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跨世纪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解跨世纪一代青年的价值观状况,研究其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及完善的途径,我们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并围绕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
一、跨世纪一代青年的价值观状况
(一)跨世纪一代青年的人生理想、人生信仰和人生目的
在这次调查中,当问及对“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看法时,45%的青年选择了“相信”,31%的青年选择了“比较相信”。在个人信仰选择上,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56%,其余比重依次为: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问及人生目的时,37%的青年选择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3%的青年选择了“得行善处且行善”,13%的青年选择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22%的青年选择了“平平安安过日子”,只有3%和2%的青年分别选择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以上选择说明,跨世纪一代青年的人生理想、人生信仰和人生目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不存在大面积的信仰危机,他们在历经了60年代的狂热、70年代的动荡和80年代的困惑之后,在世纪之末,多数人定位于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跨世纪一代青年在反思后冷静选择的结果。调查也显示,在一部分青年中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人生目标狭隘化和庸俗化的倾向。
(二)跨世纪一代青年的社会观
在问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时,54%的青年表示“赞成”,34%的青年表示比较赞成,说明当代青年的绝大部分是拥护改革开放的。在谈到对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看法时,41%和46%的青年表示“充满信心”和“有一定信心”,体现出乐观的态度和信心。青年中的大部分(74%)愿意在完善社会道德的过程中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但是,与绝大多数青年对腐败问题高度关注(60%的青年把腐败看作影响社会稳定的首要因素)相矛盾的是,当问及“假如行贿能解决您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您会不会行贿”时,36%的青年明确回答“会”,37%的青年回答“可能会”,只有27%的青年表示“不会”,说明当代青年在是非判断和道德实践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三)跨世纪一代青年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当问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觉时,66%的青年回答“自豪”,25%的青年回答“比较自豪”。在回答“中国的富强之路主要依靠什么”时,81%的青年选择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问及对日本侵华给中国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感觉时,84%的青年表示“十分愤慨”。以上结果说明,当代青年的主体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烈。但是,在问及如果有机会出国将作何选择时,81%的青年表示想出国。尽管他们出国的目的和动机各有不同,但这一比例数字也从某一角度说明了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限制,其中少数青年的选项显示了他们崇洋媚外的心态。
(四)跨世纪一代青年的集体观
在问及对集体的态度时,选择“热爱”的占58%,选择“关心”的占19%,选择“有时热爱,有时反感”的占18%,选择“冷漠”和“反感”的分别是4%和1%。在谈到对“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看法时,绝大部分青年表示“赞成”和“一定程度上赞成”(分别占50%和36%)。由此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的主体部分是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全局利益的。但也有少数青年对集体持中性态度甚至对立态度。另外,在问及“到目前为止,对您所取得的一切,您最感激的对象是谁”时,答案依次排序为:“父母”(40%),“国家”(31%),“自己”(11%),“集体”(8%), “恋人”和“挚友”(都为5%)。这种选择与中国50年代~70年代的青年比较, 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典型地折射出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依赖对象的变化。
(五)跨世纪一代青年的奋斗观、消费观、幸福观
对于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个人奋斗,62%的青年认为要“依靠个人能力进行奋斗”,其他人分别认为要依靠“家庭背景”、“机遇”、“社会支持”、“工作环境”、“领导印象”。总体来看,青年中的大部分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奋斗目标,体现出自强进取、健康向上的追求;在消费态度上,当假设“不愁消费资金来源时”,48%和37%的青年表示只要“维持正常生活”和“尽量节省开支”,只有13%和2 %的青年表示要“高消费”和“奢侈消费”,说明青年的大多数是崇尚中华民族朴素节俭传统美德的;当问及什么是人生最大幸福时,青年的选择依次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精神富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时间充裕”,总体上是积极和健康的。但在见义勇为问题上,只有30%的青年表示要“冲上去,主持正义”,其他青年则表示要“见机行事”和“寻机报警”等,这种态度不容乐观,令人深思。
(六)跨世纪一代青年的职业观
在问及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时,53%的青年认为应当是“符合个人兴趣,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也有不少人选择了“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和“社会声望高”的职业。在问及对于那些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工作将采取什么态度时,54%的青年表示“深思熟虑后再作尝试”,39%的青年表示“积极尝试”,7%的青年表示“回避”。 由此看出,青年主体部分的择业观以适合个人才能的发挥为标准,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和竞争性。同时,当代青年择业的务实色彩较以前浓厚起来。
(七)跨世纪一代青年的友谊观和婚恋观
在问及是否愿意与人交往时,62%的青年表示“愿意”,25%的青年表示“比较愿意”。在交友准则的问卷中,50%的青年选择了“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其他依次选择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只有4 %的青年极端地选择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对于婚外性行为问题,认为“行为正常,无可指责”的占10%,认为“可以理解”的占38%,认为“应受谴责”的占25%,其他则表示“说不清”;对于婚外恋问题,48%的男性青年和55%的女性青年认为是“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表现”,其余则持“如果是为了爱情,就值得同情、谅解”、“是个人自由”和“不清楚”的态度。由上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恋的“宽容”程度大幅度提高。
(八)跨世纪一代青年的个人修养和行为准则
从道德自律的角度看,当代青年的主体部分能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79%的青年表示在乘坐无人售票又无人监督的公交车时能“主动投币”,但是“视情况而定”(占14%)和“尽量不投币”(占7 %)的比例数字仍令人忧虑。从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来看,当代青年在一定层面上存在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和无视道德的现象。比如,问及有没有为他人、集体干好事的念头时,只有33%的青年表示“常有、常干”,在问及是否进行自我反省时,只有38%的青年表示“常进行”,在问及如何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时,只有46%的青年表示“诉诸法律”,选择“忍让”的占20%,选择“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和“伺机报复”的分别占29%和5%。
二、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国际背景的影响
世界风云的变化,中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上升,对中国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国际政治背景的动荡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大大强化了中国跨世纪一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感(82%的青年认为中国富强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力更生),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91%的青年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使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83%的青年认为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富强之国)。同时,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开拓了青年的眼界,使他们以中华民族素有的厚德载物精神去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90%的青年认为应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抵制其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某些国家所实施的“和平演变”策略和“全盘西化”图谋,确实在国内少部分青年中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从一些青年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人生信仰多元化、人生目的庸俗化的具体表现中可以证实。
