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非洲战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_轴心国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非洲战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_轴心国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非洲战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世界大战论文,战场论文,周年论文,反法西斯战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非洲是二战的重要战场之一。非洲战局是决定欧洲乃至世界战局的关键因素。非洲战事从1940年6月到1943年5月先后在东非、北非和马格里布三个战场进行。非洲战场的胜利,不仅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为盟军进军意大利本土,进而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创造了条件,而且对非洲影响深远,它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非洲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力量配置,并极大地教育和锻炼了非洲人民,从而为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非洲是这场大战的重要战场之一,战火遍及东非、北非、法属西非、赤道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等广大地区,尤以东非、北非和马格里布最为激烈。从1940年6月到1943年5月,开始是意军同英军之间,随后是德、意军同美、英、法军之间,进行了拉锯式的激烈的撕杀和较量。二战不仅将非洲卷入这一历史性的旋涡,而且对非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就非洲战场的重要性和战况、非洲人民对二战的贡献及二战对非洲的影响等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 二战中非洲的重要性和非洲人民的贡献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目的,不在于消灭某一些民族、占领某一些国家和地区,而是为了统治全世界。为了占领整个世界,控制非洲是其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位于欧洲的南部,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是欧洲的侧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欧洲和亚洲固然是法西斯国家必须首先夺取的目标,然而要巩固在欧、亚两洲的统治,还必须夺取非洲。从战略上说,占领了非洲,就可以从南面包抄欧洲,取得战略上的优势。法西斯国家只有占领了整个东半球,才可以集中力量进攻西半球,而最后攫取全世界。希特勒公开叫嚷:为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德国必须收回一战后被剥夺的非洲殖民地。实际上,还在二战前很久,德国已经利用经济渗透、政治拉拢和指使德国移民进行颠覆活动等手段,极力建立对非洲的统治。意大利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狂潮中,只得到非洲东北部一小块人口稀少的沙漠,因而极其不满,意大利法西斯就力图建立一个从地中海经北非、东非到印度洋的“新罗马帝国”。二战前,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占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正是实现这一计划的中心环节。日本法西斯利用贸易手段,在非洲的某些关键地区如埃塞俄比亚、埃及,进行经济渗透,以获取政治上的利益。德、意、日轴心国侵略非洲的行径和霸占世界的野心,不仅严重威胁到非洲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生存,而且极大地危害了美、英、法等国的利益。美、英、法等国为了不让轴心国确立对非洲和全世界的霸权,并捍卫自己在非洲和全世界的利益,就必须守住非洲,决不能让其被轴心国侵占。二战前夕,英国在开罗首建了中东司令部,调遣重兵进驻埃及,就是为了遏制德、意向非洲的扩张。因此,争夺非洲的情况如何,将是决定欧洲战场乃至世界战局的关键一环。

非洲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连,东北隅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紧邻。这种地理位置使非洲自古以来就成为东西方的海上通道。有两条重要的运输线通过非洲,第一条是从西欧经大西洋入直布罗陀海峡,穿过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和红海进入印度洋,到达中东和东亚。这条运输线的最大经济价值在于苏伊士运河。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就使从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了5500~8000公里,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缩短了8000~10000公里。就军事价值而言,封锁了苏伊士运河, 就切断了这条水道,这对依赖殖民地的西方殖民国家尤为不利。因此,自运河通航后,英、法等殖民国家一直把运河视为自己的“生命线”。1940年意大利从利比亚向埃及进攻,1941年德、意联合从利比亚向埃及进攻,就是为了切断这条“生命线”。第二条是从西欧经大西洋沿西非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到达中东和东亚。这条航路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前,一直是东西方的主要运输线。在运河通航后,其价值下降了。但一旦发生战争,特别是运河被封锁后,其经济和军事价值便会重新显示出来。二战前,德国通过移民在这条运输线的必经之地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制造骚乱,又在西属几内亚建立了一个潜艇基地,扼住这条运输线,并从侧面威胁英、法同美洲联系的大西洋航线,决不是偶然的。此外,英、美还开辟了一条通过非洲的航空线,即从黄金海岸或利比里亚飞越尼日利亚、法属赤道非洲和英埃苏丹,到达中东和东亚。这条运输线所需时间短,经过的又都是英、法的殖民地和美国的势力范围,对英、美来说安全可靠。当运河被封锁,地中海变得不安全时,这条运输线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对这条运输线德国也不放过,二战前夕,德国用一家荷兰公司的名义取得了占利比里亚总面积1/5的一大块租让地, 既种植战略物资橡胶,又经常制造动乱,以威胁这条运输线。

