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与管理_农业论文

略论我国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开发论文,我国农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地域十分辽阔、自然条件极为复杂的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历史源远流长,农业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具有十分突出的开发利用价值,而农业生产意义上的农业资源开发仅仅局限于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无疑是一种美中不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越来越长,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到乡村休闲度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这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客观条件。这里,笔者试图在探讨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旅游价值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近年来我国农业资源旅游开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业界同仁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农业资源是人们从事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包括大气、土壤、水域、生物、矿产等。农业社会资源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与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劳动力、科学技术、劳动成果和民俗风情等。我国是一个地域广袤、自然环境复杂、农业文明积淀丰厚的农业大国,其农业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

(一)地城差异性

农业资源的地域差异性是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的,由于日地运动相对变化、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差异,使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组合特征呈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只有相似而无相同的地区,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大致形成了东中部农耕、西北部畜牧和沿海渔业三大区域,但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譬如在东中部农耕区中的东北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无论是在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农业产品、民俗风情等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别[1]。

(二)多样性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我国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十分突出。在自然资源中我国现有高等植物2.7万余种,主要粮食作物20多种,经济作物中仅茶树品种就多达500多个,蔬菜多达37科14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2100多种,鱼类多达2500余种(其中淡水鱼类近700余种,海洋鱼类1500余种)[2]。与此同时,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农业社会资源更是丰富多彩。仅从农业民俗风情角度看,全国就形成了农耕、畜牧、渔业三大民俗风情区。在不同的民俗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服饰行为、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婚丧寿诞、节庆游艺活动更是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三)社会文化性

人类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文明史。数千年来,“农本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潮,贯穿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历代统治者都以“事本禁末(商)”、“重本抑末”为基本治国方略,统治者在祭祀时都要举行“社(土神)稷(谷神)”大礼,以示对土神、谷神的顶礼膜拜,“社稷”逐渐演化成国家的代称。诸如“耧车”、“翻车”、“筒车”等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机械、器具数不胜数。《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茶经》《农桑经》等农学典籍驰名中外。历代数以千计的农事诗、10余万条的农谚、千姿百态的农业民俗风情、大量的耕织图和出土文物更是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3]。

(四)可持续性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是由主要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农业社会资源的可继承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决定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农业自然资源将会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其开发和利用,其可持续性将会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我国将从传统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农业文明,农业社会资源还会不断地丰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而且也为人类的永续开发利用活动创造了必要条件。

我国的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不仅为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不失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农业资源最基本的旅游价值,农业资源以其形、色、声、光等审美要素造就田园风光的美妙之处,旅游者运用感知器官可以充分领略自然美景,获得悦目悦耳、悦心悦意的审美感受。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业资源不胜枚举,在乡村,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晨昏昼夜,无论是青山绿水、飞鸟走兽、朝霞夕阳,还是垂柳清溪、小桥曲径、茅舍炊烟,只要你细心去品味、去感受,不难发现田园处处有美景,处处有意趣,总是让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由古至今,文人骚客对田园胜景、乡村野趣极尽赞美之词,即使在今天也能看到“绿被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韦庄:《稻田》)[4](P124)的稻田景象,“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枝万枝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5](P153)的农家小院,“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钱起:《山花》)[5](P161)的山花烂漫时节,“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5](P96)的田野风光,“百里西风禾黍香,寒沟水落谷登场。老年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恽寿平:《村乐图》)[5](P419)的村乐图。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景让人赞口不绝,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人间奇迹更让人感叹不已。云南哈尼族人民依山就势修筑的梯田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冬季清波碧面,宛若万千玉镜;入夏绿浪荡漾,犹如片片翡翠;秋收,漫山稻穗,金光灿烂。哈尼族的梯田不仅是人类爱护环境、保持水土的创举,更有巧夺天工之美,让人惊叹,让人流连。

(二)体验价值

农业资源的体验价值由农业资源造就的参与环境决定的。旅游者在农业旅游过程中,不仅能领略田园风光,而且能直接参与农耕活动,亲身体验那种炎帝神农“兴耕耘、植五谷、驯畜禽、创编织”的农业生产过程,体味新景迭起、生机盎然的农村生活景象。不论是溪畔垂钓、垄上躬耕、山间牧养,还是茅舍沽酒、篱下采菊、枝头摘果,都是都市旅游者倍感新奇、兴趣盎然的旅游项目,这也是都市旅游者融入自然、走进另一种生活天地,体验生活乐趣的轻松旅游方式。

