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25006
【摘 要】目的:探究将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案联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本院接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抽取出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间接受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分别录入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选择阿替普酶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胸痛缓解率、冠脉再通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胸痛缓解率以及冠脉再通成功率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6/34),其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4.71%(5/34),组间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阿替普酶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案能够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这种治疗方案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用药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在冠状动脉病变状况下所诱发的一种局部血栓病症,这种病症会导致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进而导致患者发生对应的心肌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持久缺氧缺血性坏死,属于一种冠心病的急危重症具有极高的临床致死率[1]。而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发展中,多数患者都存在较为明显的血栓状况,部分患者血栓形成与患者冠状动脉持久痉挛状态有较为明确的关系,而如果患者血栓一旦形成,则会直接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心肌梗死面积增大,进而加重患者病情[2]。本次研究抽取出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间接受治疗的68急性心肌梗死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以分析将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具体效果,获得不错的成绩,现归纳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接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抽取出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间接受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分别录入34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9:15,年龄范围在41-76岁之间,平均年龄(58.6±3.8)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4.5±1.2)年。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9:15,年龄介于44-81岁之间,平均年龄(59.7±4.6)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1±1.4)年。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入院时经临床诊断未见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患者的个体状况对本次研究结果不造成影响,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当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给予患者对应的吸氧、止痛以及持续心电监护等常规对症治疗方案,在对患者进行溶栓前,所有患者应当常规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各300mg进行口服治疗。
对照组患者首先静脉注射5000IU肝素进行治疗而患者在治疗时首先加用8mgrt谱没静脉推注,随后将剩余的42mg阿替普酶在90分钟内进行静脉注射治疗,随即加用300~400IU/kg甘肃进行静脉维持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尿激酶用量150万IU在半小时内快速滴注完毕,所有患者在溶栓治疗完成后,应当坚持服用氯比格雷以及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进行新功能改善治疗。
1.3 评价标准
记录所有患者的胸痛缓解率以及冠脉再通率记录所有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本次研究的数据加以分析,采用X2与T值进行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检验,如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胸痛缓解率以及冠脉再通成功率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6/34),其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4.71%(5/34),组间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
3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而病症发生原因与各种因素都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例如患者年龄以及梗死部位等因素[3]。而在进行溶栓治疗时,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病症调整和用药选择,这样才能获得最为良好的治疗[4]。
本次研究中所应用的阿替普酶溶栓方案属于一种人体天然的纤维蛋白酶激活剂,这种药物无抗原性具有较短的半衰期,患者在治疗期间不会对患者体内的全身纤溶系统造成影响,而尿激酶在应用过程中并无纤维蛋白溶解选择性,主要激活全身的纤溶系统,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其溶栓效果更强,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用药不良反应。并且相关临床研究表明,阿替普酶以及尿激酶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胸痛缓解率,对于患者病症康复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是一种安全的用药方案[5]。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阿替普酶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案能够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这种治疗方案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用药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侯俊会.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20):3734-3735.
[2]刘萍.小剂量阿替普酶联用急诊护理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6):22-23.
[3]周蔷.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差异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166-167.
[4]李艳平.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8,39(01):16-17+24.
[5]金菲菲.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05):23-25.
论文作者:周晔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5
标签:患者论文; 尿激酶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实验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溶栓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