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合作中的技术溢出途径_研发管理论文

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Ramp;D合作中技术溢出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中国高校论文,途径论文,技术论文,Ram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与文献评述

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的途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数量在迅速增加,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大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980家。而且,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的热点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在华跨国研发中心数量将会持续增长[1]。大学科研被认为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之一[2],是跨国公司可利用的主要外部R&D资源,由此不难理解在华跨国研发中心与高校R&D合作成为普遍现象。合作双方出于不同目的特别关注合作中的技术溢出,对于提高中国高校R&D能力以及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与高校R&D合作已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研究领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与大学合作有很长历史,在欧洲这种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在美国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3-4]。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如大学和政府的研究机构)的R&D合作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尤其大学是企业R&D合作最为频繁的机构,对美国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5],对日本、欧洲以及新兴工业国家的研究也展示了这一趋势[6]。学术界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在迅速增加,研究包括:一是企业与大学R&D合作的条件[7-10];二是企业与大学R&D合作的方式[11];三是企业与大学R&D合作对企业、大学及学生的影响效应[6,11-12];四是政府在企业与大学R&D合作中的角色[13];五是大学与企业R&D合作中技术溢出的途径及障碍[14-15]。总体讲,相关研究在快速增加,但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是缺乏针对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大学R&D合作的相关研究。

针对在华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途径的实证分析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研究领域。FDI技术溢出是指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在东道国FDI所产生的当地技术或生产力进步的全部收益[16]。国内有许多文献早已关注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问题[17-18],但对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R&D合作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阐述双方R&D合作的总体趋势和现状[19]、合作的动因[20]、合作机构的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21]、合作机构的功能和作用[22],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科研机构合作中的战略和运作形式的选择[23],对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机制尚不清楚,其中,对技术溢出的途径亦缺乏相应的研究。

2 研究方法与样本

2.1 变量设计与假设

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途径的测度变量主要来自校企合作信息沟通的渠道和FDI技术溢出的途径。Cohen等(2002)[14]对校企合作信息沟通的研究表明,主要信息传递渠道是出版发行、咨询、非正式的信息交流、研讨会等。通常认为,FDI技术溢出的主要途径有四点:一是示范——模仿效应。东道国企业可能通过学习、模仿跨国公司行为提高自身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在某些情况下,东道国企业仅仅通过观察学习邻近的外资企业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24-26],针对欧洲半导体工业[27]和香港制造业的研究都验证了这一点[28]。二是竞争效应。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可以刺激东道国企业更加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推动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相关研究都指出了这一途径的正面效应[29-31]。三是关联效应。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建立的业务联系网络中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都会产生技术溢出[32]。四是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在跨国公司“干中学”的东道国人力资本的水平得到提高,其在国内外企业间的流动促进东道国人力资本的发展。人力资本流动内含有形流动和隐形流动两种方式,前者为知识技能随着人力资本的流动而转移,后者是指知识技能在企业间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之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信息交流的传播[33]。R&D投资是FDI投资的一部分,R&D投资在技术溢出效应方面更为突出,原因在于其本身运作过程就伴随跨国公司的研发理念和更高的技术水平。在FDI四种技术溢出途径中,示范——模仿、有形人力资本流动和隐形人力资本流动也构成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中的技术溢出途径。

在已有理论基础上,本研究对4家高校校级科研管理者和10个合作项目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对理论部分形成的测度变量进行确认,对未涉及到的测度变量进行补充,形成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及其途径的测度变量集合(表1)。这里采用主观判断指标来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假设:

H1:高校科研能力获益与示范——模仿正相关;

H2:高校科研能力获益与非正式交流正相关;

H3:高校科研能力获益与正式学术交流正相关;

H4:高校科研能力获益与人力资本流动正相关;

H5:高校科研管理获益与示范——模仿正相关;

H6:高校科研管理获益与非正式交流正相关;

H7:高校科研管理获益与正式学术交流正相关;

H8:高校科研管理获益与人力资本流动正相关。

2.2 样本

本文采用李克特式量表法对相关变量进行衡量,调研中采用留置调查和E-mail调查与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发放问卷总数150份,回收问卷59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北京市的R&D合作项目42个,分布在北京的10所高校,北京市外R&D合作项目14个,涉及11所高校。样本涉及行业:IT和通信14家,化工与化学11家,生物医药11家,汽车5家,医疗器械4家,其他11家。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 计算

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对回收的问卷采用Cronbach系数α信度检验,经对R&D-C层面、R&D-M层面、A层面、B层面、C层面和D层面统计分析,R&D-C层面测度变量解释能力达到了98.4%,其他所有层面指标的Cronbach系数α都接近或大于0.7000,信度检验通过,指标之间具有内部一致性。同时,对数据进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各层面的KMO值均大于等于0.5,并且第一主因子均能解释各指标70%左右的信息量(表2)。总体讲,样本数据符合做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

