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目光的第一次抬起——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凡人论文,创新精神论文,目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3)07-0080-06
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创 新的历史,与时俱进的历史。这是由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发展逻辑决 定的。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致力克服“应有”和“实有”的矛盾,这一矛盾规定了马克 思主义的发展方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萌发于马克思主 义诞生前的马克思的中学和大学时期,这是“应有”和“实有”矛盾的形成时期。本文 拟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探讨,来映现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原初脉络。
一、高举“应有”的理想主义大旗,开始踏上解决“应有”与“实有”矛盾 的征途,选择学法律
观念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形成必有其依存之特定历史文化语境, 马克思也不例外。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文明”家庭 ,其父学识渊博,思想开明,崇尚精神自由,对卢梭、伏尔泰、莱辛等启蒙思想家的著 作非常熟悉,对歌德、席勒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有精湛的研究,他信仰的神是“牛顿、 洛克和莱布尼茨所信仰过的东西”(注:刘建军:《马克思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3页。)。他委婉而坚定地对马克思施加影响,经常向少年马克思讲述资产阶级 启蒙思想和歌德、席勒、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马克思从其身上吸取了资产阶级的民主 精神,学到了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其母在家庭中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为马克思一生树 立了光辉榜样。邻居冯·威斯特华伦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自由精神,爱好浪漫主义文学 ,酷爱古希腊作家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对社会问题,包括对圣西门的学说也感兴趣,他 经常向马克思朗读先哲的作品,培养了马克思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趣 ,把马克思的注意力引导到圣西门的人品和事业上。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读书时的校长 约翰·维登巴赫,是一个康德学说的拥护者,具有自由主义精神,宣传依靠理性,而不 是依靠宗教信仰的教学原则。
马克思成长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自由民主运动崛起时期。他所在莱茵省距 离法国最近,是德国经济和政治最为发达的地区,特利尔凭其发达的皮革业和纺织业, 逐渐具有现代工业城市的风貌。1795-1815年莱茵省被拿破仑的大炮划入法国资产阶级 革命范畴,拿破仑这个“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震撼了沉睡的莱茵人,莱茵省成为德 国传播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中心,争取自由进步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和运动在知识阶层 中蓬勃兴起,但德国资产阶级与贵族中的优秀人物想革命又害怕革命,“没有勇气”明 白地说出革命真理,只得在抽象的思想领域里,通过把观念与现实、人与环境对立起来 的方式,用唯心主义包裹起来的辩证思想来表现历史主体的革命要求,从而在德国人中 营造了浓厚的理论兴趣。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德国自由主义浪潮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迅 速发展,先后产生了“青年德意志”的文学—政治运动和“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政 治运动。同时,社会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1826年、1828年和1830年,莱茵等地先后爆 发了工人起义。1836年德国工人阶级的最早组织——正义者同盟在法国成立。
这样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马克思这位未来思想家的精神圣水盘, 培养了马克思的理想主义观念。他认为现存世界不合理,理性是使世界完美的手段。“ 应有”和“实有”第一次对立起来,这深深地激励着马克思不断地强烈渴求生活真理。
马克思的3篇中学考试撰文反映了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这3篇撰文都围绕“应有” 与“实有”矛盾而展开。在关于宗教问题一文中,马克思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信徒 与基督一致的应该性。他说,人类不应该满足于世俗的利己主义或者向诸神贡献祭品来 赎罪式的迷信,原始的迷信并不能使人们精神安宁,“欲望的火焰甚至常把永恒的东西 的火花吞没”,“对美德追求的热情受到了嘲弄”,“贪图尘世间富贵功名的卑鄙企图 排挤着求知的欲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18-819、818、7、6页。) 。“任何一个民族,……也不能从自己身上解脱掉迷信的枷锁”(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40卷,第818-819、818、7、6页。)。与其说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基督教信仰 的必要性,还不如说强调了一般精神信仰的必要性。