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导;教学;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问题的艺术性分析
1.开放问题有助于训练学生演绎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规律的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应当是从熟知的事物的角度出发,发现自己未知的知识,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找寻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模型重新加工和演绎,进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数学教学中的模型思想。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是给学生约定俗成的模型,而应当关注学生自己所积累的一些模型,关注学生现有的思维架构,让学生对其演绎思考。所以,在建模思想及理念下设计的问题,教师将会开放课堂空间,让学生自主找寻思维模型,其问题的开放性较高,这一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
2.精炼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知识严谨而系统,对数学问题解读、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都需要严谨而精炼的语言进行分析和加工。对待客观的知识,对于数学规律的归纳,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和组织数学问题,尊尊善诱、步步紧逼,让学生在精炼的问题引导之下,探索出数学问题的答案,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促进学生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
3.竞争性问题促进学生活力释放
在群体环境中,学生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依赖性,更有一定的竞争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营造出一定的紧张氛围,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挑战意识,能释放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彼此之间剑拔弩张,彼此之间有一定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活力的释放。所以,教师在问题引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用一定的竞争模式加以应用,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比拼,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基于如上分析,针对不同学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展开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情展开问题引导,切实增强学生的知识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引导的有效途径
1.联系生活,设置演绎问题
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展开教学活动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当让学生在生活模型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新知的探索,循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认识分数的形式和意义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应用分数表示数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形式应用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演绎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出学生案例:一个西瓜被平均切成6份,小明和妈妈吃掉了2块,剩余4块。那么吃掉的部分和剩余的部分分别占整个西瓜的多少?此时,学生开始应用分数表示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我们应用分数的情况比较多,那么生活中其他的方面还有哪些情境可以用分数进行表示呢?在此开放性的演绎问题设置下,课堂变得开放、学生变得更有活力,学生积极搜寻自己脑海和思维中相关的案例,并积极应用分数进行表示。此过程中,学生应用分数表示数的能力增强,对分数应用的意义和价值理解更加深刻。再比如,在《圆柱和圆锥》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圆锥构成的理解,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圆锥的形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圆锥形状的物体有哪些呢?你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提出:冰淇淋、巫师帽等都是圆锥。在如此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中,演绎性问题让课堂的容量大增,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增强。与此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得以深化。
2.精炼问题,培养严谨思维
严谨而富有逻辑性的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教师精心设置精炼的问题加以训练。严谨性和逻辑性作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素养,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要求学生逐步将问题变得更加精炼,将一个系统的知识模块通过问题的肢解和分化,切实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新知。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体积的概念、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式。在本节中,其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便是体积单位的换算。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及其单位的转换、学习了长度及其单位的转换,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极有可能会发生单位换算的混淆。对此,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换算、面积单位换算的方式进行重新整理分析。首先,教师让学生认识米和分米、厘米的单位换算,如1m=10dm,1dm=10cm。随后,教师给出学生画出一个1m的正方形,并且设置问题引导:该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如果你将该正方形的长度用分米表示,那么获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单位是什么?随后,教师再在此问题的引导之下继续升级问题难度:绘制出长度为1m的正方体,你能如何计算出该正方体的体积?如果你用分米来表示正方体的长度,得到的体积是多少?如果你降1m的正方体长度换算成cm,那么你获得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由如上问题的解答,你知道1m3和1dm3以及1cm3之间的倍数关系吗?通过如上方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进行逐步的换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就终于得以攻克,严谨的思维能力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之下得以培养。同时,这种问题引导的方式优势在于,学生不仅可通过此种方式获得知识,更能借助此计算方式进行推理计算,让教学同时取得了“鱼”和“渔”的效果。
3.竞争模式,增强教学成效
紧张的氛围、竞争的环境,更容易开掘学生的潜能、释放学生的活力。当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时,为了释放学生的活力,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更大的价值,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竞争模式构建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四则混合计算》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简便方式进行灵活计算。但是,始终有部分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在不观察计算数值的情况下盲目计算,既增加了问题的计算量,还增大了失误率。对此,教师可以在班级中通过竞赛问题的方式展开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计算中提升效率。在问题引导中,教师设置具有一定灵活性、能够通过利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竞赛或者竞争者PK的方式展开。最终,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中学会了先观察数值特点再动笔计算的习惯,其学习效率也就在此种方式的应用下得以增强。
总结
问题引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以设置演绎性问题、精炼设计问题以训练学生的严谨思维、构建竞争性问题提升教学成效,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良香,潘冬梅.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37-138.
[2]许文新.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置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13-114.
论文作者:覃锦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方式论文; 正方体论文; 思维论文; 分数论文; 精炼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