3.2 Pearson相关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回收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表3),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R&D-C层面与C层面和D层面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与A层面和B层面的相关系数未通过检验;技术溢出R&D-M层面与A层面和B层面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与C层面和D层面的相关系数未通过检验。

4 实证结果分析

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及其途径测度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高校科研能力获益与正式学术交流和人力资本流动存在正相关关系;高校科研管理获益与示范——模仿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非正式交流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具有统计意义。因此,针对测度变量提出的8个假设中,3个(H3,H4,H5)通过验证,1个(H6)通过检验但与假设相反,4个(H1,H2,H7,H8)没有通过检验。高校科研能力获益(R&D-C层面)与科研管理获益(R&D-M层面)不相关,说明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测度变量。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的途径可简化示意如图1,结合调查分析表明。

(1)正式学术交流和人力资本流动是高校科研能力获益的主要途径,两者在技术溢出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基本相同(rc=0.402,rD=0.384)。正式学术交流的表现形式是公开的研讨会、综合信息交流会、专项技术交流、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报告。人力资本流动的表现形式是人员流动以及人员互访。正式学术交流和人力资本流动对高校科研能力获益贡献显著(H3,H4),而对高校科研管理获益的贡献尚得不到实证分析的支持(H7,H8)。可能的原因:一是从跨国公司视角考虑,与R&D合作项目相关的正式学术交流和人力资本流动都是为了使R&D合作项目顺利进行,因此,跨国公司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高校在交流中必然会获得实质性的知识和技术信息,高校科研能力会从中受益;二是正式学术交流主要集中于研发人员和科技信息的交流,较少涉及科研管理人员及其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三是高校人员流动和人员访问主要以研发人员为主,跨国公司科研管理人员与高校领导或项目负责人之间短暂的事务性交流或项目交流,对于科研管理难以带来实质性促进作用。

图1 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的途径

(2)示范——模仿是高校科研管理获益的主要途径(rA=0.630)。示范——模仿表现形式是项目的参与、设备的使用、工作中的学习和观察、实习机会、成果的转让等。示范——模仿对高校科研管理获益贡献显著(H5),而对高校科研能力获益的贡献尚得不到实证分析的支持(H1)。可能的原因:一是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基本属于R&D外包方式。在华跨国公司与高校常见的项目委托、联合研究与开发、设立培训中心及中外R&D合作机构四种R&D合作方式,基本都是在利用中方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资源,甚至在中外R&D合作机构中外方人员也仅限于参与管理。一般而言,示范——模仿是技术溢出的一种普遍途径,并不会局限于科研管理获益一个方面,在与跨国公司研发人员一起研发的过程中,高校研发人员耳濡目染必定有助于提高其科研能力,对于高校科研能力获益会有所贡献。但是,高校大多数研发人员在此并没有或极少有与外方研发人员共同进行科研工作的机会,自然科研能力获益相对有限。二是所选择的测度变量为研发设备的使用、实习机会、成果转让,这三个维度描述的示范——模仿与科研管理相关性更大。

(3)非正式交流(隐形人力资本流动)是跨国公司科研管理获益的途径,是高校科研管理获益的负溢出途径(rB=-0.297)。非正式交流表现形式是跨国公司与高校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之间非正式的信息交流和相关方面的咨询。非正式交流对高校科研管理获益为负贡献显著(H6),而对高校科研能力获益的贡献尚得不到实证分析的支持(H2)。可能的原因:一是跨国公司对获得与我国高校R&D合作项目的管理经验有强大的需求,非正式交流是重要途径,而在科研能力方面需求相对有限。二是跨国公司在合作中为项目委托方具有所有权优势,中方有义务向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咨询。三是跨国公司研发管理人员具备知识和技术优势,在双方交流中可以捕捉到更多的隐性知识和感悟更多的技术信息。四是跨国公司为了预防技术外泄会采取知识、技术及信息封锁的措施。

5 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校与跨国公司R&D合作,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存在科研能力获益和科研管理获益。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的途径不同于FDI技术溢出的途径。在华跨国公司与高校R&D合作基本属于R&D外包方式,合作方式决定了技术溢出途径的特点,高校科研能力获益和科研管理获益的主要途径不同,前者主要源于正式学术交流和人力资本流动,后者主要来自示范-模仿。非正式交流却成为跨国公司科研管理获益的途径。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校与跨国公司进行R&D合作。高校应注意和促进合作中的技术溢出,加强正式学术交流和人力资本流动;扩大人员交流尤其是高校研发人员到跨国公司R&D机构参与研发活动,以拓展示范-模仿对高校科研能力获益的作用;高校项目负责人应尽可能多地全面掌握合作项目的技术和管理需求,对自身核心技术及研发能力注意保密和保护;高校要增强研发实力和地位,力求从承包方逐步转变为平等合作方。

标签:;  ;  ;  

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合作中的技术溢出途径_研发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