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非经贸关系分析_中非关系论文

21世纪中非经贸关系分析_中非关系论文

试析21世纪中非经贸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非论文,经贸关系论文,世纪论文,试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2)02-0051-06

在20世纪的后半期(即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2000年),中非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双方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据统计,中非贸易额1950年为0.1214亿美元,而1999年为64.84亿美元,50年内增长了533倍(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第448页,1993年。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抓住机遇,大力开拓非洲市场》,见http//www.yeaco.com。)。中非经济技术合作也由单一的中方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上升到合作形式多样、实效显著的阶段。进入21世纪后,中非经贸关系能否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笔者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剖析。

中非经贸关系在过去50余年中得到快速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因素在进入21世纪后不但继续存在,同时也将继续发挥作用,因而必定会继续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向前发展。

第一,中非双方自独立以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这为发展中非经贸关系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历史上,中非有相同的遭遇,都受到过西方殖民势力的统治或控制,丧失或部分丧失了主权,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先后获得自由;独立后,中非又面临相同的发展目标,即捍卫国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相似的命运和相同的发展目标使双方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形成了广泛的一致,双方从未在政治上发生过严重对立和分歧,更不存在边界和领土纠纷等利益冲突。“珍视独立,热爱和平,渴求发展”是中非在国际关系中的共同追求。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们,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非友谊。”“双方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中非人民的友谊与日俱增。我们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同情、相互支持。”(注:江泽民:《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社2000年10月10日电。)中非间良好的政治关系如同双方的传统友谊,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应当指出,良好的政治关系为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稳固而又和谐的客观环境和氛围。在20世纪的后半世纪,中非经贸关系得到很快发展,规模和层次得到提升,世人称之为南南合作的楷模。进入21世纪,中非的发展目标并没改变,只是在新时代里,双方都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由于“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世界的发展极不稳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的任务依然艰巨”(注:江泽民:《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社2000年10月10日电。)。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继续存在和作用,要求包括中国和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继续紧密团结,共同奋斗,以早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因为如此,朱镕基总理指出:在21世纪,“中国和非洲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更为重要”(注:朱镕基:《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社2000年10月12日电。)。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创举,45个非洲国家的200多名部长与中国政府代表聚会北京,中非双方就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十分明显,中非在20世纪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政治关系,在21世纪将得到巩固和加强,它会进一步保证和促进中非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

第二,中非的经贸合作有很大的互补性。

非洲土地辽阔,面积为3029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陆。非洲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库”之称。以矿产资源为例,不但品种众多,而且储量丰富。世界上已探明的150种矿产品,非洲都已发现;而其中最重要的50多种矿产,非洲的储藏量都十分丰富;有17种矿产品的储藏量占世界第一位。如广泛使用于原子能功业和制造特种合金及蓄电池的锂;用于制造电子管电极和医疗上用于缝补肉体破坏组织的钽,用于生产特种钢的铌,用于制造合金的钴以及用于冶炼不锈钢和高速钢的铬,其储藏量均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非洲钻石储量占世界储量的近100%,黄金占65%强,磷酸盐占50%以上,铀、石棉、石墨、铜、锡、铁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非洲是世界上八大石油产区之一,非洲石油储藏量占世界总量的6%,虽低于中东(65%),却高于亚洲(含中国,4.4%)和北美洲(3%)。此外,非洲的木材、咖啡、可可、棉花以及渔业资源也闻名于世。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铁、铜、铬、石油等矿产资源的蕴藏量不足,森林和渔业资源也显短缺。如果以人均的水平来衡量,这种不足和短缺就更加突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这类资源的需求也会越发旺盛。因此,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来源。

非洲有53个国家,总人口已达到7亿,其市场潜力十分可观。然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大部分制成品非洲不能生产,需要从海外进口。据我国外经贸部提供的资料,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0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250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约1500亿美元(注: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抓住机遇,大力开拓非洲市场》,见http//www.yeaco.com。)。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相对接近,我国轻纺产品和日用消费品比较适合非洲国家的需求,而农机具、化工产品也比较适应非洲国家工农业生产的需求。中国生产的许多家电产品(电冰箱、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及洗衣机等)、轻纺产品(纯棉花布、服装、毛织品、布鞋、皮鞋、塑料拖鞋)以及其他一些日用消费品(电子手表、机械手表、闹钟、蚊香、驱蚊器、电池、五金工具、文化用品和药品)质量十分稳定,价格又低于西方国家的产品,在非洲市场很受欢迎。在许多非洲国家的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专售中国商品的商业街,而且销售甚畅。上述中国商品在非洲市场上的利润一般在25%~30%之间。因此,中国开发非洲市场不但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具有巨大的潜力。事实上,中国产品在非洲市场上所占份额还相当有限,中国对非洲出口额仅占非洲进口额的2%左右,出口的前景十分广阔。更为重要的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日益扩大,中国进入和开发非洲的步伐必将迈得更大。

