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特色栏目的功能和作用——兼谈大学学报的开发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开发利用论文,大学学报论文,作用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有重点著名高校和一般普通高校之分,而承载高校学术理论,反映学术水平的学报期刊则并不一定因此而划分,虽然重点著名高校云集了众多各个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这些著名专家学者都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卓有成就,因此他们是各学科领域里的顶尖人物,他们也就是各学科领域里的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研究自然具有前沿性,他们在学报发表的文章自然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学报也会因此出名,成为名刊。但普通高校的学报要在学术质量上、学术影响上略胜一筹,或与之抗衡,就会因作者队伍欠缺、学术力量单薄、地理位置局限而难以红杏出墙,然而事实表明名校不一定办出名刊。不少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创办出了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使自己的学报期刊在某一专业学科领域中,进入了全国的领先地位,并因此吸引了不少全国乃至国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而该普通高校也成了某一专业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心,笔者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一、学报期刊特色栏目的介绍及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广袤,幅员辽阔,有着几千年的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挖掘开发研究这些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地方普通高校学报期刊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而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则正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开辟了地域文化特色栏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报期刊。
1.以民族文化研究为特色创设的栏目
我国有56个民族。而各民族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民族地区所在的地区高校学报,就以研究本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而作为自己的特色栏目,形成了自己的学报期刊的优势,如地处雪域高原的《西藏大学学报》和《西藏民族学院学报》都开辟了“藏学研究”栏目。西藏雄踞于中国西部,以“世界屋脊”闻名于世,独特的地域历史等因素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文化,视为高原文化的重要体现。“藏学研究”这一栏目的开辟既对西藏历史、文化、宗教、语言、艺术、医学、天文、地理等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为众多的藏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园地,又使这两种学报以此形成了特色栏目,成为了我国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再如地处土家族聚居区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从1982年创刊就根据学报所在区域,为服务于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创设了“土家族文化研究”的特色栏目,为办好这一栏目,云集知名学者,拓宽稿源渠道,学报编辑部多次组织召开了有关土家族研究的学术会议,出版了《巴文化研究专辑》、《土家族文学史出版纪念专辑》。从1994年开始还对每年的土家族研究进行综述和收集整理论文索引,以引导土家族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土家族文化研究”栏目的长期开设,吸引了国内外不少土家族研究学者纷纷赐稿,成了广大土家族研究学者最喜爱的栏目;也为“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研究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追踪国内外人类学学术前沿,开辟了“人类学研究”专栏,发表了一大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人类学论文,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吸引了中外人类学专家学者,提高了学报的学术深度和厚度,扩大了学报的知名度,这一栏目也成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品牌栏目,促进了中国人类学和国际人类学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还有《嘉应学院学报》利用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的独特地理位置,开辟了“客家文化研究”栏目,以特色求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全国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阵地。《涪陵师院学报》开辟了“巴渝文化研究”,还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等都开辟了本学报所在地的民族研究栏目,体现了特色,显示了优势,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些师专学报,如《阿坝师专学报》也根据自己学报所在的民族地区开辟了“藏羌文化研究”形成了以藏羌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栏目。
2.以古地名、古国名、古朝代名称为特色创设的栏目
普通高校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也是其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创设栏目的优势,地域的辽阔,历史的悠久形成了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给各普通高校学报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安阳师院的《殷都学刊》则利用商王朝曾建都安阳,并因殷墟的科学发掘,为推动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开办了“殷商文化研究”栏目,使《殷都学刊》成了颇具影响的学报期刊。《宁夏大学学报》因占有区位优势和研究力量的优势,开辟的“西夏研究”,为西夏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平台,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西夏研究群体,形成了西夏研究体系,更使宁夏大学成了西夏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学报》为展示吴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底蕴,以传承、发展、创新吴文化的精髓,推出了“吴文化研究”栏目,既使学报体现了特色,又让源远流长的吴文化走向了世界。南阳师院的《南都学坛》就充分利用南阳汉代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汉文化研究为龙头,创设了“汉代文化研究”的栏目,形成了“人无我有”的特色栏目。许昌曾是历史上东汉末年之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魏晋南北朝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为使这段历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许昌学院学报》顺应时代要求,创设了“魏晋史研究”栏目,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讨论,肩负起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发掘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推出魏晋南北朝学术史发展的神圣使命。