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教材创造性使用的实践与思考_新文化运动论文

创造性使用新课标教材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新课标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每位高中历史教师翻阅新高中历史教科书时,都会产生一种新鲜感,细看内容,可能又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和无从把握的困惑。而高中新课程的历史教科书有四套,虽然都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但毕竟内容不一样,我们应该选择哪一套,选用它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都使高中历史老师感到棘手,甚至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指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生理特征、学习规律,调整取舍教材,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教材为依托,组合利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功用,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教材处理的策略得当与否,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下面介绍本人创造性使用新课标教材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一、调整教材顺序

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课标要求或者某些时代特点而编写的,并不一定方便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顺序作出调整,以发挥教材的最佳功用。

例如岳麓版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七单元顺序为: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7课“中国屹立于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我们在教学时可把第27课“中国屹立于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和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的顺序调换一下,这样更符合教学实际。因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在课标中这是两个专题,而岳麓版教材把两个专题合二为一,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中国是当代世界多极化格局下重要的一极。但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的内容有连续性,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到了70年代,西欧、日本、中国政治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对峙格局,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而第27课“中国屹立于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讲述的是新中国建国后至80、9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政策,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独立性更明显,所以,可把该课顺序调到最后。

又如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其中创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调整是指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可以把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合在一起,让学生对苏联的历史演变有更清晰、深入的了解。

从学习迁移的角度讲,教材和内容安排得合理,则迁移的效果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省时、省力。而杂乱无章的知识是难以迁移的,只有经过精选、梳理和编辑,科学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二、增加教材内容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瀚如烟,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容量有限。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及时补充材料,大胆引入与所授课程相关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13课“鸦片战争”时,可以补充与毒品及禁毒有关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道理。还可以补充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情况(如下表),在比较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奋发图强,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引导学生通过对对联的方式来掌握相关内容。如:(重重危机)掠夺金银贩卖奴隶建立殖民统治,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摧残近代萌芽;(中西易位)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摒弃黑暗闯世界,君主专制闭关守旧沉溺幻梦失契机;(海日残夜)西方勤探路春来万物苏,九州紧缩港腊袭千门寒;(大相径庭)专制保守东方夕阳未曾求变,民主开放西方旭日孜孜图强;(东西差别)天朝自大守旧倒本末,西洋开放民主讲平等;(奋起直追)西方马不停蹄经济腾飞蒸蒸日上,中国故步自封萌芽受阻每况愈下等。然后老师小结:(诸君共勉)改革开放人人努力生巨变,民族复兴个个争先任在肩。

又如在学习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除了学习秦统一后的三大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外,可以通过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增加“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发南疆,兴修灵渠”、“统一车轨,修驰道”、“抗击匈奴,修筑长城”、“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沉重赋税、严刑酷法”等内容,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增加的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提炼教材内容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写道:“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教材容量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课文特点,提炼一两个能带动全篇课文内容的教学环节,把其他教学内容融入这两个教学环节中,这样处理教材就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在目前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教师普遍感到课程难度大、课堂教学不到位,这与课标、教材的编写不尽完善有一定的关系。新课标教材中一节课安排的内容太多,用专题形式编写加大了教学难度,如2006年岳麓版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共7个单元28课,再加两节综合探究课,一共是30个课时。要在30节课内把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掌握,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以专题为单元的课程结构,注重历史发展过程,每课内容时间跨度大,小则几十年,大则几百年、几千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教材,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提炼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是有效途径。

例如2006年岳麓版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以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应将重点落在四个国家的政体上,而不是政体形成的背景及政体的演变上。很多一线教师在背景及政体演变上下大功夫,自然觉得内容多,时间少。如关于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很多教师把德国的统一列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就不太妥当。课标要求“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所以对德国统一的内容作简要介绍或让学生阅读就可以了。教学中可以把四个国家的政体设计成一张表格,重点学习英美政体,法德政体由学生自学,老师加以指导(如下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教学设计

又如2006年岳麓版必修1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绝大部分教师觉得没办法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设计时突出了两次侵华战争的两个条约,合成一个表格,使整节课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而在重点之处设计了学生探究活动。

将《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设计为学生探究活动,教师给出的材料包括大陆政策、清政府19世纪末的财政收入数据、甲午赔款在日本的支出数据、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图、时局图、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与外资税率比较图等,由学生探究得出甲午战争的影响。

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完全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巨细无遗,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讲深讲透。这就好比导游,应有意识地引导游客游历那些有价值、有代表性的“景点”。这样,既落实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能力,还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四、组合教材内容

组合教材内容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构建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1.同一主题内容的组合

例如在讲述孔子这个历史人物之前,教师组合三本必修本中有关孔子的内容,先创设“跨越2500年的孔子”的教学情境,向同学们展示“奔波的孔子”、“至高无上的孔子”、“袁世凯与孔子”、“新文化运动中的孔子”、“文革中的孔子”和“世界的孔子”等一组图片,指出2500多年的历史风尘使孔子的面目变得复杂而神秘起来。然后,通过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分组合作探究等活动来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了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这一切,单凭教师的讲述是无法实现的。

2.同一历史阶段相关内容的组合

如可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中国史同一历史阶段的内容进行组合。2006年岳麓版必修2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讲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中国经济方面的变化,其中《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在2006年岳麓版必修1第13课“鸦片战争”中已经学过,而必修2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重复了第10课、第13课的相关内容。所以,可以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为主线,组合为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影响是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经济方面的影响是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产,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3.同一篇课文内容的组合

如2006年岳麓版必修3第22课“新文化运动”包括“陈独秀与《新青年》”、“德先生”与“赛先生”、“打倒孔家店”、“鲁迅与《狂人日记》”、“胡适与白话文”、“文化平民化”六大内容,一般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把内容整理为四大部分,即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和新文化的影响。但学生对这样的教材整合没有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创设了“搅动中国的三只兔子”(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生肖都属兔)的教学情景,并把新文化运动的六大内容组合在情景中。然后,请学生组成4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阅读课文,说说当时他们为什么要“搅动”中国?是怎样“搅动”的?“搅动”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的思维便被教师创设的历史意境激活了。

新教材是按模块编写的,同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就被人为地割裂了,同一主题的知识可能出现在三本必修本内,因此我们必须善于组合教材,以便学生能顺利掌握。

标签:;  ;  ;  ;  ;  

新课程标准教材创造性使用的实践与思考_新文化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