非洲大陆周围还有三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咽喉”。位于非洲东北角的曼德海峡,是红海进入印度洋的门户,封锁它能取得如同封锁运河一样的效果。1936年,意大利占领了红海西岸的埃塞俄比亚,就实际上控制了这一咽喉。位于非洲西北角的直布罗陀海峡,是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封锁它也能切断东西方的第一运输线。为了确保该海峡的畅通,还在1924年,英、法就迫使西班牙签订了丹吉尔公约,使海峡要丹吉尔成为永久中立区。然而到二战前夕,德国利用对西班牙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的支持,使西属摩洛哥领地变成了德国在西北非的一个活动基地,从而严重威胁到这个“咽喉”的安全。位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是东西方第二运输线的中间站,控制它也能威胁这条运输线的安全。为了控制这个咽喉,德国从30年代起就对南非进行渗透活动。希特勒的“海外德国人协会”利用英国人同布尔人的矛盾,拉拢布尔人,策动法西斯政变,以致南非当局颁布法律,打击、驱逐德国和布尔人法西斯分子。

非洲是一个富庶的大陆,其丰富的农牧和矿产资源长期以来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二战期间,非洲就成为西方参战国的战略资源和经济作物的供应地。由于德国占领了西欧,日本占领了东南亚,断绝了英、美的物资供应,使非洲的原料对支持英、美继续作战,就有了头等重要的意义。英国的工业原料和粮食战前就依赖进口,轴心国占领欧、亚大部分后,就更加依赖非洲了。粮食主要靠非洲提供;生产穿甲弹必须的钒和钴,1943年从南非进口的钒矿石比1938年多50%,从北罗得西亚进口的钴矿石增加了15倍;军工用的钻石主要来自比属刚果,1943年进口量比1938年增长了5倍。英国失去东南亚的橡胶产地后, 便转从英属非洲殖民地和利比里亚进口橡胶。美国本国资源丰富,又控制着加拿大和拉美许多经济部门,但非洲的原料对美国仍有重要作用,原因是某些战略原料美国没有或只有少量生产。美国从非洲进口的主要是钻石、稀有金属矿石、可可、棕榈仁等。在稀有金属矿石中,制造原子弹所需的铀矿石占首位。比属刚果是美国铀矿石的主要供应者,1940年就提供了1071吨,以后逐年增加。美国为了垄断,从1942年起就在比属刚果驻扎军队。美国还从马达加斯加进口制造原子弹必须的石墨,进口量占马岛开采量的1/2。

轴心国也从非洲掠夺原料,德国从法属北非、西非运出大量粮食和矿石,包括战略原料钴,还从西属、葡属非洲殖民地运出大量锡、钨等。但英、美等盟国从非洲获取的资源远比轴心国多得多,其原因一是非洲大部分地区系英、法的殖民地,二战中除部分地区外都控制在盟国手中,即使法国败降后,其非洲的殖民地也只是部分归顺德国。比属、葡属殖民地的资源也被英、美掌握。相反,德、意占领非洲土地不多,而且不少地区还进行着战争,无法开采,如利比亚、埃塞俄比亚等。二是绝大多数非洲人站在盟国一边,支持反法西斯斗争,抵制向轴心国出口非洲资源,如在德、意控制区,矿山工人拒绝开采、码头工人拒绝装运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都大大限制了轴心国对非洲资源的利用。

非洲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大陆,二战前夕只有2亿多人, 但在二战中仍然是人力资源的重要供应地,为战争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士兵和劳工。为了抗击法西斯侵略,150万非洲人应征入伍或自行武装起来, 在各地进行英勇的战斗;250万非洲劳工从事后勤运输和军事建筑工程。 在英国军队里有30万非洲士兵。法国军队一贯实行混合编队,步兵团中法国士兵占1/3,非洲士兵占2/3,此外还有由法国军官指挥、由非洲士兵组成的步兵营,因此非洲士兵更多,高达50万人。法国败降后,戴高乐组织“战斗法国”,坚持对德作战,其士兵主要来自法属非洲殖民地,仅阿尔及利亚就有30万人应征入伍。

