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回归分析中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中国论文,出口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约10%的速度递增, 由1978 年的3624.1 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57733.7亿元,17年间增加了约15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加了近3.5倍。〔1〕同期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也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进出口贸易量大幅提高,利用外资不断增加。199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3498.7亿元, 按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计算的外贸依存度高达40.7%。同时,出口额也由1978年的211.7亿元增加到1995年 的12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6%。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认为,中国的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中国的出口贸易究竟与经济发展有多大的关系,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可能有多大的作用?对此,国内的研究,特别是定量分析似乎还不多。本文从实际资料入手,对开放前后1952—1978年和1979—1995年这两个阶段进行对比回归分析,主要通过研究出口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相关性来分析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出口部门本身的扩大实现的,但是在出口日益扩大的同时,出口部门与国内非出口部门的经济联系却大大削弱了。
考虑到研究的对象是同期的系列数据,它们受到相等的物价因素影响,因此为了方便起见所有的数据均采用名义值。另外,由于1978年以前的国内生产总值未见有公开的统计资料,而这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基本上保持着稳定的1.2∶1的关系(舒元1993),因此1978年以前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都是用当年的国民收入乘以系数1.2得到的。
二、相关分析
1、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概况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在1952年到1978年这二十七年间共有六年出现负增长,即1960—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67—68年的文革头二年以及1976年的文革最后一年。这表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受自然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强。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7 %,其中只有十年增长率超过10%。同期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8%, 略高于经济增长率。但是出口增长有八年出现负增长,除了上述六年外,还有1957年和1970年分别出现过-2.2%和-5.0%的负增长。
在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到1995年的十七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率未出现过负值,而且仅有三年低于10%,其余年份中有六年名义增长率高达20%以上,其中1992年以后连续四年出现高增长率。这一阶段的年均增长率为17.7%。当然,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这个数字也许要减少三分之一左右。同期,出口由于人民币的几次大幅度贬值以及国家对出口的鼓励而迅猛增长。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增长率除了1983年仅增长5.8%外,其余年份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 整个时期出口按人民币计算的增长率高达年均31%,近二倍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2、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
我们分别对两个阶段的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中Y和X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总额。回归结果显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当年出口总额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中后一阶段的相关性比前一阶段更强一些。
1952—1978年
Y=369.526+19.37X R[2]=0.83(1)
(2.47) (10.95) D-W=0.27
1979—1995年
Y=5340.244+4.273X R[2]=0.97
(2)
(6.45) (23.19) D-W=1.82
我国学者以往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2〕但是, 这样的相关分析至少有两个缺点:一是自相关问题。由于出口产品本身就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因此,将两者放在一起作相关分析就不可避免地有正相关关系。二是上面只是就两者的绝对值作相关分析,而没有就它们的增长率进行分析。所以我们下面就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作相关分析。
3、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性
虽然以绝对值计算显示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以增长率计算的结果却是另一种情景。下面是就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所做的相关分析。由于出口本身构成国民产出的一部分,因此直接就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回归,会因为自相关性的影响而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正相关。为了消除自相关性,我们还考虑检验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增长的相关性。
令Y和X分别代表国内产出和出口,则非出口产出为D=Y-X。 它们的增长率分别为G[,Y]、G[,X]和G[,D]。两阶段的回归结果如下:
1952—1978年
G[,Y]=0.038+0.384G[,X]R[2]=0.335 (3)
(2.04) (3.48) D-W=1.38
G[,D]=0.039-0.359G[,X]R[2]=0.291 (4)
(2.06) (3.14) D-W=1.39
1979—1995年
G[,Y]=0.157+0.089G[,X] R[2]=0.059(5)
(4.44) (0.93) D-W=0.92
G[,D]=0.190-0.065G[,X] R[2]=0.025(6)
(4.80) (-0.60)D-W=0.96
回归的结果似乎令人惊讶。对比两阶段的回归结果我们看到,第一,两阶段扣除出口的国内产出与出口的相关性都比不扣除出口的要低,但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扣除出口有自相关因素;第二,两阶段线性回归拟合性都较差,出口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相关性比两者绝对值之间的相关性要弱得多,这说明出口增长率的波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并不总是一致的;第三,更重要的是,第二阶段的相关性要比第一阶段低得多,可以说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几乎不相关。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的。对此,我们将在第三节作进一步的分析。
4、增长推动力的相关分析
