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模式中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东亚模式中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思考_政治论文

关于东亚模式中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模式论文,关系论文,国家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

东亚模式是指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在内经过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范式。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广泛内容。

在政治上,东亚模式的特征是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二战以后,东亚国家普遍实行威权主义政治体制,这种威权主义政权既不同于西方议会民主制,也不同于法西斯主义的极权主义,又不同于第三世界的个人(集团或家庭)利益型集权政府。这种政权基本上是出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依据社会条件的需要,为有效地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迫切任务而建立起来的权力集中的政府。它对政局采取强制性稳定的统治方法,这种强制性稳定保持了东亚地区的政局稳定,使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能够有秩序地进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这种强制性稳定,虽具有一定的暂时性、不可靠性,甚至极大的危险性,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必要做法。而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门知识或专业特长、在政府部门里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精英和政治精英,则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功臣。这种政权既具有浓厚的非现代特征(非民主),又具有强烈的现代特征(精英治国)。

经济特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的经济优先主义,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西方由于是“内源性现代化”,其现代化的启动是靠自下而上的自发性,一般以商业和工业革命为先导,逐步实现现代化,其生产运作系统主要靠市场经济。只是在战后才重视计划、宏观调节与现代科学制度。而东亚地区则是外源性现代化,有其独特的外部条件,即所谓“迟发展效应”,正负效应两面均有,欲想实现现代化必须动员国内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所以,东亚国家在现代化的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国家的职能,将所谓“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软硬适度,富于弹性的经济发展体制。通过政府的调控,东亚地区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文化特征上,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被称为“东方情感型模式”,它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不同。根植于新教伦理的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的特征是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和人情;崇尚集体意识,个人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这种情感型文化通过东亚新兴工业国家领导人的提倡,形成了关于伦理道德和正确人际关系的亚洲价值观念体系,对东亚经济与政治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被认为是保持东亚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亚洲的经济运作则立足于这种独特的价值观。

二、关于东亚模式中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反思

东亚模式对东亚国家和地区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的渊源来看,我们无法否认和抛弃东亚模式。目前东亚出现的经济、金融动荡,应该说是东亚模式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的挑战面前,东亚模式应该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帮助东亚经济创造新的奇迹。

东亚模式政治上的根本弊端是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然而,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呢?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均衡或和谐,即两者都在自己最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各司其责。然而不幸的是,在人类历史中,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时候是很少的。尽管从长期来看,任何错误都会被纠正,但人类社会并不能自动阻止在中、短期内市场与政府的均衡遭到破坏,尤其是政府越界干预市场、剥夺个人经济自由的情形。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市场与宪政的问题。(注:刘军宁:《市场经济与有限政府》,载《学问中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宪政的根本原则是限政与法治。 宪政的核心特征就是对国家权力的法律限制。宪法要成文的必要性是旨在建立有限的、负责的政府,防止专横的威权的和绝对的统治。现代宪政主义的根本标志就是对与“人民主权”直接连结在一起的政治权力的限制。宪政民主作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政治形式出现在启蒙时代之后,同时在18世纪自发的市场经济的发育中得到了支持。当然,限政并不是削弱政府,不是让政府放权,更不是“无政府”。有些观点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不在于政府作用的过分强大,而恰恰在于政府干预不够。例如泰国、印尼因为政府对其金融体制监管失控引发了金融危机,而新加坡政府较好的金融监管体制使新加坡避免了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这些观点无疑说明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充分发挥,取决于政府的有效运转,但如何提高政府运转效能,这就不能不涉及到政治体制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政府并不是全能全知的,而一个权力无限、没有大众参与的政府,是无法博取众长、无法充分利用民间知识资源,克服其主观片面的。要建立起市场经济机制,限政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政府的职责,使政府做到该管的管,从原来的政府职能无所不在的状态中退出来,更好、更强有力地执行另外一些政府应该执行的职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不能既是参赛者,又是仲裁者。

宪政的要求使东亚模式在政治上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从形式上看,东亚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实现了民主化制度,但其内涵却仍然受东亚地区原有的价值观和传统的束缚。首先,东亚大多数国家都曾经历过长期的中央集权专制时期,缺乏政党的政治参与机制。而西方殖民主义在该地区的长期统治,不但没有给这里带来规范化参与,反而带来了大量的暴力反抗。由这种反抗导致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发,使东亚大多数国家民族国家的建立仅意味着各种争夺国家权力的开始,国家统治与政治参与常常是采取政治斗争的方式去行动,斗争的结果往往是带来新的集权与压制。其次,东亚国家的威权主义政府是以较少的政治参与为代价来实现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果又导致较低的社会经济平等和较低的政治稳定,形成了军队、执政党和官僚三位一体的威权模式。再者,东亚地区的习惯服从缺乏个性的政治文化传统被威权政府利用,使得这里的民主化制度流于形式化。

东亚国家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力量的逐步壮大和正常参与渠道的出现,使这里政治民主化的呼声日高。但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体制,还必须对其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亚洲价值观。只有当这种价值观建立在人的素质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性改变的高度发展之上,它作为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基础,才可能使东亚国家的政治体制实现真正意义的民主。

标签:;  ;  ;  ;  ;  ;  

东亚模式中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