(二)国内背景的影响
20年的改革开放,对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关系、经济运行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变化。市场经济对我国青年价值观转化的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它带来积极影响,又给它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从积极影响的角度看,市场经济的实行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它激励了当代青年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使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愈加强烈,使变革和发展的观念在青年中深入人心。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一些价值观念,如公正、平等、竞争、实效、民主、独立等,被当代青年迅速吸纳,使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内涵丰富化,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市场经济运行所衍化的某些消极因素又促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青年中蔓延,使一部分青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裂变。
(三)社会时尚的影响
时尚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加剧是80年代以来的新动向,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传播媒介的发达。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生产力稳步发展,传播系统日趋完善,时尚形成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正是从80年代开始,各种时尚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诸如“下海热”、“公关热”、“足球热”、“追星热”……一波接一波不断涌来。时尚是迅速变化的,时尚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也是不稳定和短暂的,当一种时尚“过时”之后,它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也随之淡化。值得注意的是,时尚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是双向的,有积极内涵的时尚对青年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有消极内涵的时尚对青年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比如,调查所显示的“出国热”、实用主义人生观以及对婚外恋、婚外性行为的宽容态度等,都与时尚的影响有一定联系。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虽然他们受的是现代化教育,耳闻目睹的是新时代气息,但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他们又生活在华夏文化的氛围之中,并通过民族精神的陶冶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经历了80年代“西化”思潮的冲击之后,新一代青年开始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大部分青年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正确地定位于“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对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从主流上看是积极的,比如,当代青年所选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得行善处且行善”的行为方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交际准则,乃至对待外国优秀文化开放兼容的开阔胸怀,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表现。当然,传统文化本身是精华与糟粕同在,所以,传统文化的消极内涵在某些青年身上亦有所表现,比如,在人生的信条上,近20%的青年以“平平安安过日子”为追求,这种低调的人生追求体现出老庄无为哲学的色彩。
(五)家庭的影响
首先,家庭关系单纯化,当代青年在普遍承认父母对自己成才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却又不愿意把父母作为交流对象。其次,劳动社会化、就业社会化削弱了子女对家庭的依赖感,激励了他们的自主自强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些价值观的变化在深层次上与家庭结构变化有一定联系。最后,家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无形地对青年价值观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完善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的对策
完善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教育、引导,使当代青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首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其次,要对跨世纪一代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使之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创业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再次,要注意开发利用中华传统美德。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发达的物质文明为跨世纪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价值观属于社会伦理道德范畴,其发展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根本动因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在二者基础之上的人类价值观体系才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尽管市场经济本身对社会价值观体系的作用是双重的,但是它可以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完善跨世纪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奠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空气,为跨世纪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教育引导、社会环境和个人素质的综合演化过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治理生活环境,就必须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经济交往中的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禁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要在加强对外开放的同时,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对我国青年的渗透,防止“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蔓延,从多方面为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学校在青年价值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几方面入手:一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特色和生机;二要美化校园的物化环境,通过校园校容、校貌的美化,向学生传递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的信息,使学生受到积极的感染;三要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五)优化家庭环境,为青年价值观建设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优化家庭环境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注重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其二,革除家庭教育中的封建残余。要反对家长专制作风,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睦关系。其三,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加强法制建设,以完善的法律规范来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作为人的一种内在追求,强调的是自律自求,但它对人的约束是“软性”的,它不能保障人们协调一致地奉行某些价值准则,这是因为它缺少统一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利益的多元化,这一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体系,就必须把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法律手段来弘扬某些价值精神,使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
(七)加强共青团及各种青年组织工作,开展多种活动,使青年在组织的怀抱中、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由于青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教育灌输和环境制约的过程,还是一个在实践中升华的过程,所以,在青年中开展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百城市青年DRE达标行动”、“希望工程活动”、 “向特困生献爱心活动”等,都使活动的参加者在身体力行中陶冶了情操,升华了理想,完善了人生价值。这类活动以后还应该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
(本课题节选自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研究》。课题主持人:单玉华 陈爱国 课题组成员:张素玲 寇平均 刘二灿 王彦喜 李庆阳 李钧民 王婉玲 李建忠高树森 熊光慈)
标签:社会价值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