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王萍论文_王萍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王萍论文_王萍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住院儿科患者有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0例,分别对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及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经过临床护理方面得到的效果相对较好,其穿刺的次数相对较少,在经过科学的治疗方式,能够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的效率,这样就会从根本上使患者的痛苦大大降低,也会使患儿及其家属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方面满意程度,与对照组相比较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应用静脉留置针,有利于提高留置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体会

前言

临床静脉留置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套管针,其主要的功能是对血管的影响都小、可以长时间留置、药物使用方便等,为了更好的避免重复的使用穿刺带来的痛苦,因此,实际中应用比较普遍,特别是对儿童患者来说,由于儿科患者本身年纪比较小,且自制力比较差,对痛苦能承受的能力也会更弱,所以,为了降低儿童患者的痛苦,以及减少护理工作者的工作,应当使用静脉留置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住院儿科患者有60例患儿,所有的患儿都需要在本院进行住院以及静脉穿刺治疗护理,患儿在本院的住院的时间在2~6周之间,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在4周左右。本院将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将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患者,患儿的组别之间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及病史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临床由于患儿不合作多采取静脉留置针的方法,主要是为方便患儿输液及临床检查,仔细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法并分析。观察组的患儿在治疗中采取静脉留置针的方式,能确保在无痛苦的过程中输液,及完成体征检测、药物皮试、静脉穿刺等各项检查,使痛苦的检查变得轻松,并在输液过程中巡视观察。对出现不适或出现其它症状的患儿在采取治疗的同时,保留静脉留置针并使其避免感染保持干净。另一组对照组的患儿则遵循常规静脉穿刺护理,在每次检查中都进行常规的体征检测、药物皮试等,在完成静脉输液后护理人员会将针拔掉。

具体操作如下。

1.2.1正确的静脉留置针护理

首先定位大小合适、弹性好、利于穿刺的血管,合理选择安全性良好的留置针,儿科一般用24G,输血时用18G。在穿刺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血管备皮后,采取0.5%碘伏消毒穿刺局部皮肤3次,75%的酒精消毒2次,并连接留置针与输液管,护理人员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留置针针柄,在与静脉呈30°角度下缓缓刺入,在出血后再进针2mm,固定外套管后将针抽出,在用透明贴膜固定软管。留置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封管,以延长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儿科护理中大多采取生理盐水封管,具有明显的安全性、简单性。最后合理控制套管留置时间在3~4d内,以减少感染机会。

1.2.2并发症护理

在留置护理期间,采取75%的酒精消毒穿刺点,留意是否出现红肿、渗出等情况,拔除重新穿刺,保持穿刺部位清洁等。如出现堵管情况,应该加强封管处理。静脉炎发生大多与长期一个部位静滴药物相关,应该给予患儿局部热敷。如压膜不透气时间长,患儿可能会出现压疮,可在针柄下垫少许棉絮,适当减轻对皮肤的压力等。如患儿出现不适症状、并发症预兆,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处理,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加强健康教育

在护理中可通过口头宣教、多媒体宣教、书面宣传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儿及其家属宣传疾病相关知识、药物知识、护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等,同时,说明留置针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措施,提高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落实换班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完成护理后,护理人员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在护理情况,分值在0~100分,最终记录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成功率,对比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经过检测的结果的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和检验,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十分顺利,而且两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别,也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等特殊情况,但在治疗结束之后,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观察组的分值非常高,体现在静脉穿刺、病房的环境卫生等方面,这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观察组的治疗中有4例吊针现象,这都是患儿自己造成的,经过再次静脉穿刺留置后,没有出现类似情况。而对照组的患儿则不同,除了每天的常规输液外,有12名患儿进行第二次穿刺,另有8名患儿进行了三次以上穿刺,不但造成患儿的巨大痛苦,也增加家属的担心,对护理人员也是重大的考验,不但是技能问题,还有态度问题等等,为此所产生的评价也大打折扣,所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科是医院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静脉穿刺则是儿科的重点,而临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主要是对住院治疗的患儿在进行各项检查和静脉治疗的应用,即减少患儿痛苦,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不仅方便了患儿也方便医护人员。由于来院治疗的患儿,年龄较小又十分顽皮,又有好奇心,因此即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带来许多麻烦,也造成很多浪费,由于对照组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技能、输液、并发症等情况的满意度非常低,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不可避免的会给患儿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疼痛,造成患儿对护理人员产生恐惧的心理。而以前的常规护理存在很多隐患,造成患儿每次穿刺都很难接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4岁的患儿输液治疗中,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家长满意率高于传统头皮针输液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也高于传统头皮针输液组,且发生渗漏、脱管、堵管和静脉炎的比例均低于传统头皮针输液组,这说明了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良好的应用效果,与其他研究结论一致。传统头皮针输液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为:(1)患儿血管较细,在进行穿刺时,头皮钢针易刺伤血管导致穿刺失败;(2)头皮针输液时的固定方法易导致其脱落;(3)患儿穿刺部位受到牵拉或过度活动时,固定好的头皮钢针易刺伤血管壁而发生渗漏;(4)头皮针穿刺前的消毒强度不及留置针。此外,将静脉留置针输液组中按照穿刺部位分为手足组和头部组,结果显示手足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头部组,发生渗漏、脱管的比例均低于头部组,在进行小儿穿刺输液时更值得优先考虑。

综上所述,将静脉留置针应用于儿科护理中,可防范护理风险的出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贯穿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提高患儿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提高家属对儿童护理知识的知晓率,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降低护理差错率,促进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盛敬伊,史囯晶,苏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2(13):197-198.

[2]蒋梅.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7(20):2330-2331.

[3]成燕.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30(14):171-172.

论文作者:王萍

论文发表刊物:《大众医学》2018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  ;  ;  ;  ;  ;  ;  ;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王萍论文_王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