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挫折心理对内隐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_李叶

摘要:本研究以36名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内隐自尊,探讨小学生挫折心理对其内隐自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隐自尊效应普遍存在,具有跨年龄的一致性;挫折心理的诱发使内隐自尊水平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并不显著。

关键词:小学生;挫折心理;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

一、问题提出

《心理学大词典》[[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中提出,挫折(Frustration)是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主观方面的挫折即指挫折心理。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对待挫折十分敏感。据研究[[2]宋 宁.小学生挫折心理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1988(5).][2],小学生的挫折主要来自于学习生活、课外生活及家庭生活三方面,其中,对待学习生活挫折的心理反应最敏感。

自尊是指个体对于自我的情感性评价[[3] SmeslerNJ. Self-esteem and social problems. An introduc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3]。自尊通常指外显自尊,对它的测量使用量表,但由于被试在填写时可能表现出社会取向性,结果并不十分可靠,所以我们转向对内隐自尊的研究。Greenwald和Banaji(1995)提出了内隐自尊(Implicit esteem)的概念[[4] Greenwald AG, Banaji M 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 Self- Esteem and Stereotypes. Psychological Review,1995.][4],即在评价同自我相关的事物时,一种通过内省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无意识且相对不受控制。

对内隐自尊测量主要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以下简称IAT),是通过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5] Greenwald A G, Mc Ghee E, Schwartz J L 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5],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联系紧密程度,从而测量内隐自尊的相对强度。测验包括两种分类任务,分别是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内隐自尊的指标是两种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差越大,内隐自尊水平越高。根据之前的研究[[6] Greenwald A G, Farham S 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self- esteem and self- conce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6],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往往大于相容任务,这种现象被称为内隐自尊效应[[7]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7],即人们通常会把自我和积极的形容相联系。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8]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提出,个体本身存在两种自我标准,一种是想要成为的理想自我,另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自我,二者的差距使个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使自尊降低。彭洪年(2014)的研究[[9]彭洪年.挫折情境对外显自尊及内隐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4.][9]指出,挫折心理诱发前后个体的内隐自尊的变化不显著,但仍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挫折心理会导致内隐自尊水平降低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考察小学生挫折心理对其内隐自尊的影响,研究假设为:1.挫折心理诱发组和未诱发组的内隐自尊效应显著。2.挫折心理诱发组的被试内隐自尊水平低于挫折心理未诱发组。

二、研究方法

1.预实验:检验挫折心理诱发效果

(1)研究对象和研究设计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朔州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共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年龄为10.15岁(SD=0.52)。研究为单因素两水平被试间设计

(2)实验材料和工具

①自制测验卷

四年级语文作文题一道

②词性判断测试卷

选取蔡华俭内隐自尊相关研究[7]中的概念词和属性词各30个

③情绪自评卡

彭洪年(2014)在实验中评价挫折情境引发情绪效果的评分工具。选取愉快、开心、低沉、悲伤四个词语,前两个是正性情绪项目,后两个为负性情绪项目。每个项目都采用7点评分, 1表示“一点也不”,7表示“极其符合”。

(3)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预实验流程图

①情绪自评,在给定的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最贴合自己当时情绪的词语。②做自制卷,并写上自己应得的分数后统一收回。测验开始前,实验者强调测验得分高将获得奖励,得分低的同学将受到批评。③被试做词性判断试卷,实验者将自制测试卷随机分为两组,控制组的试卷分数与被试自评分数相等,实验组的试卷分数只有被试自评分数的一半。④实验者收回词性判断测验,公布分数,并要求成绩差的同学起立。

⑤被试再次情绪自评,在每一个项目上评分。⑥实验者解释实验过程,并向实验组被试发放巧克力,向所有参与者发放糖果。

(4)数据处理

剔除初始情绪是愉快或开心的数据,最终得到有效被试34人,男生17人,女生17人。将数据录入SPSS17.0,分别统计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的正向和负向情绪分,并分别做独立样本t检验。

(5)实验结果

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得,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被试的积极情绪显著下降(t=2.963,p=0.000),消极情绪显著上升(t=-8.698,p=0.000),说明本实验挫折心理诱发成功。