非洲发展经济,极需资金支持。由于非洲国家国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国内储蓄和投资水平相对低下。据统计,1997年非洲的国内储蓄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6%,国内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这两个数字均大大低于消灭贫困所需要的32%的标准线(注:R.Lensink,StructuralAdjestment in Sub-Africa.London and New York,1996.)。在这种形势下,非洲国家只得向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诸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贷,以筹措资金。然而,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借贷不但利率高,而且常常还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为此,非洲国家处境困难。中国和非洲国家同是发展中国家,一贯相互同情,相互支持。中国过去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无私支援非洲国家,为非洲经济发展作出了一些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中国已具备了在境外投资的能力。自1995年起,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形式更加多样,除增加提供政府贴息优惠贷款外,还推动和鼓励中国企业与非洲企业对援外项目进行合资合作,更多的中国资金流入非洲,部分满足了非洲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不断增加,1998年达8267万美元,累计投资达3.68亿美元(注: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抓住机遇,大力开拓非洲市场》,见http//www.yeaco.com。)。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将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走向非洲。中国将有更多资金投入非洲,中国将有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进入非洲,中非在此领域的合作会有较大发展。

非洲经济发展中一个较大的问题是缺乏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非洲富有各种原料,但却因为没有技术而无法加工。比如埃及、马里、尼日利亚、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等国盛产棉花,但缺乏深加工能力;非洲各地盛产芒果、香蕉、橘子和木瓜等水果,但同样无力加工。此类例子举不胜举。因此,非洲长期以来只能向世界市场出口原料产品。初级原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持续走低,对非洲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十分明显,非洲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必须引进和掌握各种生产和管理技术。中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不但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族经济体系,而且在不少领域探索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中国的技术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受到了非洲国家的欢迎。自1985年起,中国先后为46个非洲国家提供援助的同时,培养了水稻种植、蔬菜栽培、综合养鱼、肉类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近千人。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的技术出口加快,1998年,中国对非洲的技术出口合同金额达3.65亿美元(注: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抓住机遇,大力开拓非洲市场》,见http//www.yeaco.com。)。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的技术将更多更快地进入非洲国家;同样,随着非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洲国家对中国技术的需求也将上升。因此,中非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会明显加强。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随着中国和非洲内部形势的变化,中非经贸关系发展又增加了新的驱动力,具体表现为:

其一,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非必须加强经贸合作。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整体上看,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世界的繁荣与发展。然而,从更深层次分析,人们不难看出,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作用,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甚大,经济全球化的受益程度多寡不均。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有利地位,受益巨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依附地位,遇到更多的是风险和挑战,不少国家甚至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因此,进入21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必须直面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识到,除了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外,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南南合作,寻找联合自强、共同发展的途径。中国和非洲都是发展中国家,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非而言,只有抓住机遇,在继续扩大传统合作领域(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等)的同时,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金融、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才能更有效地应付挑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这一点,中非双方不但形成了共识,而且都感到了必须行动的迫切性。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以及会合发表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和非洲在世纪之交,已清醒认识到:“全球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大于机遇。为此,部长们决心加强中国和非洲在各个领域中已有的合作,认真探讨新思路和新战略,发展各自经济,增强参与全球化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具体而又翔实地规定了21世纪中非进一步合作的领域,其中包括政府间合作、贸易和投资、工程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合作、金融合作、农业合作、旅游业合作、自然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科技文化合作、医疗卫生合作、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和生物多样性多边合作以及减免债务。毫无疑问,进入21世纪后,中非为了对付共同的挑战,必须更加紧密合作,经贸关系作为其中重要合作内容,其发展势头会更快更猛。

其二,在独立后的四五十年时间里,中国和非洲的经济获得了程度不同的发展,经济实力有所增强,进入21世纪后,双方都具备了扩大合作和交往的客观可能性。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在其后的半个世纪里,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后的20余年中,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飞速发展。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9552.8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3604亿美元,列世界第9位;对外投资超过63亿美元。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经初步具备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实力。

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在60年代获得独立,在之后的40余年中,非洲国家为发展经济作出了种种努力。80年代后,非洲国家谋求社会稳定,解决或缓和国内的部族和党派矛盾,平息国家间冲突,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走一体化道路,在非洲统一组织框架下成立了10个区域性组织,它们为非洲国家加强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保证;非洲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推行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理顺经济秩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近几年来,非洲经济发展出现起色,90年代阻止住自70年代末以来的经济滑坡,经济开始增长,1995~1997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为4%,最近两年,虽受各种因素影响,但经济增长率仍保持在3.5%,超过人口增长率,其中有12个国家达到5%以上(注:王传宝:《非洲在发展道路上奋进》,见http//www.yeaco.com。)。

