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近日定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地位,释放东方巨人着手管理财富、打造世界金融大国信号。
3月25日,国务院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信报》评论,“很明显,这是中国决心要从贸易大国走向金融大国的体现。”
“无人可比”的选择
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选择上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清华大学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教授这样评价,“上海曾经就是远东的金融中心,基础条件最好。”是“无人可比的”。
中国城市经济研究所秘书长刘维新也认为,上海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是顺理成章的事,不会对北京、深圳的金融中心建设产生影响。天津、深圳、重庆等城市提出要成立金融中心,只是区域金融中心;北京虽然集合了金融决策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总部,但北京只能充当金融决策中心,而无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因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两个先决条件:物资结算和货物交流,这两个条件北京都没有。
中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则总结为三点:首先,中国的资本市场在上海;第二,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上海,还有黄金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所;第三,上海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相当高,中外资金融机构大多集中在上海,其中资本市场更是重中之重。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不仅可以发行人民币债券,还可以发行外币债券,不仅可以发行本土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债券,也可以发行海外企业的债券。另外,上海具有与世界其他金融市场联动的优势,如此前与香港、伦敦、纽约、东京的资本市场联动。
同时,上海还具有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条件。至今,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其中,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实力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强大,基本形成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与OTC衍生品、黄金、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而且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截至2008年6月底,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已达76.6万亿元,同比增长41.07%。
上海在中国金融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0.48万亿元,上海就占了6.94万亿元,约为全国金融总资产的11.5%。
上海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舆论认为对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会构成冲击。而业界人士提出,所谓“沪港之争”无须忧虑。上海-香港的“双中心”模式能够实现合作、共享、共赢。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潘英丽表示,长远来看,上海的目标是类似于纽约的全球金融中心,主要是为国内的实体经济服务;而香港则是要成为类似于伦敦的离岸金融中心,主要是为外部经济服务。
抓住历史机遇,上海必须提速
近日,伦敦金融城政府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FinancialCentersIndex,GFCI)。在该指数报告中,位列三甲的国际金融中心分别是,伦敦、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上海、北京分别排名第4、35、51,首次纳入调查的台北则排名第41。在全球62个金融中心的57项调查中显示,所有金融城市都受到全球金融风暴冲击。
可以预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演变,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还将发生重大变化。而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大的金融危机之后都会崛起新的金融中心。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表示,“发展中国家有望在这次冲击中获得更多关注,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中国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加快步伐。”
与美国膨胀过度的金融体系不同,中国金融体系发育不足,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简单,金融业务发展不足,不仅影响结构调整和资源有效配置,也制约了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而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可以帮助政府、企业筹资,通过“加杠杆化”防止经济陷入衰退。同时,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并购服务,包括贷款、资产评估、法律、会计等,这是金融业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供支撑的重要方面。
目前,为了配合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已递交上海市人大审议,“草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就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环境、创新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以及政府服务等问题做出了规范。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也有望在上海率先试水。
4月2日,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等人,被正式聘为上海法院金融审判专家咨询员,为上海各级法院金融审判“把脉”;而在2008年11月,上海浦东新区已经推出国内首个金融审判法庭,在完善金融法制环境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4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铁男、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雄和屠光绍就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有关情况做了介绍,预计发布会将出台更具操作意义的细则。
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上海在进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一直紧盯着美国的纽约。
而纽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JP摩根前及摩根时代对纽约及华尔街在欧美间的金融中心地位;二是两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大陆及英国伦敦等旧金融中心的衰落;三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之后,美元成为居世界首位的储备货币;四是20世纪***十年代的科技浪潮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五是21世纪初,安然事件及萨奥法案的出台,保证了其制度上的优势性。
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之时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配套,从战略上考虑,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和航运业的影响。
上海通过大力发展船舶融资、海上保险、国际结算、资金管理、外汇交易和中介服务等,谋求上海整个产业结构向高附加价值升级和转型的效果,从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配套发展,既反映了上海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反映了国家对上海健康平衡发展的长远战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
“人民币国际化是前提”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员殷剑锋表示,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前提。按照国务院计划1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表,10年后人民币必将实现全面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即使没有完全国际化,但至少会在很大程度上国际化。”
据统计,尽管2008年面临全球金融系统的剧烈震荡,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仍较年初增加35家,总数达到395家,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80%以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定位的确立,预计会有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进驻上海,并且会积极争取开展人民币业务,从而加快人民币的国际流通,而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国家试点也可能率先在上海进行。目前,不少企业有人民币结算的需求,但只能到香港办理。而内地与香港之间人员进出要有通行证,资金进出也有限制。
除贸易结算外,金融的蓬勃发展也将促使人民币结算扩大至资本账户。据悉,上海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中,将包括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以及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开放范围,研究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等等。随着这些领域的逐步放开,人民币开放资本账户乃至于可自由兑换,也将成为必然。
坊间流传,在2008年下半年,也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最为严重的时刻,中国总理温家宝到上海考察时,上海就已经得到了一个承诺。更耐人寻味的事件是,香港特首曾荫权在3月24日回应周小川提出的建立超主权货币体系时就曾表示,如果人民币变为可以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香港可能考虑港元与人民币挂钩。
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征程迈出关键一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无疑将因此获得强有力的推进器。
最需要的是软实力
为了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生态环境,上海最需要的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需要的软实力。
根据2008年《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所罗列的指标,建设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确立一个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这里,根据国际金融机构对影响金融中心建设的诸因素所做的重要性评价,按序排列如下:1、金融业务顺利展开所需要的宽松的制度环境。这对实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的东亚国家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国际资本的自由进出就意味着能够容忍投机资本的冲击,意味着有充分的自信能够化解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要能够成为各个洲际或国家及地区金融服务的中枢。3、要具有良好的外部网络效应――随时能够汇集需要服务的广大客户。上海被海内外金融机构看好的很大原因是未来中国实体经济的繁荣所需要的庞大的金融业务的支撑。4、在开展一切金融业务的活动中,要能够享受完全同等的国民待遇。5、改善经营环境过程中需要政府迅速和及时的回应。6、要具备合理的企业税制度。7、要使开展金融中心业务所需要付出的运营成本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其中,当然包括最关键的人力资本的成本因素。8、能够及时提供最好的专业化后勤服务。9、保证一流的生活的环境和质量。10、具有容易融入的文化和可以交流的语言。11、开展金融业务所需要的房地产质量和数量。12、最后才是考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程度。中国政府在吸引人才政策上,应该关注上述金融人才所需要的投资环境。
这些成为全球化金融中心的条件,伦敦做到了,纽约也基本做到了,而东亚国家和地区,都还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只有发挥和协调好金融体系的各大基本功能,上海才能以它优良的投资环境来吸引来自全球的高端金融人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个具有支撑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大实体经济所需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从而才能使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较高和较稳定的金融主导权。本文来自《上海金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