曲阜师大的《齐鲁学刊》利用地处孔孟之乡的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开辟的“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栏目,云集了全国不少学者,发表了名篇杰作,成了全国研究儒家文化的重镇。《黄山学院学报》开辟的“徽州文化研究”刊发了400多篇国内外徽州学研究专家的论文,成为了国内外徽州学界瞩目的学术园地。《扬州大学学报》的“扬州文化研究”栏目,不仅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更成了研究扬州文化的学术阵地。《抚州师专学报》的“临川文化研究”栏目,以临川各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为研究切入口,以点带面,形成了一个研究大系,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因而也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关注。还有《五邑大学学报》的“南粤文化”研究、《襄樊学院学报》的“襄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的“越文化研究”等都是推出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研究的特色栏目。
3.以区域文化为特色创设的栏目
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也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学报创设特色提供了途径。如地处闻名遐迩的三峡,既是风景奇特的旅游胜地,又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又掀起了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热潮,更引起了挖掘三峡文化,保护三峡文化,开发三峡文化,研究三峡文化,构建三峡文化体系,弘扬三峡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广泛关注,《三峡大学学报》则担起了这一重任,为了宣传三峡文化的人文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联络众多三峡研究者,促进三峡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开辟了“三峡文化研究”栏目,既体现了《三峡大学学报》的栏目特色,又起到了推动学术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和文化建设服务的作用。地处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沂蒙地区,既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为对研究沂蒙历史文化,探索沂蒙远古和历史事件之迷,弘扬沂蒙精神,《沂蒙师院学报》开辟了“沂蒙春秋”,被龙协涛先生誉为:立足齐鲁大地,面向神州学人,情系沂蒙老区,谱写学术篇章的一种学术品格。韩山师院位于有着特殊文化现象的粤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粤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潮汕文化,《韩山师院学报》开设了“潮汕文化研究”为海内外热心潮汕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耕耘的园地,也使《韩山师院学报》有了自己的品牌栏目。还有《湖州师院学报》的“湖州地方文化研究”栏目、《海南大学学报》的“海南研究”栏目、《台州学院学报》的“天台山文化研究”栏目以及《池州师院学报》的“池州文化研究”栏目等都是这些学报的特色栏目。
4.以历史政治文化名人为特色创设的栏目
中华民族不仅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而且各个历史时期都孕育了不少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卓越成就的文人墨客。对他们的研究不仅对弘扬民族文化,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更能借助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形成自己学报的特色专栏。如,《吉首大学学报》利用地处湘西的历史地理优势,对出生于湖南凤凰的文化名人沈从文先生展开研究,以此开辟了“沈从文研究”专栏,出版了“沈从文研究”专号,组织召开了国际性的沈从文研究学术研讨会,使沈从文研究系统深入,沈从文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也系统完整,吉首大学因此成了国内外沈从文研究中心,而“沈从文研究”这个栏目也成了《吉首大学学报》的知名栏目。娄底师专开辟了“湘中人文研究”,每期推出了著名的历史人物研究,向读者推荐其先人浩荡的志气,博大的胸怀和政治理论等。湖南理工学院的《云梦学刊》则专门推出了“屈原研究”从文学、民俗学、历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发表了190多篇文章,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及他的诗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整体上反映了屈原研究的学术前沿和学术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云梦学刊》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九江师专学报》从1984年就开辟了“陶渊明研究”,至今已出版了62期,发表了国内外陶渊明研究的重要成果,反映了陶渊明研究的学术动态,培养了陶渊明研究新人,《九江师专学报》既成了陶渊明研究的主要阵地,又成了学者们了解陶渊明研究的主要窗口。《呼兰师专学报》开辟的“萧红研究”吸引了国内外萧红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致使在80年代就掀起了“萧红研究热”,并多次召开了萧红学术研讨会,推动了萧红研究的发展,促使了呼兰师专萧红研究所的成立和萧红研究专题课的开设。《淮阴师院学报》的“周恩来研究”,发表了80多篇的论文探讨这位伟人的思想、人格、精神以及他的丰功伟绩,淮阴师院学报以此作为了自己的品牌栏目,并促使了全国性的周恩来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南京晓庄学院学报》从2000年开始,就开辟了“陶行知研究”专栏,刊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其他在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等研究的文章,促进了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研究。还有《松辽学刊》的“吉林作家作品研究”专栏,《丽水师专学报》的“刘基研究”专栏,《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老舍研究”专栏,《零陵师院学报》的“柳宗元研究”等都是以历史名人为研究而创设的栏目。
二、学报期刊特色栏目的功能和作用
高校学报期刊是学术性、理论性刊物,其学术性、理论性是重要的基本特征。高校学报要能办出学术品位,办出新意,办出水平,不是人云亦云的栏目,人有我有的文章,而是具有鲜明的“这一个”的学报期刊,那就必须在特色上下工夫,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以鲜明的个性特色,有别于其他学报,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才能使学报期刊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价值。根据上述对部分学报的特色栏目的介绍分析。笔者认为,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体现出以下几个功能和作用。
第一,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创设,起到了传承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学报期刊正是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专业人才优势,担负起了揭示当地历史的神秘面纱,开发研究当地悠久灿烂文化,继承和发展当地优秀的文化遗产,服务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任。如前面介绍的“三峡文化研究”、“藏学研究”“土家族文化研究”等栏目。
