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的机遇与构成_电影院论文

中国电影市场的机遇与构成_电影院论文

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和构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机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电影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变化之一:投拍的影片数量大幅增长。以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例,80年代以前的30年间,北影厂只拍了93部故事片,而80年代10年间就翻了一番。进入90年代以后,国产电影投拍每年都在几百部以上。变化之二:中国电影开始遭遇市场。还以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例,1981至1986年,每年获得前、中期利润数百万元,1987年以后出现连年亏损。最严重时,号称人均负债万元户。体制的改变,使电影生产者开始不得不考虑票房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和经济规律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具体和残酷。从90年代前后开始,中国电影出现了合拍片。境外资金的介入,使中国电影出现了新品种、大投资、新观念。然而从1994年开始,中国电影又遇到了“美国大片”的迎面阻击。每年引进的尽管数量不多的“大片”,却几乎抢走了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大多半江山。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电影奋起作了很多抗争。一是坚持拍一些主施律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献礼片;二是尝试进行了一些大制作,如电影《红河谷》、《红天鹅》,近期投资1500万拍摄的影片《紧急迫降》、投资1200万元拍摄的影片《冲天飞豹》等;三是拍了商业色彩较浓的影片,如贺岁片、明星片等;四是允许一些青年导演进行了小制作尝试,这些小制作影片每部投资都在150万元——200万元左右。

尽管如此,199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从整体票房情况来看,除了贺岁片《不见不散》、《好汉三条半》等屈指可数的影片取得了不凡成绩以外,还是出现了接连滑波。就连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新片《一个也不能少》,也一样逆转不了中国电影低迷的大局。去年一年中,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较前年下跌幅度达50%以上。而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半年即将过去了,纵然“漂亮妈妈”巩俐本人再多么光彩照人,也同样抵挡不住票房市场的冷落。放眼下半年,似乎也没有什么能激动人心、一下子给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的国产影片可以令我们期待。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市场在遭遇电视、影碟、进口大片的挑战后,又有一个新的强劲对手兵临城下,这就是网络,以及进入WTO以后变化的市场环境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 今后中国电影将何去何从,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从业人士担忧思考的问题。

是否在肯定艺术性的前提下,票房就是中国电影惟一的生存方式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在此笔者以为,思考中国的电影市场未来的发展走向,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关注票房目前的冷热程度,而应该是多维和立体地思考电影市场的机会和构成。也就是说,电影市场面临的困境,将引导我们开拓新的思路去找寻打破僵局的突破口,破碎了固有的思维壁垒后,我们或许会发现,摆在中国电影脚下的路其实很宽,很多。

一、电影不一定要在电影院中观看

传统的电影人认为,电影是一种一次性消费。电影一旦在电影院中放过以后,历史使命就算完成了。甚至有这样一种很典型的观点:“只有在电影院中看电影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看电影。”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群电影贵族:他们大都是一些类似中产阶级的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体面的工作,在看电影的时候,他们十分追求电影院中声、光、电的形式,包括现代舒适的座位享受、体贴周到的服务等等。不错,这群人是电影的忠诚消费者。然而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仅仅创作给这些人看,让他们捧场就能拿到好的票房成绩单呢?当然不可以!因为这些电影贵族所占的人数在电影市场中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绝对不可能成为电影票房收入的主力。

现在进入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大都还有很多随机的因素:如约会、打发时间、偶尔路过等等。我们曾经用随机路调的方式,做过一次市场调查。这个调查中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一年中上过几次电影院?结果我们调查的73个人当中,有59个人回答,他们一年之中去电影院的次数在三次以下;然而当我们询问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却几乎100 %的人都选择了同一个肯定的答案。想知道这是什么问题吗?它就是“你平时看不看电影”,而大家不谋而合的答案是——“看电影”。从这个小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去电影院看电影,已经不再是受众接触到电影的惟一方式,甚至已经不再是一个主要方式。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影碟、电影频道、电视其他频道中各式企业冠名的“周末剧场”、“晚间影院”等等,它们都已经成为我们有效接触到“电影”的重要媒介。这里面存在着一定的“中国特色”的现象。譬如影碟,在美国、日本都鲜有市场,然而在中国,在上电影院和看影碟之间,很多人选择了看碟片。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因为买一张碟片和买一张电影票的价格相当甚至更低。

