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_林昱雯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_林昱雯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经济法》是高职院校财经类、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很难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探讨了互联网对于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最后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法;教学改革

“互联网+”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互联网 +”不仅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思维变革。就高职教育而言,用“互联网+”的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经济法是高职院校管理类、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适应如今职业发展的需要,很难取得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构建经济法教学体系,设置经济法课程标准,优化经济法该和方式,这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团队结构单一,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经济法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财经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经济法课程就犹如公共课程一样开设面广涉及专业多是课程的一大特点。但是各专业之间有各自的专业特点以及不同的服务面向,而从事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老师多是来自于法学专业毕业生或者其他专业毕业生,老师只对他自己所在所所属的专业有了解。因此不管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再高,如果缺乏对所授课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岗位能力的了解,就不能做到从职业能力构建和服务这个角度出发组织教学,从而也就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2、教材选择、课程内容设计缺乏科学性

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教材众多,内容涉及面也相对较多。大多数专业带头人在进行经济法教材选用时,往往只注重教材本身的质量即是否是规划教材是否是高职高专教材,而忽视的教材章节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同时,经济法课程内容琐碎且有一定难度,有的章节知识之间有一定的延展性而有的章节知识相对独立。法律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记忆才能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但是高职高专的学生从实际的学情出发,学生的自己学习能力并不强,完全依靠学生通过课后自主学习记忆的方式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课堂复习以及随堂测验等多种方式强迫学生进行记忆。

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且实践性不足

现阶段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多采用以“教”为主,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担任主要角色,所谓的实践也不外乎是案例分析或一些综合性作业。案例分析多是以章节知识内容进行呈现,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能力。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是整班教学一个班几十甚至上百位学生,一些互动式的实践项目根本无法实施。这样的教学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经济法知识和在岗位中实际需要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4、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是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但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仍然是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且将期末试卷成绩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日常课堂教学,为了确保通过考试,有的学生考前突击复习、考试中作弊,所以最终的卷面成绩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考试结果有失公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互联网对经济法课程课堂教学的意义

1、促使了经济法课程教学主体的变化

“互联网+教育”是指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跨越学校和班级这种传统教学空间形态,为学习者提供更高质、高效、个性化教育的服务模式。互联网拥有丰富的知识信息与高效的检索方式,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知识检索和学习。相比课程教学互联网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互联网+”教育更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地位体。

2、促进了经济法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知识来源全部来自教师的课堂讲授。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从高职院校的教师特点来讲,教师群里普遍年轻化甚至有一些是才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没有非常强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学能力。互联网容纳了海量的知识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自行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自主知识的提前预习,以及大量延展性知识的获取。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除了课堂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和梳理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的方式自主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的出现后应该进行转变,教师应该更多的交给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互联网+背景下经济法教学改革方法

1、依托互联网构建创新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现代化信息手段有效利用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中来实施教学。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对学生提出网络预习的要求,课中教师可以精准的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符合本班学生学习需求。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教学内容的回顾和复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布置作业,从作业反馈中调整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授课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依托互联网增强师生教学互动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的兴趣,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单方向的教学内容的灌输,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完成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经济法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强与学生的多渠道、多方位的交流和沟通。互联网融入教学以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以互联网为媒介与学生交流经济法的相关的各种问题。课后当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利用互联网跟同学交流,也可以向老师反馈求得帮助。通过和授课老师的线上线下的知识共享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3、依托互联网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着眼于期末考试的卷面分数,要向教学过程的考核有所倾斜,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跟老师的互动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对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基于互联网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会端正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的学习态度,提高其学习效率,对学生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课程成绩的考核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能有效解决学生人数多、过程性评定主观性较强等难题,使学生成绩的评定更为客观。

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应该嵌入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去获取更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和资源。总而言之,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经济法课程体系改革是必要的。通过结合“互联网+”来进行课程改革,不仅能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更能有效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加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论文作者:林昱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_林昱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