2.正式实验:挫折心理对内隐自尊的影响

(1)研究对象和研究设计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朔州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36名,男生18人,女生18人,年龄10.43岁(SD=0.61)。均熟悉计算机操作,之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研究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2)实验材料和工具

①自制测验卷

四年级语文作文题一道。

②词性判断测试卷

选取蔡华俭词汇表中的词汇共四十个。

③评价性IAT程序

IAT程序由Inquisit5自行编写。

选取预实验词性判断测验中判断正确率100%的自我、非我、积极、消极词各10个,作为正式试验IAT程序中的概念词和属性词。最终所用词汇见表2。

图2 正式实验流程图

公布完分数后将两组被试随机分为两部分,随机分配进行IAT1和IAT2两个程序,其余步骤与预实验相同。

(5)数据处理

剔除无效数据,最终得到有效被试33人,男生17人,女生16人。

根据Greenwald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将数据录入SPSS17.0,分别计算相容与不相容反应时的平均值,求出二者的差值即被试内隐自尊效应值。

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进行描述统计,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对不同组别被试的内隐自尊效应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三、研究结果

1.诱发与未诱发挫折心理两组内隐自尊效应的存在性检验研究结果见表4。

从上表可得,与未诱发挫折心理的控制组相比,诱发了挫折心理的实验组的被试的内隐自尊效应值更低,但是两组被试内隐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1.控制组与实验组内隐自尊效应的存在性分析

由表4-1可知,无论是否诱发挫折心理,被试相容任务的反应时都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

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内隐自尊效应普遍存在,不受年龄影响。研究体现了小学生在自我认知中更加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联系。金盛华[[10]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出了自我价值保护的概念,即个体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以此来保护个体自我价值的确立。为了保护自我价值,个体会建构一种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

2.挫折心理的诱发对于内隐自尊影响的分析

由表4-2可知,被试在挫折心理诱发时,内隐自尊水平下降,但并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

被试在挫折心理诱发时,内隐自尊水平有所下降。Epstein(1985)提出的认知—体验理论[[11]Epstein. S. the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experiential self-theory for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1985.][11]认为,个体有两种信息处理系统,一种理性,一种由情绪驱动。两种系统的启动是由当时情境下个体拥有的认知资源是否充分决定,当认知资源充分,个体会使用理性的处理方式,当认知资源匮乏,则选择感性的处理方式。小学生对待挫折方式一般较为积极,所以当被试的挫折心理诱发,他们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测验中表现好,唤醒水平较高,充分调动了认知资源,使用了理性的方式处理,故内隐自尊效应起到的作用有所限制,内隐自尊的水平下降[9](彭洪年,2014)。

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虽有下降,但并不显著。在Wilson(2000)提出的双重态度理论[[12] Wilson T.D., Lindsey S., Schooler T.Y.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 Psychological Review,2000.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应用心理学专业 030619)][12]中,个体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对事物进行评价。当个体在评价过程中产生新的态度时,之前的态度并未消失,而是进入内隐层面成为一种内隐态度。当被试挫折心理诱发时,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新的态度,但新的态度未完全进入内隐层面,因此内隐自尊水平下降并不显著。

五、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小学生挫折心理对于内隐自尊的影响,结果发现:1.内隐自尊效应普遍存在,具有跨年龄一致性;2.挫折心理的诱发使内隐自尊水平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宋 宁.小学生挫折心理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1988(5).

[3] SmeslerNJ. Self-esteem and social problems. An introduc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4] Greenwald AG, Banaji M 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 Self- Esteem and Stereotypes. Psychological Review,1995.

[5] Greenwald A G, Mc Ghee E, Schwartz J L 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6] Greenwald A G, Farham S 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self- esteem and self- conce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

[8]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彭洪年.挫折情境对外显自尊及内隐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4.

[10]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Epstein. S. the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experiential self-theory for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1985.

[12] Wilson T.D., Lindsey S., Schooler T.Y.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 Psychological Review,2000.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应用心理学专业 030619)

论文作者:李叶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小学生挫折心理对内隐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_李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