力投入工业,或改善投资环境。16个贫困县平均本级财政收入仅占本级财政支出的34.32%, 大量的财政支出依赖上级调拨。而上级调拨的资金只能勉强维持政府机构的日常运作,或改善文教卫生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不可能有较多的资金用于发展工业。
4、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的影响。
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的差异使贫困地区无法吸纳外地资金投资办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吸引了巨额资金,1994和1995年两年实际利用外资均占全省的70%以上,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贫困地区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远离市场,基础设施缺乏,吸纳资金能力弱,缺乏投入。
5、金融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
资金奇缺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1995年广东全省贷款余额为3227.7亿元,人均为4754元,而16个贫困县所在的市(清远、河源、梅州、韶关、汕尾、揭阳)人均贷款余额只有1511元。经济发展缺乏贷款投入支持,或靠高息拆借资金,或补偿贸易引进资金等等,使用资金成本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三、推动贫困地区工业发展的几点意见
差别促进竞争,竞争推动发展,这是经济运动的规律,因而世界各国内部的经济都有地区性的差别。适度的差异可以促进竞争和区域间的分工、合作和交换,而一旦差距过大,就会阻碍统一大市场的运行,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缩少地区经济差异,并不是要减缓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是要推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根据贫困地区工业增长的特点,对如何加快贫困地区工业增长速度,使之尽快赶上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如下意见:
1、关于加大资金投入问题。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除必须继续充分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外,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培植自我发展能力,这首先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由于贫困地区本身条件所限,自我积累的能力很弱,资金存量少,需要外部投入,而又由于其存在效益衰减问题,投资回报率低于发达地区,风险率又高于发达地区,外部资本大规模进入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需要国家财政或省级财政作投资榜样,在发挥了改善投资环境,启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后,就会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中央财政的投资可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来进行,也不一定是直接兴办工业企业,而应该主要是改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2、关于自然资源开发问题。
贫困地区的工业发展应以自然资源为物质条件,围绕自然资源开发,化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是贫困地区工业发展的关键。贫困地区应根据本地区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缺乏而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扬长避短地围绕自然资源开发来发展工业。由于资源开发产品大多属生产资料型的重工业产品,正好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轻工业产值比例较大和以外向型为主的情况互相补充。因而,以珠江三角洲生产资料市场作为市场依托,建立适应于区域分工、合作、交换的经济体系,是发挥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阳山县利用珠江三角洲轻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一齐上,大力开发以石灰石、方解石为原料的重钙、轻钙等钙盐化工产品,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在开发自然资源来发展工业中,必须搞好环境保护,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关于扶持国有企业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贫困地区的工业增长中仍居主导地位,部分贫困县中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均在30%以上,个别县高达68%以上,贫困地区的国有企业目前实际上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特困县之一的阳山县国有企业占全县企业数的19.8%,但产值却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5.91%,实交税金占税收总数的78.98%。因此,扶持和搞活贫困地区的国有企业,继续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是加快贫困地区工业发展的重点。
要搞活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法人实体。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充实企业资本金,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探索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考虑到贫困地区企业社会负担重、负债率高,在企业转制时可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要调整贫困地区国有企业负债结构,可以通过改革,改组企业,如实行股份制等形式,还可考虑政策投入,借助承包制的方式,对整体素质较好、产品适销对路,只是由于负债率偏高而影响效益和发展的国有企业、实行上缴税金包干。
另外,目前按县域划分统筹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同地区的企业负担不一,建议改为全国统筹或全国统筹与地方统筹相结合。
4、关于乡镇企业发展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起步迟,发展速度较慢。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路。一是从实际出发,在起步阶段选择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打破资金短缺的约束,用较少的投资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效益,也可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应依托本地资源,求得种、养、加、建、服务全面发展,同时注意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性、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三是在所有制结构上采用复合型的所有制结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同所有制的乡镇企业都可以放开发展。四是在使用技术的选择上,应采用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适用技术,不能盲目追求“高、精、尖”。五是当地政府要更新观念,为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做好各种引导和服务工作。
标签:贫困地区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