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中考压力的影响,加之,初中化学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从而导致整体的课程安排的较为紧张,进而出现为了教学而教学,或是加强学生记忆,而缺乏逻辑性的教学思维的状况,从而出现“夹板生”的结果。为此,教师应真正立足于教学实际,着眼于化学教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营造与学生认知和生活,最为贴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思考,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学现象,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获得良好的化学教学效果。
一、运用合作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高效性
教师认为合作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充分运用学生的思维差异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问题进行阐释,从而获得更为全面地解决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应选择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授课,给与各个思维特点的学生,展示他们观点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原子与分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法授课,让学生在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整体合作教学的高效性。具体教师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点,划分小组。教师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将学生的主观意愿以及学习水平考虑在内。第二点,创设问题。在讲授完分子的特点后,教师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证明分子特性的现象?你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阐释。”第三点,实施引导。教师时时关注学生的讨论动态,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精准性地将生活现象和知识点进行融合。第四点,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小陈积极地举手说:“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如下,小洛的观点--在洗完头后,我们可以闻到屋子中的洗发香水味,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小燕的观点--我们看到煤气罐中含有煤气。这说明煤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二、使用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发散性
教师认为生活与化学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着力,创设生活化的化学问题,在激发学生运用常识进行解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构建化学知识与学生常识的连接,在提升学生化学知识理解力的同时,增强他们思维的发散性,获得良好的化学生活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燃烧条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创设如下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问题如下:在周末,小灿打算为妈妈做一顿晚饭,但是在热油的过程中,菜锅突然着火了。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做?你的做法与化学知识有何联系?与此同时,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小碧积极地举手说:“妈妈告诉我,在油锅着火后,可以盖上锅盖。这运用的是隔绝空气的原理;我想到的方法是关掉阀门,阻断煤气的供应,从而降低油温,最终达到灭火的目的。”
三、转变教学的模式,提高知识运用综合力
初中化学教师在讲授完知识后,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综合,并创设出集发散性、趣味性以及探究性于一体的化学实验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本章的知识,获得良好的化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制取二氧化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转变原有的授课方法,创设具有趣味性的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化学掌握能力。在开课后,教师展示如下的化学现象:首先,将无色透明的液体放入封闭的试管中,并注入一定量的无色气体,结果试管中的液体变浑浊。其次,向试管中再次注入液体,结果有气泡产生。在实验现象结束后,教师对学生提问:“你们可以猜测在实验过程中,先后放入的液体和气体分别是什么吗?是什么气体既可以与液体混合,又能再次从液体中释放出来?”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小秀积极地举手回答:“根据本章讲授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反应,产生碳酸钙,从而使液体变浑浊。而产生的碳酸钙再次与氯化氢发生反应,从而产生二氧化碳!”
总而言之,在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与学生一定思考空间,并在此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学习思路的情况下,获得思考之后的成就感,并逐步获得化学学习的自信,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小华.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45)
[2]黄鸿滨.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6(40)
论文作者:嘎旦桑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学生论文; 化学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初中化学论文; 知识论文; 教学法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