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人”的边缘化出版--对农民工实用图书出版的思考_农民论文

“城市边缘人”的边缘化出版--对农民工实用图书出版的思考_农民论文

“城市边缘人”的边缘化出版——对农民工实用图书出版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工论文,边缘人论文,城市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独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阶层进入城市,他们始终处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的夹层中,以研究城市问题著称的芝加哥学派称之为:“边缘人”。本文将结合“边缘人”即农民工生存现状、农民工书籍出版现状,对农民工实用图书出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有益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农民工图书的出版现状:只唯上不唯下,实用性差

仔细留意一下目前的农民工图书,就会发现实际上近几年出版的图书不少,但几乎全部是关于探索农民工的出现引发的社会分层和社会问题、农村内部的分化、“民工潮”产生的原因及其流动走向、农民工的类型划分、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农民工的福利待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权利的保障以及呼吁对农民工要重新认识其对社会的贡献、如何消除城乡差别等各方面的问题。在这些著作或论文中,或以马克思关于农民、农业的论述为依据,或以“二元模型理论”为准绳,以饱含对农民工的深情和人文关怀展开理论方面的讲解,进行深入的剖析。以积极的态度向政府建言,为民疾呼,成为政府进行决策的参照系。然而,阅读过这些研究成果之后,就会发现,这些论述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加以展开,而微观方面涉及不足;主要注重理论的追求,忽略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他们着眼于未来,而很少涉及当下;它们更适合于学者、决策者之间的阅读,而非农民工阶层可以接受,可以说陷入了“学者写书,学者读;自己写书,自己看”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些书籍对于农民工来说,太“阳春白雪”了。它们的读者群是社会的上层,而非社会的下层——农民工这一急需知识技术指导的群体。因为农民工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对这些所谓高深的理论根本无法理解,而且就算是勉强学习、接受了,对于他们自身现状的改变也几乎毫无用处。在实际的生活中这些理论既不能帮助他们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不能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当然,所谓图书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就更难尽人意。

二、农民工图书出版的必要性

作为“城市边缘人”的农民工处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的边缘状态,难以被两种文化中的任何一方所接受,这就造成了他们自身文化的适应问题。他们的农民身份、边缘人的矛盾角色,都使他们处在社会和人生的漩涡之中,既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又被现实所制约。他们挣扎在二元社会结构的两大板块的夹缝中,面对快节奏和制度化的城市生活、面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面对城市用工一定素质的要求、面对城市人的歧视与排斥、面对自身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并不时受到侵害,他们感到惶惑与无助,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不能准确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定位。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他们部分人心理失衡,极端者甚至铤而走险,走上了消极报复的犯罪道路。书籍出版物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情况的需要,要求我们为农民工做好服务,点亮他们的“心灯”,出版他们需要的实用书。

当下,作为“边缘人”的农民工急需智慧的积累,他们需要技术专业知识的补充,从而拥有与城里人竞争的资本。否则,农民工就只具有非竞争性的资本——体力,而竞争性的资本——经验、技术、专业知识则无从获得。农民工的生活也需要美化,在物质生活上,他们想知道如何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能够更好地进行调节,更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在精神生活方面,由于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人交际圈之外,融入不进去,他们的空虚与茫然有待于摆脱,巨大的心理落差有待于消除,自身的权益受到的损害有待于避免,而这些都必须要有知识的储备,这就要求我们从各个方面加以努力,去帮助他们。作为出版工作者,就要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努力多为他们多出实用书,出好书,承担起出版人应负的社会责任。

三、对农民工图书出版认识的误区以及出版可行性的研究

目前,农村图书发行和农村图书市场开拓有“三难”:(一)作者写书难。有些专家作者写惯了长篇大论,经常引经据典,对某一问题展开论述,习惯于逻辑紧密的论证,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古到今,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而让他写关于“三农”类的书,他就不会写了。原因倒不是他的水平不够、知识面不宽,而是他不知道如何写才能够适合农民阅读。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专家作者不愿意写实用类图书。在以学术成果论英雄的今天,大家都以出学术成果为荣,大搞“理论建设”,自认为写实用类图书谁都能做,显现不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对于提高自己的业界地位毫无帮助,因此不愿也不屑去做。(二)编辑出版难。自从我国对出版业进行改革以后,多数出版社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收益,都对编辑部门或编辑人员实行利润考核,关于“三农”类的图书利润较低甚至赔钱,所以编辑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类图书编辑出版难。(三)图书发行难。因为“三农问题”类图书利润低,销售渠道不畅通造成销售难,基层书店由于这类图书流动性较差而不愿发行,再加上乡镇发行网络缺失,即使有好书,农民也难见得到、买得到。由于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部分,因此,农民工实用图书的出版也深受这所谓的“三难”其害,从而无人问津了。

其实以上“三难”问题,对于出版农民工实用图书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只不过是出版社“自己吓唬自己”而已。

(一)作者写书难。根本原因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局限,对于作者所写,不知所云;而作者也不知道该用多浅白的语言进行写作。其实,为农民工写书,作者对于语言和内容深度还是很好把握的。进城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水平虽然比流入地的要低,但要远远高于一般的农村农民。下表比较城市农民工与未外出的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城市农民工与农村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

文化程度分组

 城市农民工百分比分布(%) 农村农民百分比分布(%)

完全不识字9.5

 24.1

未上学但识一些字 0.4

 0.3

初小

 11.7

14.2

高小

 24.8

25.0

初中

 39.4

27.6

高中及以上12.5

8.5

受过其他形式教育 1.8

 0.3

合计

 100.0

100.0

资料来源:李强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128

在上表中,农民工中不识字的比例与农村农民中的比例相比,下降的幅度非常大,只有9.5%,这与城市居民不识字的比例(8.5%)竟十分接近。另一方面,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在农村中为8.5%,城市农民工中为12.5%。可见,外出劳动力受过高中和初中教育的都高于农村一般人口。他们的总体素质高于一般农民。他们的接受领悟能力要比农村一般人口要强得多,这大大降低了专家作者在语言、理论、实用技术方面进行写作时受到的限制。这样来说,作者写书相对不难了。