非洲士兵参加了非洲各个战场的所有战斗。 由南非、 尼日利亚等12国非洲人组成的正规军参加了对东非意大利法西斯的反攻。两个南非黑人师在东非打败意军后,又奉命北调参加英国第8集团军, 在同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争夺图卜鲁格战斗中,奋勇作战,损失惨重。埃塞俄比亚人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坚持游击战争,牺牲了70万人。南非、 埃及等10个国家的10万非洲士兵参加了解放利比亚的战斗。5 个利比亚营与英军一起参加阿莱曼战役后,解放了自己的国家。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后,在法国维希政府驻北非的军队里,有8万非洲士兵倒戈, 参加了解放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的战斗。

非洲士兵还被派往欧、亚战场作战。“战斗法国”部队里的非洲士兵参加了解放意大利、法国的战斗,还参加了打败德国的几次重要战役,为此牺牲了20万人。在缅甸战场,有12万英属非洲殖民地的士兵对日本作战。非洲士兵还参加了西亚的战斗。

非洲人除应征入伍直接作战外,还有250 万人担任为前线服务的后勤工作,如修公路、挖战壕、搞运输等。战争中英国在非洲修建的120 个机场,全都是由非洲劳工建筑的。

正是非洲士兵和劳工对法西斯侵略者不屈不挠的斗争,才牵制了轴心国几十万正规军,粉碎了轴心国侵占非洲的计划,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 非洲战场概说

二战中,非洲的战事是在三个战场上进行的,即东非战场、北非战场和马格里布战场。

1.东非战场

非洲的战事最早始于东非。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揭开了东非的战幕。1936年5月,意大利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由此时起至1940年6月, 东非除了埃塞俄比亚人开展的抗意游击战争外,没有大的军事行动。

1939年9月,二战爆发,德国以闪电战横扫欧洲。1940年6月,法国投降,英国退守英伦三岛。这时墨索里尼认为自己抢夺英国东非殖民地的时机成熟了,于是向英、法宣战并在东非发动了进攻。意大利的战略意图是:以意属东非殖民地为基地,向西、向南、向东进攻英国殖民地,控制红海南端的咽喉——曼德海峡,以切断英国的生命线。

1940年6月,意军以30 万人的绝对优势从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出发,西进苏丹,南攻肯尼亚。8月初,又东进英属索马里。到9月中旬,意军占领了苏丹、肯尼亚的大部分和英属索马里全境。英国为了保卫自己的东非殖民地,防止意大利控制曼德海峡,便迅速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调集军队,又就地征召大量的非洲青壮年参加英军。英军在收复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之后,攻占了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并于1941年2月初,从肯尼亚和苏丹攻入埃塞俄比亚。 此时埃塞俄比亚的游击队已发展到40万人。他们配合英军狠狠打击侵略者, 于4月6日解放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返回首都重建统治。意军死亡10万人,残部23万人于5月19 日向英军投降。东非战场的战事基本结束。墨索里尼建立“新罗马帝国”的美梦破灭。

2.北非战场

自意大利向英国宣战后,战火就烧到了北非。意大利的战略意图是:以意属北非殖民地利比亚为基地,向东侵入埃及,夺取英国的主要海军基地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切断英国的生命线。1940年9月13 日,意军以6个师又8个坦克营对英军两个师又两个旅的绝对优势力量,从利比亚的昔兰尼加省东部发起进攻,指向埃及。9月16 日攻占埃及西部重镇西迪拜拉尼,深入埃及腹地120公里。与此同时, 德军攻陷西西里岛,控制了地中海,截断了苏伊士运河航线。

面对意军咄咄逼人的态势,英国赶紧调集力量予以阻遏,并于12月7日发动其在北非战场的第一次大规模攻势。12月11 日收复西迪拜拉尼,并乘胜前进,于1941年1月21日攻占昔兰尼加重要港口图卜鲁格。2月6日再克昔兰尼加另一重要港口班加西。随后, 英军沿昔兰尼加西部海岸前进,并在弧形地带欧盖莱建立了前哨阵地。这时巴尔干战局日紧,英国赶紧从北非抽调兵力支援巴尔干,加上已向西挺进了700多公里, 后勤补给遇到困难,遂停止进攻。是役,英军仅伤亡1700人,而意军损失惨重,9个师被歼灭,13万余人被俘。