据国内权威机构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国观众看电影的方式,首选电视(占46.5%),其次才是VCD和影院。CCTV—6电影频道开通以来,到1998年为止,全国能够收看到电影频道的观众约达4.3亿人, 占全部电视家庭的40%以上。白天平均有1900万人,晚间有4600万人收看电影频道。电影频道开播以来大约播出了3000 多部国产电影, 收视率仅次于CCTV—1,在中央电视台八套节目中位居第二。而在广告收益上, 电影频道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仅从该频道支付给国内制片单位的影片播映权费来看,1998年就达到1亿6千万元。1998年,该频道还投资1700万元拍摄电影,投资8000万元拍电视电影。在199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号称投资5000万元的拍摄费中,就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电影集团的成员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从电影频道的成功运作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电影是可以借助电视这种大众化媒体进行更广泛的传播,通过广告收益来实现市场资金回收的。也就是说,可以专门为电视来拍摄电影,在全国的电视市场中实现资金回笼。电影频道是一个典范,而其他电视频道一同来开发这个市场,完全可以将这个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中国的电影人可以创造一项新的“精品工程”,即一改电视剧的粗制滥造,精心制作、精心策划,创作出能真正与电影媲美的精品电视电影。电影人还可以在加大影片宣传力度的前提下,直接生产影碟发行,以主渠道的形式扼制盗版碟的泛滥。

在这样的前提下,将来影片的拍摄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不一定是胶片拍摄了,而是数码拍摄,直接播放,这种方式在网络传播上将应用得更加普遍。《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两部影片中数字技术的影像创作,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国产影片《冲天飞豹》、《紧急迫降》中,也都有上百个镜头的数字创作。

有人预言,21世纪中电影明星将是数字明星。在这样的情形下,进电影院看电影将成为带有怀旧色彩的一种看电影方式。毋庸置疑,这种方式会保留,因为它依然保有一定市场份额。但在另一方面,在电视、网络的巨大影响下,电影的形式必然发生改变。譬如传播方式,就将从影院转移到电视或网络媒体上。新时代的电影,或许会同样地具有某种电视或者网络传播的特性,如随机收视、双向传播等等。电影的某些传统形式将随之改变,影片的长度不一定要恪守90分钟这条通则了,既可以缩短,也可以拉长。影片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结构,故事的结果可以有很多种,供观众选看。到那个时候,“电影”的概念和意义,大概更多地在于节目形式上继续秉承了电影的节奏、蒙太奇等表现手法和胶片式的影像精细等传统电影的优点,然而实质上,它已经成为一种影视、影像与数字相结合的新的传播品种。“新”的电影,在收益和市场运作中,将更多地通过相关权益的有偿转让,如将收视率、点击率等转化成广告卖点,来实现市场收益。

二、电影吸引投资的方式和电影的收益方式应该多样化

首先要扩大电影的融资渠道。八、九十年代合拍影片的出现,使得包括北影厂、上影厂在内的一些大厂得以扭亏。当时,合拍片大有救国家厂于水火之势。合拍影片一般在资金投入上,比国家投拍要大,市场运作理念较为先进,资金收益也较为成功。我们的电影人曾一度认为合拍片是商业运作,经济杠杆决定一切,故而影片的思想性很难把握。然而事实上,合拍片还是拍出了一些艺术性、娱乐性俱佳的好片子,如影片《四十不惑》、《找乐》、《霸王别姬》等。这些片子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人们对合拍片的偏见,看到了合拍片积极风貌的一面。这些事实证明,商业追求,同样也可以以道德为载体,在雅俗共赏中获取市场的认可。