他认为这种对基督的爱“不仅使我 们对基督满怀最纯洁的崇敬和爱戴,而且使我们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提出要献身于“ 博爱和一切伟大而高尚事物的心”的理想。在关于历史问题的作文里,马克思在花了大 量笔墨论述了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的应该性之后,特别指出, 奥古斯都“受到很大的尊敬”的应该性,是因为他“尽管有条件为所欲为,但在获得权 力之后却一心只想拯救国家”。这表明了马克思心忧天下,为民谋福利的理想。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提出了职业应与事业一致的理想,选 择一个能为人类进行的活动开辟最广阔场所的职业的应该性。他首先从理性的角度,强 调了人的主动性。他写道,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安分地遵循自然本身给其规定的活动范 围运动,而人能创造自己的命运,可按照神指定的共同目标,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的手段。这种选择不应出于一时的热情,也不应出于虚荣心,而应该出于为人类服务的 理想和信念。“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 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 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 也达到完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18-819、818、7、6页。)马克 思认为最有尊严的最高尚的职业指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 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职业,“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 究的职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18-819、818、7、6页。)。充分表 露了马克思强烈的自我意识。但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选择“应有”并非易事,因为“ 实有”,即“我们在社会中的关系,早在我们能对它施加一定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 程度上被确定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6、7、7、6、7、628-629 、831、832页。)。“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确立坚定的原则和牢固、 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 的人毁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6、7、7、6、7、628-629、831 、832页。)。面对这一矛盾,马克思解决矛盾的原则是跳出狭隘的利己主义的框子。认 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 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6、7、 7、6、7、628-629、831、832页。)。“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 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 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6、7、7、6、7、628-629、831、832页。)为人类服务 的这一伟大抱负激励马克思一生。
在崇高的信念驱使下,在父母的指点和支持下,中学毕业的马克思选择了波恩大学的 法学专业。在他看来,法律虽是不直接“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干预生活本身”的 职业,但必须建立在依赖抽象真理研究的“我们深信正确的思想”(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40卷,第5、6、7、7、6、7、628-629、831、832页。)的基础上,“这样会 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自己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6、7、7、6、7、628-629、831、832页。)这 里马克思通过职业选择,为解决“应有”与“实有”的矛盾冲突作了准备。
二、解决“应有”与“实有”矛盾的初次尝试失败,被迫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选择了黑格尔哲学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律。他“十分勤勉和用心”,除了专业课外, 还从事非常紧张的、多方面的精神劳动,如听有关希腊和罗马的神话、荷马的作品和艺 术史的讲座,热情奔放地投身沸腾的大学生活,参加诗歌比赛,开怀畅饮,担任特利尔 同乡会主席等,这促进和推动了他的思维和创见。1836年的暑假,马克思同他童年时期 的女友、“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上的皇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私订 了终身,马克思“所获得的第一个最辉煌的胜利”激发了他的激情,丰满了他的想象的 翅膀。同年10月,马克思转到学术气氛很浓的柏林大学,这里集中了许多著名学者,黑 格尔曾在此讲学达13年之久,如今他的一些弟子仍活跃在讲坛上。起初,马克思出类拔 萃地学习了黑格尔信徒、著名法学家爱德华·甘斯的刑法课,并以惊人的毅力读了大量 的学术著作。同时,以巨大精力继续投入诗歌创作,除了献给燕妮的3本十四行诗以外 ,他还写了相当数量的诗歌和戏剧,这些艺术造就了马克思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和创造性 想象的能力。他的许多诗篇都贯穿着由革命浪漫主义引起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他对周围 世界的态度和自我意识的成熟过程。如一首诗写道:“我再不能安静地生活,心灵已被 紧紧抓住,我再不能悠闲地度日,要狂飚似的向前突进。”在《绝望者的祈祷》中写道 :“我将高傲地对自己进行报复,对那高高在上的统治着的造物主,我将使它的力量变 得渺小,反正我的善行不会得到善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6 、7、7、6、7、628-629、831、832页。)
