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的再思考--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看_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的再思考--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看_科技论文

以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点再思考——论成果转化的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果转化论文,条件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人们已经谈论了多年,最近又引起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再度思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决定了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因为科教兴国战略,不仅是一个科技发展战略、教育发展战略,更主要的,还是一个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技成果再多、再好,如果不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的科技就不能起到兴国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比例平均只有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亦只有30%左右。比之发达国家差了较大的一截。正因为这样,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决定》中,明确地把“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作为一个严重制约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来,要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里头会有很多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唯物论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一种事物要转化为另一种事物,是有条件的。知识性的科技成果要转化为实物性的物质产品,这当然也是有条件的。其中最主要的,我以为有五个方面:

一、要有一批成熟的可供转化的技术成果

可供转化的成果,不是只从实验室里出来的成果,而是经过一系列中试,甚至试生产,证明了它不仅具有原理上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造价上的经济性、操作上的安全性、社会上的相容性等,能作出确实认定的成熟性成果。只有这种成熟了的成果,才有可能提供转化。仅从实验室里出来的成果,想转化也转化不了。

从实验室里出来的成果到成熟的可供转化的成果,或者说从新技术成果的发明到该项技术成果投入商品生产,其间都有一个相当的周期。比如,蒸汽机这种技术,到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很难讲得很清楚,就以1705年纽可门发明的蒸汽机算起,到1874年瓦特发表蒸汽机的第4 个专利,蒸汽机才成为工业上普遍应用的动力机为止,从其发明到投入商品生产的周期用了79年时间;电话从1820年发明到1876年投产,用了56年时间;电动机从1829年发明到1886年投产,用了57年时间;无线电收音机从1876年发明到1902年投产,用了26年时间,如此等等。诚然,在现代条件下,科技成果从发明到投产的周期呈现出明显的缩短趋势,但并不等于说这一周期的不存在,更不意味着这一阶段的继续研究变得不重要。

国外有些学者把这一阶段的研究称为“商品研究”(CommodityResearch)*。“商品研究”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 指的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中间研究,是科学研究与商品生产之间的重要中间研究阶段。由于它是处于“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即技术研究)和“商品生产”之间的中间研究,所以“商品研究”这个概念的名称,既取了商品生产的“商品”二字,又取了科学研究的“研究”二字,并且把它仍然是一种研究活动的本质特征表述了出来。“商品研究”有若干的内容和环节,其核心的内容和环节是中间试验这种“中试”研究。“商品研究”既同科学研究和商品生产首尾相联系,又同这二者相区别。在“商品研究”阶段,固然通常都要做一些试制,甚至小批量的试制性“生产”,但这种“生产”是为着某种研究目的(如技术过关、经济过关、操作过关等)而进行的,它同社会性的大批量的商品生产还有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目的在于创新知识或创新技术的一般科学技术研究,而是为了使新技术转化为商品生产的研究,是对新技术的继续研究和改进研究。没有这种研究,要把从实验室里出来的成果变成成熟的可供转化的成果,是不可能的。

二、企业要有依靠科技进步的需求动力

成果转化,要求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乃至一体化。而科技与经济要结合在一起,必须是科技的供给动力和经济的需求动力的合成。我国自从提出和贯彻“面向”“依靠”的基本方针以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造成的机制,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解决得好一些,进展得快一些;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方面的问题解决得差一些,进展得慢一些。造成这种情况,不能责怪我们的厂长(经理)们,不是他们不愿意依靠科技进步。这里头原因很多。一个十分重要、基本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本身还未形成一种必然依靠科技进步的自动化的、完善化的,不是只靠号召和认识的内在行为系统。对此,我曾撰写过文章,专门论及建立和完善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问题*,机制很重要。 过去说,现代的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依我看,后面还应加一条:机制竞争。我国很多乡镇企业和东南沿海一带的企业,他们的科技基础和科技人才,都赶不上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内陆的不少城市,按照过去说法的逻辑,他们的经济应当发展得慢一些。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乡镇企业比目前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得快。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改革走在了前头(当然还有地缘关系等原因),乡镇企业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从而使他们有一套更为灵活的运行机制以及体现这种机制的灵活的政策。他们没有科技成果可以去买成果,缺乏人才可以面向社会,甚至到内陆一些城市去招聘人才。看来,要解决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问题,主要还是应通过深化企业的改革去解决。