意军在北非的失败,使希特勒极为不安。1941年2月6日,希特勒派遣在法国战役中指挥德军第7装甲师建立殊功的年轻将领隆美尔,率领3万装甲部队在利比亚的的黎波里登陆,支援意军。隆美尔利用英军大部调往巴尔干战场的有利时机,于3月31日占领欧盖莱。4月2 日隆美尔用木制假坦克虚张声势,以不多的兵力向英军发起进攻,英军仓皇撤退。4月3日由德、意军组成的“非洲军团”占领班加西,4月10 日包围图卜鲁格,4月15日占领昔兰尼加全省。英军又被迫退守埃及。 由于希特勒此时正忙于准备进攻苏联,未能给隆美尔以应有的补充,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击。

1941年6月爆发的苏德战争, 对北非战场的力量对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德国此时的战略重点在苏联,为集中兵力,就不再向北非增派援军,甚至把驻西西里岛的空军也调到苏德战场,从而削弱了德、意在地中海和北非的力量。相反,英国为了保住埃及这一战略要地,竭尽一切力量加强在埃及的军力。到1941年秋,英军的兵员和坦克、飞机的数量,已比德、意多一倍以上。同时丘吉尔改组了中东司令部,任命奥金莱克上将接替韦维尔任总司令,将北非英军各部队合编为第8集团军, 由坎宁汉上将指挥。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11月8日, 英国对“非洲军团”发动了代号为“十字军”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隆美尔因缺乏必要的支援力量,被迫西撤,1942年1月10日撤至欧盖莱。因下暴雨, 英军停止追击。

1941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被迫将准备增援第8 集团军的力量调往远东对付日本,致使北非的英军没有及时得到补充。而德国却趁冬季苏德战场暂时沉寂之机,将从西西里岛调走的空军又调回来,猛烈轰炸马耳他岛的英国海空军基地,使其处于半瘫痪状态,并重新控制了地中海的航行权。同时希特勒加强了北非的军力,给隆美尔先后运去了300辆新式坦克和11个营的战斗部队, 使北非战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轴心国的变化。希特勒狂妄指示隆美尔:向埃及发动总攻,切断苏伊士运河,并继续东进,与南俄德军会师,占领中近东,夺取石油资源,进一步挺进印度,与日军会师南亚。5月26日, 隆美尔率“非洲军团”展开进攻,6月20日占领了英军坚守9个月、被誉为“不屈的要塞”的图卜鲁格,俘虏英军3万人以及足够3万人用一个季度的物资和1 万吨燃料;6月28日越过埃及边界占领了马特鲁港;7月初逼近阿莱曼重镇,距亚历山大港仅96公里。此时埃及首都开罗一片混乱,政府开始疏散居民,焚烧档案。墨索里尼得意地飞到北非,随后的一架飞机运去了一匹白马,以便他骑着战马参加开罗的入城式。隆美尔被希特勒晋升为陆军元帅,这一“沙漠之狐”一时被神化为“不可战胜的将军”。

但是,隆美尔不得不停止前进,因为随着1942年秋季苏德战场战斗的重新吃紧,德国不得不把大量的人员和装备投入苏德战场,对北非的支授更少了。在德国空军调离西西里岛后,马耳他岛上的英国空军又活跃起来,再次控制了地中海运输线,轴心国开往北非的运输船队遭到猛烈轰炸,损失率高达44%。与此同时丘吉尔亲往开罗,再度改组了中东司令部,任命陆军上将亚历山大为总司令,陆军中将蒙哥马利为第8 集团军司令,制定了全歼“非洲军团”的计划,并调集重兵和武器装备,使兵力达到23万人,坦克1440辆,大炮2300门,数倍于敌军。阿莱曼是通往埃及东部的要道,战略地位重要,于是英军在此构筑了坚强的防御工事,待机反攻。德、意军则在阵地前埋设了大批地雷,称之为“魔鬼的花园”,以阻挡英军的反攻。