马克思抱着“做一些扎扎实实的事情的坚定志向”(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第5、6、7、7、6、7、628-629、831、832页。),开始重新考虑自己头脑中的传统观 念,竭力寻求一种能作为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生活过程的支柱的世界观。这可从马克思 父亲在1835年11月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得到反映。其父试图解决儿子对宗教能否成为 道德基础这个问题的重大怀疑,写道“你知道,我远非狂热的宗教信徒。但是,这种信 仰迟早都会成为一个人的真正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6 、7、7、6、7、628-629、831、832页。),其父还列举了大科学家牛顿、洛克和莱布尼 茨等权威来论证他的论点。但权威动摇不了马克思的批判头脑,“每隔一两周就要发明 新花样并不得不把过去辛辛苦苦地完成的工作全部推倒”(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第882、8、10、17、15、10、11、11、11、13、651-652、11、11、15页。), 体现了马克思当时躁动的批判精神和能力,在柏林大学第一学年结束后,马克思又“用 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今昔,以便认清自己的实际状况”。对自己的诗作了无情批判: “它是纯理想主义的……,对当代的责难、捉摸不定的模糊的感情、缺乏自然性、全凭 空想捏造、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完全对立:修辞学上的考虑代替了富于诗意的 思想,……”。在反思中马克思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第882、8、10、17、15、10、11、11、11、13、651-652、11、11、15页。)— —“写诗可以而且应该仅仅是附带的事情,因为我应该研究法学,而且首先渴望专攻哲 学。这两门学科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8 、10、17、15、10、11、11、11、13、651-652、11、11、15页。)这是马克思在中学时 代就已持有的理想主义观念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希望在做法官的同时,兼职做学问, 既深入生活本身,又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因为我确实认为法学比所有行政学好…… 如果当了陪审推事以后又得了博士学位,那么就更有可能得到兼职教授职位。”(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8、10、17、15、10、11、11、11、13、651-65 2、11、11、15页。)但马克思不甘于单纯背诵法律条文和熟悉法律事务,重视作为法官 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力图把自己掌握的庞大的法学知识贯穿起来,进一步上升到“应有 ”的哲学高度,创立一个科学体系,表现出创造性的思想家的苗头。马克思在研读了大 量的法律文献、法学著作和哲学著作的基础上,拿自己的理想主义“同康德和费希特的 理想主义比较,并从其中吸取营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8、1 0、17、15、10、11、11、11、13、651-652、11、11、15页。)。在柏林大学第一学期 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关于罗马成文法的法学著作。“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 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40卷,第882、8、10、17、15、10、11、11、11、13、651-652、11、11、1 5页。)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叙述了形而上学的法学原理,“也就是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 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原则,思维、定义,这一切都是按费希特的那一套,只不过我的 东西比他的要现代化,内容更空洞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 、8、10、17、15、10、11、11、11、13、651-652、11、11、15页。)第二部分是法哲 学,研究罗马成文法的思想发展,结果实体和形式被视为“可以而且应当各不相干地发 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8、10、17、15、10、11、11、11、1 3、651-652、11、11、15页。)。最后,第一、二部分又相互脱节,“好象成文法在自 己的思想发展中竟会成为某种跟第一部分所应当研究的法概念的形成不同的东西!”(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8、10、17、15、10、11、11、11、13、651- 652、11、11、15页。)“在实体的私法的结尾部分,我看到了全部体系的虚假,体系的 纲目近似康德的纲目,而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那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0卷,第882、8、10、17、15、10、11、11、11、13、651-652、11、11、15页。)马克 思不得不承认他以前试图解决“应有”与“实有”矛盾的全部努力都是不恰当的。