三、要有转化成果的人才

科技成果作为一种知识性的产品或商品,它对使用者的要求,比之使用实物性产品或商品的情形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实物性的产品或商品,对使用者的要求不高;科技成果则对使用者有较高的特殊要求,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有关的科技知识。没有这些知识,即使把科技成果送给你,你也不会使用,转化不到生产的过程当中去。

日本的经验很能说明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是战败国。在战后,它要重新把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再依靠自己的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的生产和经济,这在时间上来不及。于是,从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它采取了“买青苗”的政策。就是花较少的钱去把其它国家先进的成熟的科技成果买来,应用到自己的生产上,生产出新产品,销售到国内外市场,结果使它的经济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日本之所以能够采取“买青苗”的政策,能够把从国外买来的成果很快在自己的工厂里变成产品,主要就是因为它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都很重视教育,使它具有人才上的优势,有一大批能够和善于搞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整个劳动者队伍的素质都比较高。

我们讲的转化成果的人才,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科技人员,还包括素质高的劳动者队伍。因为当今的生产,是一种现代化的大生产。所谓现代化的大生产,实际就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的生产,是科技进步在其中起着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生产。然而,任何生产活动,包括现代化的大生产活动,都需要劳动者去操作。倘若劳动者的素质低,即使科技人员把科技成果物化成了某种生产过程,这种以依靠科技进步为本质特征的现代化大生产,仍然是不可能顺利有效地进行的。为此,我国决定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不仅把兴国之重任放在了科技的肩上,同时也放在了教育的肩上;既重视科技的作用,又重视人才的作用;既把经济建设推向了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又推向了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这样的战略决策,显然是很英明的、正确的。

四、要有转化成果的投入

转化成果的投入最基本的有两部分:购买成果的费用和物化成果的费用。购买成果的费用,从理论上讲,它就应大于这一成果的研究费用。其原因有两条:一是研究业本身作为一种产业,它也需要考虑必要的利润;二是科研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不能保证每项研究都能获得成功。比如研究4个项目只有2项获得成功,那么这4 个项目的研究费用一般就需打入这2项成功成果的成本当中去, 其结果当然就是成果的售价(即购买成果费用)要大于这一成果本身的研究费用。所谓物化成果的费用,是使用科技成果这种知识性产品比使用实物性产品具有更高的特殊要求,除了表现在上面讲的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科技知识以外,还表现在使用科技成果时必须要有较好的物质技术条件。比方说,你虽然掌握、消化了彩电技术,但如果没有生产彩电所需的设备、生产线等物质技术条件,你仍然不可能使用上这种技术而生产出彩电来。为了具备这种物质技术条件,有的需要购买新设备,有的甚至需要组建新的生产线,这种费用有时甚至是很高的。

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也像物理学上的物质不灭、运动不灭的能量转化一样,转化前后按照一定的当量关系守恒。没有成果转化之投入哪有成果转化之产出。我们讲的依靠科技进步可以带来经济放益,不是讲依靠科技进步,可以不要投入就能带来经济效益,而是讲依靠科技进步可以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这里的投入与产出在不同的成果或产品间,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一定的当量关系,只是在其当量关系中,产出的数字要比投入的数字更大些,我们在前面分析了转化成果需要的种种投入,但把这种投入全部加起来,比之尔后带来的经济产出仍然只是一个更小的数,很多情况下还是一个小得多的数。也就是说,在这种以当量关系的守恒中,成果转化后带来的经济产出,比之实际转化前的投入,通常要大得多。这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可以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的科学含义。

五、要有成果转化的社会中间环节——技术市场

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成果转化的社会中间环节,主要靠政府及其部门来承担。在今日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果转化的社会中间环节,则主要应由技术市场来实现。