第二,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创设,能对某一学科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探讨,能使学科专业形成研究体系,促进专业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弥补有些专业研究的不足,甚至填补某一专业领域研究的空白。像苏州大学学报的“吴文化研究”栏目、南阳师院学报的“汉代文化研究”栏目以及许昌师院学报的“魏晋史研究”栏目等。
第三,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的创设,能云集国内外某一专业领域的知名学者,能集中研究力量,形成集团优势共同探讨某一领域的学术问题,追踪学术前沿,既能使某一学科专业研究系统深入,更能使研究走向前列。在地方高校作者队伍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特色栏目建设,扩大刊物的影响和知名度具有重要作用。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开设的“人类学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创设的“编辑学研究”等栏目。
第四,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创设,能促进该学校的学科建设,使该学校成为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心,更能培养和建立相应的作者队伍和专业人才。如呼兰师专学报的“萧红研究”栏目、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的“土家族文化研究”栏目。
第五,学术期刊特色栏目的创设,能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许多学报编辑部为吸引国内外学者投稿,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召开国际国内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真正使学报期刊成了学术领域的重要阵地和了解学术动态的主要窗口。如黄山学院学报的“徽州文化研究”栏目、韩山师院学报的“潮汕文化研究”栏目等。
第六,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创设,既扩大了学报自身的影响,又提高了该学报的知名度,特色栏目的文章,反映的是该领域的学术水平,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因此转载率高,引用率强,参考价值大,特别是能使研究系统化,整体化,并能使学报成为某一专业领域中独一无二的刊物,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如西藏大学学报和西藏民院学报的“藏学学研究”、宁夏大学学报的“西夏研究”等。
第七,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开设,体现了学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学报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学报编辑部的精品意识,提升学报的学术品位。在面对激烈的期刊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学报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学术期刊,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得不到体现,期刊的整体价值得不到发挥,很多学报几乎成为职称建设的工具,这样给学报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危机,然而通过特色栏目建设,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能量,对提高学报档次,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八,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开设,正是充分利用普通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优势有效地挖掘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如一些学报期刊开辟的“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栏目、“小城镇建设研究”栏目、“社会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和“旅游经济研究”等栏目。
三、学报期刊的收藏、开发、利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知识传播的手段与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与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期刊。目前,国内外期刊已增加到上万种,中国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就有8000多种,这样庞大的期刊群中,人文社科类期刊又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高校社科学报则更显示出更强大的阵容,成为学术期刊的一支劲旅。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学术期刊的收藏率,利用率,就必须重视知识组织,找出期刊发展和应用中的聚散规律,找准期刊的定位,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
高校学报期刊既有着学术性、理论性强的特点,又有着专业性、个性化的特色,据统计我国每年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有50%以上来自高等院校的学报期刊,这说明高校学报期刊是一笔相当有价值而且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的读者群是学者、专家,科研人员以及再读研究生。因此,有效地进行学报期刊中的知识组织和管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学报期刊,提高其利用率,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读者工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电子版、网络版的问世,特别是清华大学光盘版的发行和万方数据库的建立,学报期刊纷纷加入其中,对学报期刊的开发利用打开了方便之门,但是学报期刊的开发利用,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学报期刊纸质型的收藏大多还是以各高校交换赠送的方式,且大多又是与各高校学报编辑部为交换单位,而图书馆根本就不收藏,即使有些图书馆订购,也只是订购少量的重点大学和名牌高校的学报期刊,普通高校的学报期刊无馆订购,无人知晓,造成了文献资源的极大浪费。
创建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就能在学报期刊与读者之间架起桥梁,学报期刊凭借特色吸引读者,读者则通过特色了解和认可学报期刊。有特色的学报期刊也会引起各类图书馆和情报部门的关注,会根据自己的馆藏需要订购其有特色的学报期刊。从而使学报期刊这一丰富的文献资源得到广泛的传播,扩大学报期刊的学术影响。创建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实际也是有效地进行知识地组织,它可以促进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理论和知识系统、完整,有利于文献资源的管理,有利于学报期刊的开发利用。学报期刊的特色栏目的创设,就能因特色,成为品牌,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核心刊物,相应的转摘率、引用率也会提高,自然就能成读者常用的期刊,学报期刊也就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笔者认为学报期刊打造品牌,创建特色,才能使学报期刊的“全、散、小、弱”的状况得到改变,使学报期刊成为“专、特、强”的品牌期刊,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真正使自己的学报期刊鹤立鸡群,独树一帜,成为具有“这一个”的学报期刊,也才有作者纷纷投稿,有读者争先查阅,也才体现出学报期刊的真正价值。教育部启动的名刊工程也正是给学报期刊的特色定位以指导,让更多的学报期刊通过创办特色栏目逐步成为名栏目的期刊进而成为名刊,立于众多期刊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