马克思感到应该求助哲学,“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样我就必须怀着我的良知重 新投入她的怀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8、10、17、15、10 、11、11、11、13、651-652、11、11、15页。)理智告诉他,从康德—费希特的先验立 场出发,建立体系的尝试注定要失败,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的对立是康德—费希特 唯心主义本质上所固有的,也是无法克服的。在《黑格尔》诗中写道:“康德和费希特 在太空飞舞,寻觅一个遥远的国度,而我却只想透彻地理解,在街头巷尾遇到的事物。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8、10、17、15、10、11、11、11、13 、651-652、11、11、15页。)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 的东西就是理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8、10、17、15、10、1 1、11、11、13、651-652、11、11、15页。)。同黑格尔一样,马克思这时也认为,思 维不应该把任意的部分带到对象中去,而“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8、10、17、15、10、11、11、11、13、6 51-652、11、11、15页。)因而他一贯推崇的、心中奉为最神圣的东西——理想主义彻 底毁灭,不得不把新的神——现实主义安置进去,“从理想主义……转而向现实本身去 寻求思想。如果说神先前是超脱尘世的,那么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尘世的中心。”(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82、8、10、17、15、10、11、11、11、13、651-65 2、11、11、15页。)沿着这个方向,马克思又尝试着写了一篇将近24印张的对话:《克 莱安泰斯,或论哲学的起点和必然的发展》,该文从性质上说“本来应当是一部新逻辑 学”(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页。),即纯哲学概念 的思辨著作,但马克思在这个体系的结尾发现了问题,即“我最后的命题原来是黑格尔 体系的开端……这部著作,这个在月光下抚养大的我的可爱的孩子,像欺诈的海妖一样 ,把我诱入敌人的怀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1、6页。)。黑格尔 的思辨哲学中充满的现实内容、包含的“应有”和“实有”、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的理解 ,提供了具体地理解现实事物的钥匙,深深地吸引了被形而上学的法学体系探索失败阴 影笼罩着的马克思,驱使马克思从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向黑格尔的客观唯心 主义。为了真理,马克思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思想转变,选择了黑格尔哲学,深刻 地解决了“应有”和“实有”的统一问题。
三、“凡人”在黑格尔的逻辑范畴帮助下,选择了自我意识这一批判的手术 刀,在古希腊文化这一镜中像中第一次成功地解决了“应有”与“实有”的矛盾
从1837年春天在施特拉劳休养开始,被迫投入哲学怀抱的马克思认真研究了黑格尔的 著作。黑格尔把世界看作是绝对精神按照自身的规律而自行发展的过程的光辉思想,深 深地影响了马克思,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与创新。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承认自 己是黑格尔的弟子。但黑格尔哲学隐含着无法克服的方法与体系的矛盾,他不惜向现状 妥协,“因为在现世中不能期望有更美满的景况,所以只好迁就现实,以求苟安”(注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其体系中辩证发展的 原则却限制在精神领域,解决矛盾的途径是唯心主义地把人和外部世界都精神化,只要 被看作“自我意识”的人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对象化的产物,即周围现实在 本质上不是和他相对立,而是和他相统一,那么异化便会被扬弃,矛盾就能得到调解。 随着资产阶级实力的增强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高涨,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黑格尔哲学的保 守体系和反动的政治结论,出现了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引出革命和无神论结论的青 年黑格尔派,它克服了黑格尔提倡的现实和哲学的和解,决心依靠理性来批判现实。深 受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影响的马克思,积极投身青年黑格尔派活动。青年黑格尔分子爱 德华·梅因称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黑格尔分子”,“不仅才智横溢,而且还有坚 强的毅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年鉴》第1卷,第338页。)。
马克思经过痛苦的思想煎熬,在黑格尔的引导下,彻底放弃了从事法官和兼职教授的 打算,决心终生从事能“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1、6页。)的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哲学研究。1839 年,马克思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博士论文的题目确定为《德 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一选题有很深的内在意义。此 时,深受黑格尔主体性哲学影响的马克思非常重视自我意识,把自我意识视为哲学的自 由和能动性的根据,视为解决“应有”和“实有”矛盾的手术刀,视为哲学改变世界的 中介。黑格尔把古希腊奴隶制解体时期的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论派哲学称为自 我意识哲学,马克思希望通过研究这些哲学来探讨哲学和现实的关系,及其在改造社会 中的作用,挖掘出其中含有的与“实有”相对立的“应有”的东西,发扬古希腊唯物主 义思想家的战斗精神,把理论批判和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古典哲学 中一个最主要学派的创始人,与黑格尔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所处的地位相似;伊壁鸠鲁是 德谟克利特的卓越继承者,作为黑格尔最卓越继承者的青年黑格尔派与之地位相似,青 年马克思似有自比伊壁鸠鲁之意,以表自己的使命,以示自我意识哲学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用典型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写成的,具有明显的黑格尔和青年 黑格尔派哲学倾向。