我国自从1985年全面推行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技术市场从无到有地建立和拓展开来。但是,目前我国技术市场发育得还很脆弱,买卖不活跃,“生意”不太兴隆。要进一步拓展、活跃我国的技术市场,我以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科技单位要像企业抓产品销售那样抓技术成果的销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都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以销定产”,以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组织自己的生产。任何搞得好的企业,都是销售工作抓得好的企业。他们不仅十分看重销售,而且有一套强有力的促销手段。我曾听一个生产保健用品的大型乡镇企业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说,他们用了50%的人在搞销售,全国很多省市乃至国外都建有他们产品的销售网点。为了促进销售,有些产品的销售价是出厂价的三倍。他们有这样一种认识:要充分打开销路,必须使中间销售商有更多的利益可图;不要去看人家(中间销售商)赚了多少,主要看自己赚了多少,更不要因为人家赚得比自己多就不舒服;应该既能完全销售出,又能使自己赚。作为确定产品出厂价的结合点和销售原则;只有人家赚得越多,自己才能赚得越多。另外,他们还用各种形式的广告等手段来促进销售,广告费用有时占了销售收入的15%。

然而,我们的很多科研院所,出了不少好的技术成果,却不像企业抓产品销售那样重视抓自己成果的销售,更不善于去抓这种销售。大多只是在科研院所的科技处或开发部里安排两三个人、三五个人来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常常是坐在办公室里等“客户”上门来联系。至于广告,人们看到的都是铺天盖地的厂家推销物质产品的广告,却几乎看不到科研院所推销技术成果的广告。须知,没有强劲的技术成果的销售行为,哪有活跃而兴隆的技术市场。

2.企业要像抓原材料采购那样抓技术成果的采纳。

市场是买卖双方的行为。技术成果的购买者主要是企业,如果没有企业对技术成果的购买行为,技术市场也不可能活跃,甚至会走向萎缩的。在企业里,除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外,一般都有三支基本队伍:生产队伍、销售队伍和采购队伍。但是,目前我国企业里的采购队伍,主要是采购原材料。原材料当然很重要,因为采购不到价廉物美、性能好的原材料,就生产不出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来;产品的质量不高成本高,又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销售不出去,不可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普遍都很重视对原材料的采购工作。

然而,不能不看到,目前我国企业采购技术成果的热情,却远不如采购原材料的热情那么高。从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看,企业不仅要重视采购原材料,还应同样地重视采购技术成果,而且需要有这样一支专门的采购队伍。这支采购技术成果的队伍,是一支技术性的特种队伍。它要求采购人员必须在技术上懂行,并能对成果在本企业转化的可行性、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等作出预测和评估。由于采购技术成果不可能像采购原材料那样量大面广和频率高,因此,这支队伍勿需多大,而贵于精,重于勤。它可以配置在技术队伍里,也可以配置在采购队伍里,关键是要给他们委以专门采购技术成果的职责,重要的是要在态度上、工作上像抓原材料采购那样重视抓技术成果的采购。我们的企业只要这样去做了,何愁依靠科技进步落不到实处,何愁技术市场活跃不起来。

3.社会要像抓发展商业那样抓技术市场中介行业的发展。

商业本身是一种中介行业,它既不是产品的生产者,也不是产品的消费(使用)者。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是社会走过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后的历史必然现象,这时的产品主要通过商业这种流通渠道转移到消费者(使用者)手里,供其消费,供其使用。在现代社会里,“无商不活”乃是各级领导者们、国民们早已认识到并且实际感受到的一条真理。这10多年来,我国商业发展很快,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技术成果由研究单位向生产单位的转移,进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就像物质产品通过商业流通转移到消费者(使用者)手里,再由消费者(使用者)去消费使用一样,也需要有技术成果流通转移的中介行业。这一行业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技术商业”。但是,目前人们对于技术成果转移的中介行业——技术商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如对一般商业的认识。其实,技术市场要活跃,也需要发展技术商业。要发展技术商业,就需要有一大批一手买成果,一手卖成果;一手拉着作为成果生产者的科技单位,一手拉着作为成果使用者的生产单位,这样的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技术中间商),并且使他们在成果的转手买卖中有利可得。应当说,我国的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虽然近几年逐步有了一些发展,但还不够。这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发展及其业务的拓展,既是技术市场活跃的重要标志,又是技术市场活跃的重要条件,必将大大地促进技术成果向生产单位的流通转移,以及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收稿日期 1995-08-04)

注释:

* 参见胡世禄《在科学研究和商品生产之间还有个“商品研究阶段”》,载《软科学》1988年第4期。

* 参见胡世禄《建立和完善企业依靠技术进步的机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1年第6期。

标签:;  ;  ;  ;  ;  

科技成果转化的再思考--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看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