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发动了代号为“捷足”的英军第3 次大规模进攻,双方反复冲杀,战斗异常激烈。英军以4辆坦克换德军1辆坦克的沉重代价,终于突破了德、意军的防线。11月2日, 蒙哥马利又发动了代号为“增压”的新攻势。隆美尔集中全部坦克实施反击,但因缺乏空中掩护,损失惨重,2/3坦克被英国空军摧毁,反击失败。 隆美尔只得不顾希特勒“不胜利勿宁死”的命令,下令全线撤退,并将意军的淡水储备和汽车带走,使被扔下的6万意军只能投降。 隆美尔率德军急速西撤,蒙哥马利率英军紧紧尾随。1943年1月23日, 德军放弃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2月上旬,退到利比亚、突尼斯交界处的马雷特, 与那里的德军会合。从阿莱曼到马雷特,英军整整推进了1000余公里。

阿莱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丘吉尔说:“在阿莱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莱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不仅如此,它还与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的瓜达卡纳战役一起,成为二战的转折点。此后,轴心国开始走上灭亡、盟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

3.马格里布战场

阿莱曼战役后,1942年11月8日, 由美国艾森豪威尔和英国亚历山大担任正副总司令的美、英联军11万人,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达尔贝达)、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瓦赫兰)和阿尔及尔登陆,在北非开辟了新战场,开始实施以“火炬”为代号的作战计划。

美、英联军在北非登陆后,希特勒决定扼守北非,尽可能久地箝制住敌军,以免敌军增援欧洲。为此,希特勒把西欧的兵员和武器从海空两路调往突尼斯,增援隆美尔。但是,北非的整个形势已大大不利于轴心国。盟军继续得到增援,总兵力达到20个师又4个独立旅。 原驻北非的英国第8集团军越战越强,士气旺盛。法国维希政府驻北非的8万军队也反戈一击,投向盟国。“非洲军团”此时只有14个师又2个旅, 且人员、武器缺额很大。他们除退守突尼斯海滨一角作困兽斗外,在整个非洲大势已去。

1943年1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卡萨布兰举行重要的战略会议, 决定攻占轴心国在北非的最后一块占领地——突尼斯,结束北非战争。3 月20日英军第8集团军攻破了马雷特防线,隆美尔退守突尼斯东北角。 这时隆美尔火速返回德国,向希特勒建议撤出非洲,被希特勒拒绝并被斥之为“悲观主义者”。4月19日,蒙哥马利率英军自南往北, 艾森豪威尔率美、英联军自西向东,合围夹击突尼斯东北角的德、意军,5月7日占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并封锁了德、意军的海上退路。 5月13日,德、意军25万人全部投降,非洲战事结束。

二战中的非洲战场共歼德、意军130万人,缴获舰艇240万吨,飞机8000架,大炮6200门,坦克、装甲车9000余辆。非洲战场的胜利,为盟军向意大利本土进军,进而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二战对非洲的影响

非洲被卷入二战,二战对非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对非洲经济的影响。战争使非洲的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采矿业和加工工业,这是同战争的需要分不开的。如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铀比属刚果是盟国的唯一供应者,故产量突飞猛进。锰矿,黄金海岸是盟国的最大供应者,故1939~1946年产量增长了100%。 比属刚果的钻石矿,1945年产量占盟国所需的65%。尼日利亚的锡矿,1938~1943年产量提高了41%。非洲是一个少煤的大陆,但为满足军需,产量也提高了,1944年比1938年增加50%,达到2600吨。新兴能源石油的开采量也如此,如埃及石油的产量,1944年比战前提高了5倍。 在加工业方面,战争阻碍了西方殖民国家将产品运到非洲,为满足军需,不得不允许非洲人开办一些加工工业,如加工矿石的有色冶金业,生产小型工具的五金业,生产罐头、面包的食品业,生产军服的纺织业和缝纫业等。而食品业和纺织业发展更快,被看作是非洲的主要民族工业,如1941~1944年尼日利亚的纺织厂从10家增加到87家,同期比属刚果的食品厂从423个增加到729个。就地区而言,战前只有南非、埃及有少量的轻工企业。战争期间,除南非、埃及外,比属刚果、南罗得西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等地的轻工企业都得到迅猛的发展。

战争对非洲农牧业的影响有两种不同情况:白人移民的农牧业得到发展。战争需要大量农牧产品,当局就对白人农牧场主实行政府补贴、高价收购,使他们大发其财;非洲人的农牧业则受到严重摧残。当局借口战争需要,强占非洲农牧民的土地,压低收购价格,使他们贫困破产,使农牧业停滞衰败。马格里布沿海地区一贯是非洲的粮仓,战争的破坏和当局的横征暴敛,使1944年小麦竟比战前减产1/3,大麦减产1/2,牛羊头数减少2/3。

