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矿勘察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本文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以及工程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减灾防灾工作的压力。据对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地质灾害的强度和发生频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表现出了地质灾害覆盖面广、灾害种类多、强度大等特征。因此,需要加强研究,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1.导致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基本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也呈增加趋势。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地质灾害发生率为50%,主要是由于各种工程建设中人类攫取能源而采取了不合理的方法,导致地面出现裂缝、塌陷或者地面沉降现象。这种由于人为活动而导致的地质灾害被称为“第二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为自然地质灾害,就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起因是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虽然自然灾害是导致地质灾害的不可抗拒力量,但是人为活动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更高,而且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更大。比如,开发矿产资源以及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就会由于工程建设而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土壤受到侵蚀,从而加大了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几率。特别是工程建设中的人工爆破,不仅会引发山体滑坡或者岩溶塌陷,而且还会因此而导致连锁性灾害。之所以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都会导致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环境发生了变化,地质体的变化达到了可以导致灾害发生的程度,给人类造成了威胁,而且还危害了社会。比如,盐池河的岩土工程建设中,就由于人为开采而导致山体崩塌。产生这种灾害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当地的地质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在开采磷矿层的时候采取了不当的措施。灾害发生后经过分析得知,崩塌体的下部为磷矿层,在开采的过程中使得上模山体变形,谷坡底部的磷矿层露出表面。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滑坡的防治技术
由于滑坡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为此,本文重点对滑坡的防治措施进行介绍。在处理滑坡问题时,应当本身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对引起滑坡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通过对大量的工程实践进行研究发现,治理滑坡最有效的措施有两种:1)对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控制,以此来达到减轻或消除水对坡体的威胁。通常情况下,在不计人为破坏的前提下,水是引发滑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其与滑坡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消除水对边坡的作用,便可进一步防止滑坡的产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做法如下:①应当对滑坡区外围的地表水进行控制,避免其流入到滑坡区内,可在边界处修筑截水沟来对地表水进行截留;②应在滑坡区内修筑排水沟,借此来排除区域内的地表水,减轻其对边坡的威胁;③可采用垂直孔排水、支撑盲沟以及水平钻孔疏干等方法来排除滑坡区域内的地下水,具体方法的选择可按照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条件而定。2)对边坡的岩土力学强度进行改善。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借此来增强岩土体的实际抗滑能力,进一步减小滑动力。较为有效且实用的技术措施有边坡加固、削坡减载等。这两种措施从经济性和有效性来看,前者要比后者的效果更好一些。目前,在工程中应用较多的边坡加固技术包括钢混抗滑桩、挡土墙、预应力锚固、固结灌浆、电化学加固法以及SNS 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等。方法的选择可根据实际工程而定。
2.2崩塌防治
崩塌就是指不同的裂隙面和结构面相互切合,多样化组合,导致危岩体脱离。崩塌防治工作的进行需要先对危岩体进行调查,必要时先加固危岩体,避免岩体滑落,卸荷裂隙区也不会继续活动扩展面积,可以保持原有结构组合的稳定性。和滑坡的治理相较而言,崩塌的防治难度更低,操作也比较简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陡峻边坡崩塌来说,其会受到节理裂隙以及结构面组合的影响,活跃程度不受人类控制,而是由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和卸荷裂隙的扩张决定的。裂隙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在清除少量危岩体之后,可以使用锚杆加挂网喷护锚固措施,避免卸荷裂隙区的扩大以及卸荷裂隙的产生。在设计加固工程时,需要对边坡岩体结构、卸荷裂隙扩展和裂隙面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再对锚固工程的实施进行科学设计,将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作为重点进行加固。
2.3泥石流防治
泥石流的防治模式是生态工程、沟、坡综合治理方法,需要对整个流域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其中存在的地质隐患,进行全面整治,从而提高对泥石流发生的控制力度。当前,泥石流治理需要按照上坡治理、堆积区的治理和沟谷区域的治理顺序进行的。在泥石流灾情比较严重的区域,需要加强营林造林工作,在上游的清水区域,建设水源涵养林,修复裸露的坡面,在受到侵蚀的沟道中种植防护林,这样就可以调节汇流、保护坡面、稳定山坡、控制沟道的深层侵蚀。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域,可以建设小型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引水工程,将降雨、径流汇集在一起,再将其用于灌溉或者是导入沟谷地区,这样就能够缓解区域内的侵蚀作用。在沟谷整治中,修建流通段的拦砂坝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其主要功能就是稳定沟床以及岸坡,避免下切,拦截泥沙,减缓边岸滑坡崩塌的发生,缩小泥石流的发生规模。
3.总结
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地形,充分地考虑其施工地形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最大可能地降低其危害性,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以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煦,孙佳茜.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科技风,2016,(19):87.
[2] 朱钰.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03):171-172.
[3] 修志超.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04):67-68+88.
[4] 曹伯茂.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及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5,(21):218+220.
论文作者:冯国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裂隙论文; 滑坡论文; 泥石流论文; 发生论文; 岩土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