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红(湖北宜城三中 湖北 宜城 441400)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1-0010-01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它是一种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近似直觉的敏感,准确地、深刻地领会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一首清丽的小诗,或是一篇隽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读起来枯燥无味;有的同学能在特定的语境中,领会出诸如“春雨”、“秋日”、“冬雪”等自然之物的丰富内蕴;但有的同学则漠然置之,无所触动。这就是语感的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怎样培养语感?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遍,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人多多练习,硬是按照规格训练。”这里的“练习”“训练”便是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靠学生的语文实践获得,语感培养也不例外。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应重在实践。
一、“读”的实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过程,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情感化的过程。“语文实践”强调通过读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领悟,以形成较强的语感。
首先,要处理好“读”与“思”的关系。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都是方法手段,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才是目的。“小和尚念经”不是实践,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会见成效。“读有所思”“读有所悟”,才是实践,每一遍都要去体验,或者由大概到细微,或由细节到全貌,才会有成效。
其次,要处理好默读与朗读、精读与泛读的关系。默读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力求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 语感。朗读则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正确处理节奏的快慢、语句的轻重、语气的缓急,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感。默读往往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朗读又是默读的深化。
精读则侧重的是“品味”,即揣摩和思考。通过思考感受文字中的潜在含义。“熟读深思旨自知”指的就是精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泛读主要让学生初知课文大意,或者了解故事梗概,从而确定阅读的基调、基本情感。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即指泛读。精读与泛读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再次,要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我们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课内阅读,而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其实,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感乃至整个语文能力都是很重要的。两者应结合起来,总的原则是让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促进课内阅读。教师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用课内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二是结合课内阅读,推荐课外阅读的读物。
二、“说”的实践。
学生会读,不一定能说。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样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创造机会,激发学生说的愿望。有些学生没有积极思考、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缺少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说的愿望,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创造一种和睦融洽、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次,提示引导,教会学生把握“说”的要领。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答非所问;陈述意见时,颠三倒四,条理不清。因此,对学生的“说”还必须加以提示引导。一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生活情景,一定的画面,让学生介绍或者表明自己的看法。二是要指导学生把握“说”的顺序和要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有必要,可指导学生编一个说话的提纲。这样,学生就不至于斗大西瓜,无从下口了。当然,还可以通过教师连环提问的方式进行过渡,使学生由逐一回答老师的提问过渡到独立进行完成的说话。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辩论或者小话剧的方式进行“说”的实践的深化。
三、“写”的实践。
写是将形象化、情感化的东西付诸文字,是与读、写相辅相成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但现在不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鲜有动笔。在读书活动中,适时动笔写字、写词、写句子、写段落或加点批注,既是“实践”的体现,也是阅读活动的深化。培根说“笔记和写作使人精确”,也就是强调了写的重要性。只有在不断的写的过程中,才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使语言表达准确、精密、生动,从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作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写”的要求、指导和检查。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严格的训练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实践与积淀。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至善.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1989
论文作者:万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语感论文; 学生论文; 泛读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