除了明确相关性之外,我们还需要辨别出口增长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两种不同的作用:即国家产出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还是增加要素投入得到的,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下面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回归方程,它可以用来验证出口增长的作用:
K[,D]=a+bK[,X]
其中K[,D](=△D/Y)和K[,X](=△X/Y)分别代表经济增长中非出口部门和出口部门比重的变动,常数a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自动增长部分,即当出口增长为零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如果出口增加没有使生产能力提高,或者生产能力总是充分利用的,则出口的增加就仅仅是把资源从非出口生产部门转移到出口生产部门,等式中K[,X] 的系数b就等于-1。另一方面,如果出口增加只是利用了以前未就业的资源,但并没有使生产能力有任何提高,那么b就等于0。因此,任何出口增长引起生产能力的提高都会使b值增大,而且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出口增长才会有效地带动非出口部门的增长。
我们对两阶段的数据处理后得到:
1952—1978年
K[,D]=0.029+9.484K[,X] R[2]=0.391 (7)
(1.88)(5.92) D-W=1.51
1979—95年
K[,D]=0.127-0.159K[,X] R[2]=0.006
(8)
(6.00)(0.29) D-W=1.24
显然,这一回归结果表面上看似乎也有点出乎意料:1978年以前出口增长与非出口部门的增长是正相关关系,出口部门的增长似乎有效地带动了非出口部门的增长;而1979年以来出口增长与非出口部门却没有什么相关关系,出口部门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与非出口部门是脱离的,它主要是利用了以前未就业的资源增长的(b接近于零)。
三、问题和解释
上面三方面的相关分析至少引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从绝对值看出口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很强,而且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更强,而从增长率看的相关性较弱呢?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从增长率的相关性看,两种增长率的波动在1978年以前还比较一致,而在1978年以后波动的不一致性扩大了?第三个可能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前出口的增长对非出口部门有正的带动作用,而改革开放以来,出口的增长反而与非出口部门脱离了呢?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我国的出口贸易情况,就不会对上面的回归结果感到意外了。首先,对绝对值所做的回归分析表明,两阶段的出口贸易与国内经济相关性都很强,而且改革开放以后相关性增强了。这是由于出口产品本身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额不断增加,出口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相关性自然就加强了。这说明贸易产品本身作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断增强了。
其次,对增长率所作的回归分析表明,出口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及与非贸易部门的增长之间的相关度,在改革开放以后比以前更弱了。相关关系的变弱并不说明贸易本身不重要,而只是说明出口贸易与国内经济的波动一致性削弱了。这种波动一致性在改革开放以前之所以比以后更强,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出口贸易既不利用国外资源,也不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主要是取决于国内经济的计划平衡状况。对外贸易只是为了“调剂余缺”。因此,出口与经济增长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走上了一条大力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的道路。出口越来越多地利用加工贸易的形式进行,从而一定程度上与国内经济的增长脱离了。表1显示, 我国出口贸易中已有一半以上是通过进口材料加工(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出口的。
表1 加工出口情况
单位:十亿美元
1988
1991
1993
1996
商品出口总额 47.5
71.8
91.8 151.1
商品进口总额 55.3
63.8 104.0 138.8
用于出口的进口材料13.7
25.0
36.4
62.3
加工出口总额 12.9
32.4
44.3
84.3
加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27.2% 45.1% 48.3% 55.8%
资料来源:尹翔硕:“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及其对工业的影响”,载戴维·沃尔等:《中国的对外开放》第115页。1996 年数据引自《国际商报》1997年1月11日。
第三,关于增长推动力的回归分析显示,改革开放以前出口增长带动了非出口部门的增长(b值为正),而改革开放以来, 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反而没有什么带动作用了(b值为负且接近于零)。1979 年以前b值为正可从两方面予以解释。 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低,平均约在4%左右。通过计划安排, 这部分出口所需的资源往往得到优先保证。在计划安排下,不存在出口与非出口部门“争”资源的情况。这保证了b值不为负。 二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前出口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中间投入品和机器设备等都是国内生产的,而且出口产品的质量要求一般又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因此,出口的增加会通过联系效应对国内非出口部门(包括中间投入品和机器设备生产部门)产生一定的带动作用,从而使b值为正。
而改革开放以后,出口部门越来越多地利用了以前“未就业”的资源。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利用了国外资源,包括进口原材料、中间投入品和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机器设备等,使加工贸易急剧扩张,这在上面已经提到;二是大量利用了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迅速增加。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1965年为33%,1980年为39%,而到1990年已提高到74%,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则从1965年的65%降到了1980年的35%和1990年的19%。〔3〕大量“未就业”资源的使用使得b值接近于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权力的下放使各地贸易公司为争夺国内出口资源而大打贸易战;而价格放开、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使出口生产与国内生产出现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出口生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是以国内生产少增加甚至减少为代价的。这就使得b值变为负的(尽管负值很小)。
四、结论与评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靠它自身的迅速扩张,即提高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实现的;但是出口部门本身的发展却与国内非出口部门的发展日益脱离了,从而它对非出口部门的带动作用(即它提高其他部门生产能力的作用)削弱了。
由于目前我国的出口主要都是制成品了,因此出口与非出口部门的脱离可以从出口产品结构与国内生产结构的不一致中看出。上面已经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大提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大大下降;然而在我国的制造业产出中,情况正好相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下降,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上升(见表2)。
