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1999)05—0019—0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多年来,邓小平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一、在国际矛盾方面,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在十月革命期间,列宁曾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从1917年起,这一点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证实。后来斯大林以列宁的论断作依据,在《列宁主义问题》一书中把当今的时代概括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毛泽东基本上坚持了同样的观点,认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由此可见,战争和革命已被认为是当时时代的两大主题。几十年来,由于教条主义的禁锢几乎没有人再去思考和推敲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关于时代政治划分的结论,这种思想定势贯穿将近半个世纪。
对于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是高度重视的,特别是他第二次复出以后,更是审慎地思考这一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去把握现代国际社会的演变趋向。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国际形势也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因为我们有毛泽东同志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和外交路线。可以搞好国际的反霸斗争。另一方面,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准备好。美国在东南亚失败后,全球战略目前是保守的,打世界大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1980年,邓小平又指出:“当今时代,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当然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1992年,邓小平再次明确指出:“世界和平和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我们要采取在较长的和平环境里搞建设,实现我们的目标。”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得较长的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和平这个时代的趋势。由此可见,邓小平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认真分析世界各类矛盾,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取代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表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位革命家的胆识和魄力,显示了邓小平具有非凡的时代洞察力。
二、在社会基本矛盾方面,实现了侧重点由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向生产力的转换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互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毛泽东的这一独到见解无疑比斯大林的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的理论更符合于现实状况。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发展与历史性贡献。邓小平不但继承了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观,而且有了新见解。1979年,邓小平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又说“当然,指出这些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并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这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还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可以看出,邓小平十分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一面,并极为明确地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矛盾,从而克服了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中对两对矛盾未能区分主次,错误分析与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忽视生产力发展这一重大失误。在邓小平看来,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根本、更直接的决定作用。现行僵化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只有将之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实质就是通过变更旧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它为我们抓住机遇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在社会基本理论问题上,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全国人民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从1956年到1966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严重失误,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反对,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不大,国家仍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1989年,国际局势剧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有这一切,造成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产生犹疑和困惑。正像邓小平后来总结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邓小平还从全局着眼,阐明了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990年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中又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教导人们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总之,邓小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这对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原苏联的影响,认为公有制是计划经济的前提,而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这样,便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一种经济理论的定格将近30年。当然,计划经济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条件下起过重要的作用。可是,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一体制某些方面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便逐渐显露出来。加上后来又把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加以反对,使得经济体制上过度集中统一的问题不仅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发展得越来越突出,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这种理论的偏差,曾经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邓小平重新工作后,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冷静的分析、深邃的思考。他观察事物不从书本里找现成答案,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实际出发。1979年,虽然当时经济理论上尚未转变观念,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时就明确提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可见,在还处于讲计划经济为主的情况下,邓小平的论述是具有了超人的认知与胆略。1987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此后,邓小平还不断地利用各种场合反复地分析了计划和市场的运用与性质,尤其是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十分清楚与透彻地讲道:“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所有这些论述,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特征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标。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和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检验,他的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观点才被全党所接受,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党的十四大将这一新概念写进了报告。这是邓小平对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性贡献。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论文; 毛泽东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