中国和非洲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双方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世纪的后50年中非贸易的走势十分说明问题。据中国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统计的资料,1950年中非贸易额为1214万美元,1960年为1.1亿美元,1970年为1.77亿美元,1980年为11.9亿美元,1990年达16.6亿美元。进入90年代,由于双方经济进一步趋强,贸易额的上场也同步趋快。1996年中非贸易额为40.31亿美元,1998年为55.36亿美元,1999年为64.84亿美元,2000年的前8个月,中非贸易额已达67.2亿美元,比1999年同期增长67.2%。1999年,同中国贸易的数额超过1亿美元的非洲国家已有15个(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第448~449页,1993年;另: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抓住机遇,大力开拓非洲市场》,见http//www.yeaco.com。)。进入21世纪后,中非经济在20世纪的基础上仍将继续发展,因此中非经贸关系也将继续同步扩展。

其三,通过中非双方50余年的合作实践,已初步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可行的经验,这为21世纪双方经贸关系进一步拓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非经贸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50余年中,经历了不断探索的过程。探索的实质就是如何适应形势(国际和双方的国内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形式和手段,以更快、更有效地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在贸易形式上,1950年,由于非洲尚处于殖民统治之下,所以当时中非经贸关系以民间往来的形式为主;60年代,非洲国家大多获得独立,双方经贸关系逐步转入官方往来为主的阶段。在支付形式上,60年代以来一直以现汇支付为主;进入80年代,非洲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出口萎缩,外汇奇缺,中方适时作出反应,支付方式除现汇外,易货贸易也程度不同地得到认可。在对非经济技术合作方式上,在1980年以前,中国根据非洲国家的要求,采取了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的方式,并为此制定了工业援助与农业援助相结合,成套项目与技术援助相结合,解决长远需要与目前急需相结合的援助方针;进入80年代,中国已实行了改革开放,非洲国家则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双方都把发展经济置于重要位置。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中国方面及时调整,把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由原来单一的政府间官方经济技术援助,转向形式多样、互利合作的方式,除了经济技术援助外,又增加了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技术合作、多边合作、合资企业、工程项目合作和管理合作等新形式。90年代中后期,中国相继在非洲成立11个“中国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在江泽民的倡议下,中国政府于1998年开始举办“中国—非洲经济管理官员研修班”,其宗旨是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合作新路,增进彼此了解。至今研修班已举办4期,来自39个非洲国家的97名政府官员得到培训,收到很好的效果。

经过50余年的实践,中国政府总结出发展中非经贸关系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究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由于在实际中坚决贯彻了这些原则,中非经贸活动的规模由小变大,内容和形式不断多样,效果更加理想,从而使中非经济贸易关系日趋成熟。中国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上,得到了中非双方的共同认可,并具体阐述为:“平等互利;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注重实效;实现共同发展;以友好方式消除分歧。”进入21世纪,中国将继续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开展中非经贸活动,而20世纪的成功经验将在21世纪发挥巨大作用。

其四,中非经贸关系在20世纪虽然得到较大发展,但是还有很大的潜力。进入21世纪,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将会进一步发掘潜力,开拓前进。在20世纪的后半期,中非经贸关系经历了逐步发展的过程。90年代的中非双边贸易额比50年代或60年代都翻了几十倍至几百倍。然而,从总体上看,中非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仍只占很小的部分。例如,20世纪末,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约4000亿美元,进出口额为250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1500亿美元,但是中国对非洲出口仅占非洲进口额的2%。又如,90年代中国对非洲的技术出口和对非洲投资增长迅速,1998年分别达到3.65亿美元和3.68亿美元,但仅占中国技术出口总额的5%和对外投资总额的6%(注: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抓住机遇,大力开拓非洲市场》,见http//www.yeaco.com。)。十分明显,中非双边经贸关系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进入21世纪后,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非双方将进一步发掘各自的潜力,推动中非经贸关系不断前进。

事物总是具有二重性。21世纪的中非经贸关系除了上述诸多积极因素外,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尚比较脆弱,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会带来程度不同的不利影响。