但马克思没有被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束缚,而是以批判的态 度,以历史的眼光,以现实的经验,以理性的语言,思考、审视黑格尔哲学和古希腊哲 学,更加深入地从中挖掘出面向未来的成果,力图把黑格尔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中的自我 意识分离出来,作为重新构建的新哲学的核心。马克思特别关注黑格尔主客体对立统一 的辩证法,试图弄清哲学作用于外部世界的途径及发展趋势。他认为哲学是认识世界、 影响世界和干预生活的一股积极力量,“正象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土 地上盖屋安家一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之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现在黑格尔哲学正 是这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36、136、61-62、286、193、194、1 37页。)。批判了一些认为“适度是绝对精神的正常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第136、136、61-62、286、193、194、137页。)的黑格尔追随者,批判了康德 派、皮浪派等认为精神不能认识事物本质、并盲目崇拜所谓不可认识的现象世界的哲学 体系的代表人物,说他们是“无知的职业祭司,他们每天干的事就是哭诉自己的虚弱和 事物的强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36、136、61-62、286、193、19 4、137页。)。认为“哲学象一个和精神斗争的精神战士,而不象一个摆脱了自然吸引 力的个别叛教者,它起着普遍力量的作用,使阻碍发现普遍东西的形式消融”(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36、136、61-62、286、193、194、137页。)。马克思 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把意识确定为创造主体的哲学意义,伊壁鸠鲁提出了自我意识的原 子论,克服了德谟克利特的局限和希腊哲学的实体性,实现了原子论的自然哲学自我意 识的人生哲学的转变,建立了哲学的主观世界,确定了改造现存世界的理念,为新的时 代的崛起奠定了精神基础;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哲学所包含的无神论思想,伊壁鸠鲁把 神解释为人的意识,使人摆脱了对神的恐惧,实现了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马克思借其 口发表了自己的无神论宣言;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坚强的人生观,视其为英雄豪杰,伊 壁鸠鲁坚持用主观原则解释现象世界,不怕死亡和任何痛苦,通过有效虚构,使意识得 到满足。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激进主义、自由思想和革命精神。
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哲学是当时德国时代精神的镜中像。他说:“只是现在,伊壁鸠 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体系为人理解的时代才算到来了。他们是自我意识哲学家。”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36、136、61-62、286、193、194、137页。) 马克思一反传统对这三派哲学的“实有”的看法——希腊哲学的“暗淡的结局”(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36、136、61-62、286、193、194、137页。),认为 这些哲学是希腊哲学发展的完成,是与太阳落山相似的英雄之死,而和青蛙胀破了肚皮 致死不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36、136、61-62、286、193、194、1 37页。)。在希腊后期,特别是在自由思想遭到践踏的罗马社会中,自我意识哲学的出 现意味着人们力求逃避外部现实,企图在主体意识中寻求独立与自由。黑格尔以后的德 国哲学家也面临着为自由而斗争的任务,但他们不是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寻求自由, 而是力求把哲学转化为意志来改变外部现实。马克思相信,像“伊壁鸠鲁哲学和斯多葛 派哲学曾是它那个时代的幸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36、136、61- 62、286、193、194、137页。)一样,黑格尔以后的德国自我意识哲学的发展也是德国 现时代的幸运。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主张在具体的客观理性的约束下发挥“自我意识”的历史能动作用 ,不赞成黑格尔思维和存在同一的主张,不赞成伊壁鸠鲁把人与环境对立起来,通过摆 脱外在世界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的主张,不赞成青年黑格尔派把自我意识的作用绝 对化的主张,避免重犯理想主义的错误,成功地解决了“应有”和“实有”的矛盾,标 志着一个德国人——马克思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第一次抬起“凡人的目光”,看清了前 行的理论和实践之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收稿日期:2003-04-25
标签:哲学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文化论文; 哲学家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伊壁鸠鲁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