我国电视界正在试行的制播分离的改革,对电影界来说也是一件具有借鉴意义的震撼性的大事。制作播出分离以后,众多电视台只管播出,而片子必须面向社会购买。有人说,制播分离的意义,在于发动全民办电视。从此,电视台在购片时除了行使播出审查权之外,就来者不拒了。这种体制必将促进电视节目的发展。而我们在电影生产的过程中,为什么不可以同样向社会开放呢?其实电影的生产方式有很多种,既可以用赞助的形式,也可以用合作的方式,还可以用投资收益的形式,吸引社会各界对电影的关注度。从而调动整个社会力量增加对电影市场的投入。

在张艺谋的影片《一个也不能少》中,观众看到魏敏芝用班费买了两听可口可乐,一群孩子轮流品尝可口可乐的情景。聪明的观众马上就猜到了,影片一定是接受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赞助,事实确是如此。199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投拍制作电影《呼我》一片,投资额仅为150万元。 摄制组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开了开机新闻发布会。结果在《北京晚报》上刊登的一则短小的开机消息,引来了国信寻呼公司老总的关注。这位老总主动找上剧组,表示愿意提供资金支持。很快,国信寻呼公司雪中送炭般地给了50万元赞助,成为该影片的独家赞助商。作为回报,即将发行的《呼我》一片,在片尾鸣谢了联通国信寻呼公司。但这样的好事,据说在北影厂这个有50年历史的大厂都算得上是头一遭。

电影制作出版单位与社会力量合作拍摄电影,最早是从各电影制片厂纷纷贩卖厂标开始。这种行为曾一度遭到了政府的反对,但之后不久政府又动员各电影厂不要白白把生产指标废掉。各电影制片厂就是在卖厂标的过程中,开始一步步地接触市场,了解并尝试市场的运作方式。电影厂购买厂标,实质上就是一种国家厂与社会各界合作投资电影市场的最早期形式。

在当前的美国,电影业已成为社会的第二产业,是产生巨大利益的行业。我国国内亦有很多企业家看好并有意参与投资电影业,但其中的障碍是商人不懂艺术,艺术人又不懂商业。有些聪明的投资者提出,电影人和商人之间可以开展捆绑式合作,这得一种可行的方案。其内容实质上就是把合作双方的责权利都捆绑在一起。商人以资本投资,艺人以智力投资,折算成股份。在市场的面前,大家都在投入,先期可以不计报酬,等收益后大家再按股份分红。如果这种机制成熟后,相信更多的商人能够放心地把钱放进电影市场这个大篮子。

其次,以带片广告的形式,大幅度降低电影票价,甚至于达到观众免费看电影的程度,这是为培育电影市场的良性运转,笔者提出的又一个新思路。影片带片广告的形式早已经出现了,譬如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没完没了》,收回投资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带片广告。中影公司下属的蒙太奇广告公司,是一家专业操作带片广告的公司。在中影公司引进的大片《真实的谎言》、《狮子王》、《阿甘正传》中,该公司就较成功地运作了带片广告,把电影院作为一种新颖的广告传播媒体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带片广告的首要特点是:价格便宜。全国首轮17个省66 个市放映2万场以上,30秒广告费用140万元(当然还可以打折),视听效果好, 观众注意力集中,感官的冲击力和感梁力较强。带片广告还具有选择性强的特点,企业既可以选大城市,也可以选中小城市、大面积的农村市场。企业既可以单选跟片广告,也可以包月、包年进行。

这些诸多好处,目前主要落在了企业和放映公司一头,对于观众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尚没有充分考虑。在此,笔者大胆做出假设,如果有一天,通过充分地运作带片广告这个大市场,广告费能够达到部分补贴甚至全贴票价的程度,我想对于大幅度地扩大观众面将是大有好处的。如果有一天,某企业请大家白看一场电影,需要您付出的代价只是看他5分钟的宣传广告,料想很多人是会非常乐意观看的。 这样一来,既宣传了企业,也扩大了影片的观众面,使一些国产片发行面更广泛,不就很好地规避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电影界的“叫好不叫座”现象吗?