非洲国家在获得独立之初,就面临着选择何种政治发展道路的棘手难题。不少非洲国家既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又无传统的制度可以继承。因此,它们对自身的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各种摸索和探讨。应该说,非洲国家的探索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与非洲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殖民主义统治给非洲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诸如根深蒂固的部族主义和部族对立以及国家间的边境冲突等,事实证明,要治愈这些顽症决非易事。因为这些顽症顽强地发生作用,严重干扰了非洲国家的摸索和探讨,并使探索的进程显得异常复杂。非洲国家经过40余年的实践,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国家的政局依然不够稳定,国内的党派矛盾和部族矛盾时有激化;地区冲突依然存在,战火尚未消失(比如大湖地区、非洲之角和某些西非国家)。冲突和战火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非洲的内外贸易同样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经济上,非洲仍面临许多困难。非洲至今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据联合国统计,非洲目前有半数居民处于贫困状态,尤其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0%。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非洲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非洲经济边缘化的可能性加大,贫困化的程度还可能加剧。此外,非洲外债负担沉重,1998年已达3500亿美元,相当于全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65.5%,其中20多个非洲国家的外债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用1/2或2/3的出口收入去还本付息。1996年非洲国家不能按期偿还的外债为640亿美元,占全部外债的1/4强。在这种形势下,非洲国家根本不可能再抽出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更为甚者,国际社会对非洲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呈下降走势,据统计,对非洲的官方发展援助1975~1984年间年均增长2.7%,1985~1989年间年均增长6.2%,而1990~1996年间年均递减2.5%。近几年,情况稍有好转,但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注:《非洲经济发展已经走出低谷,发展仍面临资金短缺》,《人民日报》1999年5月4日。)。十分明显,非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同样会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西方国家加快抢占非洲的资源和市场,客观上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冲击。

近年来,非洲经济连年增长,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在一些非洲国家已出现成效,非洲的宏观经济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发展前景日益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以及德国都先后调整了对非洲的政策。1998年,克林顿访问非洲六国,这是美国总统20年间第一次正式访问非洲,也是克林顿在总统任期内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克林顿在非洲所言所行,表明美国对非洲新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在促进非洲经济发展的名义下,加大投资和贸易力度,企图占领更多的非洲市场。英、法等国也不甘示弱,它们充分利用传统的经贸关系,加强经济攻势,积极开拓新市场。法国总统希拉克于1998年也访问了非洲四国,这是希拉克1995年就任总统后的第6次非洲之行。法国总统频繁赴非的用意十分明确,即巩固法国在非洲的传统势力范围,并进一步开拓与非洲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20世纪末,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对非洲的投资有所增加,以世界银行为例,1998财政年度对非洲的贷款增加了49.7%。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参与开发非洲资源和市场方面,表现出更主动和积极的姿态。由于西方国家原来在非洲就占有较大市场,加之它们占有在非经营时间长、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和竞争力强的优势,中国在对非洲贸易中遭遇到强劲的挑战,对中非经贸关系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进入21世纪,这种格局将继续维持下去,西方在非洲经贸活动中占有的优势同样将保持下去。这是中非21世纪经贸关系面临的又一个消极因素。

第三,台湾当局不甘失败,在非洲大搞“银弹外交”,给中非经贸关系带来阴影。

台湾当局利用一些非洲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大搞什么“银弹外交”,以金钱为诱饵,引诱这些非洲国家上钩。少数非洲国家为此走上歧途,使正常的中非关系受到冲击。曾经与中国建立过正常的外交关系,后被台湾当局的“银弹”击中的非洲国家有:布基纳法索(1973年与我建交,1994年与台湾“复交”)、冈比亚(1974年与我建交,1995年与台湾“复交”)、利比里亚(1977年与1993年两度与我建交,1989年与1997年两度与台湾“复交”)、塞内加尔(1971年建立,1996年与台湾“复交”)、圣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年与我建交,1997年与台湾“复交”)以及乍得(1972年与我建交,1997年与台湾“复交”)。应该指出,被台湾“银弹”击中的非洲国家只是极少数,但是对中非经贸关系却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进入21世纪,一方面,台湾在世界上越来越孤立;另一方面,台湾当局会更加频繁使用“银弹”。这种建交与反建交、“复交”与反“复交”的斗争还会继续存在,因此,它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影响也将继续存在。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和非洲不但存在着悠久的传统友谊,而且还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非经贸关系,在双方的真诚合作和配合下,于20世纪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非经贸关系中既存在诸多积极因素,同时也有一些消极因素。从总体上分析,积极因素要大于消极因素,积极因素的作用将主导21世纪的中非经贸关系,并成为21世纪中非经贸关系的主流。但是,消极因素确实存在,也在不断产生影响,甚至在某些时候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紧紧抓住积极因素,充分发掘积极因素的作用,同时对消极因素予以足够的注意和提防。按此办理,21世纪的中非经贸关系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1-11-13

标签:;  ;  ;  ;  ;  

21世纪中非经贸关系分析_中非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