(二)编辑出版难。问题在于经济利润太低,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发现,实质问题是农民收入太低,他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买书,用他们的话来说“日常花销还不够呢,哪有闲钱买书啊?”。然而,对于农民工来说,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相对于一般农民,他们的经济收入要高得多,他们有支付日常买书花销的能力。日常大量的闲暇时间需要打发、与人竞争的资本需要积累、被城市人歧视的处境需要改变,现实中的客观要求和经济上的承受能力都可以保证农民工图书的销售。这样,利润得到了保障,编辑出版也就不再成为难题了。

(三)图书发行难。原因如上所述,主要在于发行渠道不畅通。与一般的“三农问题”类图书的销售渠道相比,农民工图书的销售渠道有自己的特点,它几乎不用或很少用自己再开辟销售渠道。这是因为,农民工长时间地生活在城市里,要想购买图书的话,直接就可以在市内的书店选购。对于图书发行商来说,利用现有的城市发行渠道就行,如果要兼顾农村,只要在发行上适当照顾农村需要就可以了。销售渠道有了,图书发行也就不难了。

四、农民工图书出版的种类及其有益性

当前,针对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要特别注意出版以下几类实用图书:

(一)宣传民主与法制的读物。首先,在农民工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未签劳动合同,工作时间长,工资收入低,劳动保护差,缺乏医疗、人身、养老保险等问题。作为劳动者,许多农民工不了解有关的法律,没有法律观念,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在市场竞争中,农民工有时自愿地以牺牲自己的保障为条件进行廉价的竞争。因而,要加强对他们的安全和法律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保护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向非法侵害他们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抗争,从而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其次,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与宣传,让他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做,从而建立他们的法律意识,减少违法犯罪的几率,这对于维护城市治安、维护城市人正常的生活是相当重要的。再次,我国农民工具有复归性,即在身份上农民——农民工——农民的转变。下面是两份对城市农民工回乡定居的调查。

据农村的家人估计,外出农民工今后是否会回家乡定居(1999年)

回答

 人数  百分比(%)

会回来

210

89.7

不会回来 24

10.3

合计

 234

100.0

资料来源:李强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58

城市农民工本人对未来的打算(2002年)

对未来的打算 人数 百分比(%)

只是暂时在外面,将来一定回家乡 62

20.3

赚到一定的钱后回家乡 84

27.5

看一段时间,没有工作就回家

27

8.8

北京不能发展就到别的地方去

38

12.4

争取在北京定居61

19.9

决不回家乡(回家探亲除外)

 17

5.6

其他 17

5.6

合计 306  100.0

资料来源:李强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P58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由于家人的生活预期和城市农民工自己的生活预期,决定了大多数漂泊在外的农民工还是要进行身份与职业的复归的。思想与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增强了法制观念、掌握了一定法律知识的农民工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就会以法律为自己行动的准绳,知法用法,依法办事。进而影响家人、邻居、亲友,形成一个良好的农村社区法律环境,从而促进了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有关各类技术知识的普及与提高的读物。出版各类技术知识普及与提高的图书,增加农民工的专业技术积累,使他们跟上科学知识发展的步伐,增加竞争性就业资本,超越次要劳动力市场,才能增加向上流动的概率。

(三)出版适合农民工阅读的卫生读物。包括宣传性科学、普及性知识、有关计划生育的卫生读物,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各种急救知识,使他们了解如何处理意外伤害;宣传各种职业病的症状,它们的起因及其如何预防或把伤害降到最低。防止一些企业,利用农民工在这方面知识的贫乏,而将危害转嫁给社会和农民工家庭。

(四)加强心理学方面图书的出版。一般而言,农民工跟大部分农民一样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处处留意,时时小心,惟恐做错事而遭到他人的耻笑。这种紧张的心态使他们害怕与城里人交往,怕露出了破绽。这样,人为地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较小的交际圈里,从而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失落。所以就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误区,摆正位置,变被动为主动,与城市人积极互动。

(五)帮助农民工进修的各类自学读物。为了帮助农民工拥有进一步竞争的资本,应多为他们出版一些自学读物,让有志于上进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他们的图书,全方位地提高自己。

(六)适合农民工阅读的各类文学读物和艺术读物。如果说农民工闲暇时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恐怕非无聊莫属。出版各类文学读物和艺术读物,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工填充他们大量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通过阅读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拓宽自己的思维角度,更好地认识生活,珍视生活,领悟人生。

(七)有利于加强农民工安全意识、维护农民工安全的图书。近年来,关于农民工肢体、生命受到伤害的报道充斥报端。农民工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对农民工加强安全教育,而且要根据现有掌握的关于威胁他们安全的因素加以论述和提醒,如某些对身体有严重损害的化学工业生产不能从事或在从事中该怎样保护、防止。由于他们中多数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或仅知道一点点。有些时候,身体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还不知道,或误以为其他的病,从而耽搁了治疗,有的因此丧失了生命,所以这方面图书的出版已刻不容缓。

流动的城市农民工是城市文明的传播中介,是农村城市化的强大推动力,在城市工作的数千万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了几年以后,大多数人会回到农村中去,即使有一部分留在了城市,他们仍与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他们把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回了农村,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因此,农民工实用书籍的出版,不仅是满足农民工的当下之需,而且是一项功在千秋、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

标签:;  ;  ;  ;  

“城市边缘人”的边缘化出版--对农民工实用图书出版的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