再次,加强对电影延伸产品的开发,当是拓展电影投资和收益方式的一个新途径。国人上过很多次当,花大价钱看了国外电影的同时,还搭车看了人家的广告。因为电影放完之后,大量的相关的产品就蜂拥而至,勾引得你不得不接着掏腰包。比如电影《人猿泰山》刚刚播完,各种卡通形象就来了。电影《侏罗纪公园》放完后,全国到处都在卖恐龙玩具。而电影《玩具总动员》则干脆就是部广告片。

在影片生产后相关产品的投放方面,国内电影人一直是欠缺意识的。开发、投放影片的相关延伸产品,始终没有引起影片发行者和商家的足够重视。其实,我们在这方面的起步是很早的,遗憾的是之后却没有很好地跟进。例如在庐山影院,就常年播放影片《庐山恋》。由此一些市长许愿说,有谁能在我市拍出一部电影,像《庐山恋》一样使本市出名,本市长就奖励一百万人民币。这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其实也是机会。

要细数电影在开发延伸产品方面的成功案例,真是信手拈来,数不胜数。除了笔者以上列举的那些以外,又如电影《廊桥遗梦》放映后,引起同名小说再度热销。电视剧《围城》的播映,使《围城》一书的销量达到顶点。当然,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可以开发延伸产品,但电影人一定要好好地把握住机会。新近面市电影《冲天飞豹》的剧组人员就曾公开表示,在把影片推向市场的同时要出一本书,介绍影片中特技的创造和制作。我们在此祝愿这本书,能成为该影片一项成功的延伸产品。

三、应进一步对电影市场进行细分

目前电影放映大体分成首轮、二轮或者院线等做法,但这种方式还是粗线条的,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大学生院线”该怎样对待和运作,就是一个值得我们电影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应该说,电影在大学生群体中很有市场,如果有人专门操作这个市场,送影上门,每场2—5元一张电影票,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稳定的观众群,相信会有很不错的稳定的票房收入。更何况当前涌现的一批青年导演的创作,很受大学生的青睐,一些艺术家新潮的观念和创作手法也容易在大学生中找到知音。

目前电影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国产电影投资在300万元以下, 还有生机。300万到600万的投资就绝无生理,是死线。因而现在一大批青年导演都在拍200万—300万的片子。仅北影厂,去年一年就投拍了7 部。尽管这里面有一点广种薄收的意思,但客观地说,大多数片子还是有很高的艺术性,体现了青年导演们良好的文化素养。遗憾的是,这批影片除了像《光天化日》这样带有一定商业味道的片子,发行前景较为看好以外,其余的片子大都发行堪虞。不过如果换一种视角和操作方式,把这些片子拿到大学生院线中去放映的话,应该会有很多片子有机会找到知音。

像《网络时代的爱情》,在大众市场上票房收入寥寥,但是却有很多大学生喜欢。该片总共投资百万元,拿到大学生院线中去,收回成本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花季、雨季》一片在发行时就抓住了中学生这个大群体,尽管票房成绩从总体上来说不算理想,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组织了观看,团体票成为该片最主要的发行收入。

再比如,我们还可以把电影院市场进一步划分。现在电影院多分为大厅、中厅、小厅,其实还可以分得更小。哪怕三个人、五个人,只要成本合算合理,也可以放映。一家电影院同时放5部、10部片子, 只要运转合理,应该是可行的。

另外,电影人还应重新重视行业片的运作和发行。全国性的行业有很多,如果能够为某个行业好好创作一部片子,在这个行业里充分放映,就可取得成功。比如电信、银行等有钱的行业,还有一些百万职工的行业。一些行业的负责人就曾说过,如果能为我们创作一部真正的好电影,我们愿意投资。试想一下,如果百万职工每人都掏出5 元钱来看一场电影(当然是组织的),就可以收回500万元,这是多么乐观的市场啊!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行业不应耻于跟企业、行业联合,而是应将之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加以开发。

电影业市场细分的原则应该是:为细分对象充分提供服务。如为打工者群落提供方便,为学生群体提供方便,为休闲者提供方便等等。在我国,是否也可以对电影分级,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

对于电影市场,有学者提出引进整合营销的观念,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要更多地了解观众的需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但笔者认为,要推进电影市场的发展,首先要真正把电影作为产业来运作,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向社会提供其应有的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从而同时实现影片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标签:;  ;  ;  ;  ;  

中国电影市场的机遇与构成_电影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