(三)教育价值

农业资源不仅展现美,为人类感受美,体验生活之乐趣创造了客观条件,而且它本身也是宝贵的教育素材,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旅游者通过参加农耕牧养活动,可以了解我国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生活技艺,不仅丰富阅历,更加增长见识,达到悦神益志的境界。与此同时,通过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既能体验到田园生活之闲情逸趣,也能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使自己更加珍视农民的劳动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乡村生活之艰辛的艺术作品,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早就成了我国人民教育子女的经典[4](P94),尤其是在现代的生活环境下,都市人往往希望到农村用身临其境的方式教育后代,促其健康成长。

(四)保健价值

乡村田园相对于都市来说自然环境更加优美静谧,空气更加洁净清新,置身于生机勃勃的绿色原野,享受自然沐浴,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倍感轻松惬意、愉快欢畅的事情,平日的工作压力和紧张得以舒缓释放。参与农耕牧养和乡村的民俗游艺活动,有助于锻炼身体,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农家的山野果蔬等绿色食品的康体保健作用也十分明显。

二、我国农业资源旅游开发中的矛盾

国外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田野趣[6],而大规模的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中期,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资料显示,2000年美国夏威夷就有5500个农场从事农业旅游活动[7],意大利有11500多家农业旅游企业[8]。在国内,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影响甚大,2002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在中国旅游网上公布了52家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单位名单,极大地刺激了农业旅游开发活动,随后海南、武汉、南京、云南等省市纷纷筹划巨资打造农业旅游。综观我国近年来的农业旅游开发活动,在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我国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是在国内城市居民休假时间增加,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旅游需要日渐增长的刺激下,迅速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大都市的边缘地带自发兴起了农业旅游区点,但是由于兴办者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与研究,旅游主题、市场供求关系都不太明确,加上不少人认为开发农业旅游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大好事,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看自然环境条件和基础,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现象,全国农业旅游区(点)在数量上增长很快,但是在质量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首先是粗放开发、缺乏特色。一些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附近的农民迅速盖起了新房子,办起了“农家乐”,吸引都市居民前来休闲娱乐,加入农业旅游经营队伍。但这些新建的农舍,墙上贴的是瓷砖,有的甚至是欧式建筑,门前挂着日式灯笼,为旅游者提供的蔬菜、食品大多来自农贸市场,活动项目千篇一律,服务功能不完善,大多失去了中国农村传统村舍的风貌和韵味。据笔者对重庆缙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100余家“农家乐”调查发现,90%的“农家乐”是现代建筑,提供的活动基本上是棋牌、卡拉OK。即使在全国一些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园区,开发利用的基本上是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社会资源特别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挖掘、开发利用有限,缺乏田园生活氛围和文化品位,垂钓、采摘、农耕、牧养、游艺等参与性项目少,很难体验到农耕生活乐趣,感受到传统农业文明气息。

其次是规模小、功能缺损、服务质量无保障。一些散布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周围及其沿线的所谓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占地不过几亩,种上点蔬菜、果树,盖上一栋房子,筑上一圈围墙,就进入市场,招徕客人观光休闲,而实际上它仅能提供简单的食宿和诸如棋牌之类的娱乐活动,经营管理者、服务人员对旅游行业服务规范与要求并不了解,难以提供可靠的产品与服务,引起旅游者的不满和投诉是常有的事。

(二)分散管理与统一管理的矛盾

农业资源的涵盖面比较广,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分别隶属于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而对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后形成的成果又是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部门又密切相关,但由于我国旅游区的管理体制仍然是条块分割,加上利益上的纠葛,致使农业旅游开发管理陷入无序状态。到目前为止,国家既没有制定出全国公认的农业旅游开发管理方面的法律规章,从中央到地方也没有建立起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授权某一个部门履行管理职能。从而在一些地区,要么是政出多门,搞得开发商、经营者无所适从;要么是谁都不真正履行管理职能,放任自流,造成管理“真空”,使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活动陷入无序状态。

(三)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对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是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由于缺乏必需的管理规范,自发性和盲目性强,在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在一些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点,尤其是“农家乐”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布局分散,加上管理不到位,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在开发的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农业资源,并避免对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开发性破坏仍将是摆在有关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严峻任务。