战争使非洲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军队的调动和后勤物资的运送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业,因此战争期间,当局大力修建港口,开辟航空线,建筑公路、铁路,甚至沟通西非与北非的古代撒哈拉商道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加强了非洲与外部的联系,而且加强了非洲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往来,从而为打破非洲内部的封建闭锁性和发展本地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是战争对非洲社会阶级结构和力量配置的影响。随着战争年代采矿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在非洲大陆上迅速出现了一支年轻而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二战末期,非洲有1000多万工人,其中西非、中非和南非约800万人,北非约180万人,东非约70万人,比战前增加50%。随着非洲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非洲工会组织也蓬勃发展起来。如尼日利亚战前仅有5个工会,1944年增加到85个, 并在1942年成立了尼日利亚工人联合会。黄金海岸1940年还没有工会,到战争结束时已有73个工会。这些工会组织虽然年轻,但却带领工人群众投身到斗争中去。1945年1月, 乌干达坎培拉工人爆发了东非历史上的首次总罢工,要求民主改革,就是在工会领导下进行的。

战争对非洲农业也有很大影响。战争的破坏和殖民者的掠夺,使非洲农业衰败,大批农民破产。破产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进入工厂、矿山当雇佣工,其人数在某些地区竟占青壮年男子的80%。这就产生了两种后果,一是使大批农民摆脱了封建酋长、部落首领的统治,从而破坏了殖民者极力保护的封建生产关系;二是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加上非洲工人大部分是季节性工人,并未完全脱离土地,这就有利于加强工农联盟。二战后期,大批农民也投入反帝、反殖的斗争洪流,决不是偶然的。

战争期间,西方殖民者同非洲的联系削弱了,并被迫放松了对非洲的控制。为了满足军需,殖民当局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发展非洲本地的工商业,因此战时出现的一些小工商业者和种植园主都是非洲人。他们构成了非洲的城乡资产阶级。尽管非洲各地发展情况极不平衡,但总的说来,非洲民族经济产生并发展起来了,非洲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也加强了。

战争期间,非洲知识分子队伍也发展壮大起来。帝国主义殖民者为了培养自己的代理人,甚至在大战年代还扩建、新建了一批学校,派遣了一批非洲知识分子到宗主国去“深造”。但是,除一小部分外,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满于国家、民族的被奴役,结果走向了帝国主义的对立面。他们在政治上代表了非洲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非洲民族资产阶级是非洲社会新生产力的代表,它和附属于它的知识分子不论政治觉悟还是组织程度,在非洲社会都是最高的,因此它能掌握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权。还在大战年代,非洲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就开展了政治活动,为争取民主权利和国家独立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如阿尔及利亚的民族主义者阿巴斯向法国递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让阿尔及利亚享有基本的自由和民主权利。突及斯的民族主义活动家布尔吉巴领导建立了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新宪政党,并提出了实现民族独立的口号。西非留英学生建立了西非学生联合会,在1941年美、英《大西洋宪章》公布后,即向英国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质问英国对西非前途采取何种态度。1942年又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求英国立即给西非各领地以内部自治。留美学生组织了美国和加拿大非洲学生协会,并公布一个要求英国立即给非洲殖民地以内部自治的纲领。斗争中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如黄金海岸的恩克鲁玛,他当时担任西非学生联合会的副主席,回国后领导民族解放运动,黄金海岸独立后任加纳共和国总统,成为非洲最著名的领导人之一。

最后是战争对非洲人民的影响。战争中千万非洲人应征入伍,学会了使用武器和打仗,这就为他们今后用武装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创造了条件。非洲人目睹西方殖民者的军队多次打败仗,这就使他们认识到西方殖民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一百多万非洲士兵和民工转战非、欧、亚各地,与白人士兵、劳工并肩战斗,这就使他们了解到白人也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自己的斗争并不孤立。他们看到亚洲各国人民也在为独立、解放而奋斗,使他们备受鼓舞,并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凡此种种,都提高了非洲人民的政治觉悟,增强了非洲人民的斗争意志。

总之;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一方面使非洲社会产生了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力量,这一力量必将为改变非洲的命运而奋斗;另一方面战争教育了非洲人民,使他们受到锻炼,从而为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标签:;  ;  ;  ;  ;  ;  ;  ;  ;  ;  ;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非洲战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_轴心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