表2 制造业中的要素密集度变动 单位:亿元
198019851991
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
总产品 1174.62100 2048.81100 4602.99100
劳动密集型产品 360.09 30.66
534.43 26.08 1112.22 24.16
资本密集型产品 814.53 69.34 1514.38 73.92 3490.77 75.84
1994
产值 比重
总产品 12180.33100
劳动密集型产品 2647.87 21.74
资本密集型产品 9532.46 78.26
注1:表中的产值是以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计算的净产值。
注2:行业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是根据世界银行的方法划分, 然后根据中国的统计资料计算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
显然,要提高出口对国内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使出口商品结构与国内总的生产结构吻合起来。这就必须使出口生产更多地利用国内的资源,特别是国内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和机器设备,使出口部门与国内经济的联系效应增大,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发展联系效应大的出口产业。
一般说来,联系效应大的产业往往也是具有规模经济、资本和技术比较密集的产业。比如,汽车产业的联系效应显然要比服装业大,而它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资本、技术密集度显然也要比服装业大得多。这也就意味着要鼓励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出口。但是,这又遇到一个矛盾,那就是目前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并不是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而恰恰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鼓励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甚至抑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都不是可取的办法。我们的重点不应放在鼓励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出口上面,而应放在加快改变比较优势上面。如果我们能够迅速地使我国的比较优势从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转移到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的产品上来,出口部门与国内生产部门就能较紧密地联系起来,出口对国内经济的推动作用也能较好地发挥出来。
而要加快改变比较优势,我们的贸易政策就有必要进行调整;贸易政策必须与国内产业政策更紧密地协调起来使用。
首先,从出口政策来看,出口不应单纯追求创汇和出口数量,而应以效益为主。我国近年一般贸易增长较慢的趋势说明,出口贸易的数量型扩张已经接近极限。事实上,我国目前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高达40%以上,而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才不过16%左右。〔4〕数量型的扩张,包括加工贸易的增长,都是附加值较低、 利润较薄、效益较差的,不利于贸易效益的提高和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从进口政策来看,不应当对所有最终产品都给予较高的关税等进口限制措施的保护。这种对国内最终产品的较全面的保护导致国内竞争力不强的加工工业过快发展。同时对出口产品所用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进口给予减免税优惠导致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进口政策应当与出口政策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进口保护的重点应放在幼稚产业和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保护使这些产业建立和发展起来;同时出口鼓励也应把重点放在这类产品上。我们可以适应运用战略贸易政策,大力鼓励这些产品在国内发展的同时也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从国内产业政策来看,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确立几个优先发展的产业,而应当把产业的发展放到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根据产业的性质来考虑。具体来说,我们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总体上我国的比较优势还在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方面,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放弃这类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比较优势也是会改变的。随着我国工资的上升、原材料价格的提高,产品的成本在不断发生变化,使比较优势也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一些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在我国其实并不一定就不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把它们发挥出来。比如,国际上一般都认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种源泉。对于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来说,它们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往往不是来自要素禀赋,而主要是来自规模经济。然而我国国内许多产业(例如汽车)的规模以国际标准来看都太小了,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这样,产品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国家的产业政策应当打破各地区小而全、大而全的产业同构局面,鼓励发展跨地区的真正的全国性产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使我国的产业在高级化的同时能够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来看,进出口贸易政策就应当配合产业政策,鼓励出口部门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重点支持产业政策扶持发展的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对这些产业,进口政策应给予适当的保护,使它们能够建立和发展起来。但是保护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国内的产业政策必须使这些产业首先在国内具有竞争力和规模效应。这样,通过不太长的适当保护,就可以大力鼓励这些产品出口,到国际上竞争了。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像日本、韩国那样,通过出口带动产业的不断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
注释:
〔1 〕文中数据除另有说明外均引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1995年的数据引自《中国统计摘要1996》。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2〕例如,见张风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第八章。
〔3〕世界银行:《中国的外贸改革:面临90年代的挑战》, 英文版1993年。
〔4〕1991数,根据《1993世界发展报告》数据计算。
标签: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