(四)投入与产出的矛盾

近年来,一些人在没有科学地分析我国的国情和农业旅游的市场状况的情况下,就大肆宣传开发农业旅游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从而引起了全国性的农业旅游开发热潮,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遍地开花的倾向。事实上,我国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大都市中有闲又有钱的城市休闲群体。到2002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0%,与西方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有很大差距,更何况在我国许多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自己或上一辈就来自农村,对乡村生活并不陌生。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并不高,到2003年第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346元/人,2003年上半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只有800元/人,从而导致许多农业旅游经营单位收益不佳。据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全市农业旅游点接待游客205.2万人次,收入只有5743.5万元,人均消费仅27.98元。一些地区的“农家乐”发展过多过快,客源严重不足,即使两正餐一早餐加住宿和娱乐,收30~40元/人天,年均床位出租率也不过20%左右,其经济效益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农业旅游开发并不完全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活动。因而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似地大搞农业旅游开发的时机是否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管理部门和开发商保持清醒头脑是十分必要的。

三、我国农业资源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

(一)整合管理职能,建立一元化行政管理体制

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活动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盲目无序、浅层次开发、粗放经营的状态,关键原因在于政出多门的分散管理体制。表面上看,农业、林业、水利、工商、税务、规划、城建、旅游等多个部门都在行使管理权,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部门真正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尽管这种开发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旅游产品,经营者从事的是接待旅游者并为之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旅游经营活动,按理旅游管理部门应当有效行使管理职能,但由于农业资源都不是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所以旅游管理部门到现在为止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行政管理权限上都没有得到国家权力机关的明确授权。但令人难堪的是:旅游者无论是在“农家乐”消费或在农业旅游园区观光游览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和麻烦,根本就不管农业旅游经营者究竟由哪个部门管理,自然就会想到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所当然要找旅游管理部门来解决,但事实上由于旅游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权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与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近几年来的管理实践证明,再继续延续现在的分散管理体制是极不利于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良性发展的。

鉴于上述状况,笔者认为要使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活动健康有序,首先应当制定有关农业资源旅游开发方面的全国性规章,明确农业资源旅游开发项目立项审批、建设的基本程序与步骤,管理部门及其职责,使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是尽快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农业旅游园区的评价标准,防止鱼目混珠,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第三是整合管理职能,建立一元化行政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规章的规定,将目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农业资源旅游开发管理职能集中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手中,凡涉及到农业资源旅游开发和经营方面的活动,首先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规划、设计、论证和经营申请进行审查认可后再由其他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章办理相关证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合资源、合理利用、有效开发、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市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规范

乐观的舆论导向和过热的政策激励是导致农业资源旅游开发过热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避免盲目开发,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旅游的市场状况与发展演变趋势的研究,帮助开发商和经营者正确认识我国农业旅游的市场形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盲目上马,造成资源的破坏与财力人力的浪费。同时,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农业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塑造良好的农业旅游市场形象。

(三)限小扶大,全面推进农业旅游园区化

“小、散、弱、差”是近年来我国农业旅游区(点)的典型特征,尤其是许多地区的“农家乐”数量多、单体规模小、配套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没保障,对旅游市场秩序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与此同时,小打小闹也是制约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充分发挥资源潜力的重要因素。要使我国的农业旅游开发真正上档次、独具特色和品位,具有完善的服务功能,能充分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体验参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心理需要,必须逐步限制规模小、产品单一、服务无保障的农业旅游经营者进入市场,扶持具有较大规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可靠的农业旅游区(点)的发展。事实证明,近年来发展较快,经营业绩较好的农业旅游点基本是规模大、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可靠的农业旅游园区。因此,从长远来看,农业旅游发展的主导方向应当是园区化。如果一个农业旅游园区能够形成与接待游客量相宜、分区比例适当的田园风光观赏、农艺示范、娱乐休闲和农副产品销售等功能区,就能够有效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极大地刺激游客的消费热情,提高消费水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农业自然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开发相结合

现代农业旅游是在满足都市休闲群体回归自然、向往田园风光、体验田园生活等物质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兴起的,它应当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农科技术相互交融、互为依托、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的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而不能总是停留在低层次的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的观光和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生态环境氛围,挖掘深厚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精神和科技文化需求、参与性强、适应面广、个性突出、科技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长的农业旅游项目,使我国的农业旅游真正朝着高起点、规范化和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论我国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与管理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