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绍兴台门的人居模式主要是内部封闭、外部开放的依水临街的居住模式,绍兴台门一般由门厅、天井、堂屋、侧厢、座楼等组成。本文分析的内容可供相关部门的设计做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人居文化,绍兴
1引言
绍兴古越国的核心区域,自古是一座水网密布的城市,在古代以舟代车,桥引路,因而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并随着建筑形态的变化,其民居建筑布局的基本结构都是靠水或向街的坐北朝南的台门宅院。粉墙黛瓦、明净优雅的院落式民居-台门建筑历史悠久,台门起初是对住宅的一种尊称,但是没有被完整的传承下来,很多台门在历史的长河里已经多次易主了,住在台门里的人不再是同一个姓氏的人[1]。
2传统台门
绍兴台门设计布局自成一格,沉淀了厚重的文化。一般由门厅、天井、堂屋、侧厢、座楼等组成。首先是门厅,是由一个较小的空间组成。绍兴当地人把这个空间称作“台门斗”。而且台门斗地面要比住宅外地面高一些,室内外高差需用台阶联系,如此门的起步有高度又有空间,实现了台的意义。典型的台门要凸出或凹进墙面,通常在门洞的地方有石门框,就在这个极小的空间上,上覆乌瓦,外砌石阶,乌瓦、檐脊、坡面等,而在“台门斗”这个空间里会设几道门,黑漆石库门或是木门,占据空间极小,一般由两道门组成,第一道门由横钉竹排的四扇大门组成,俗称“丝竹台门",进门不到三步,又有一道门,中间会有两扇,左右各一扇门。这一道门平日里只有右侧的偏门是开的,只有逢红白喜事或者其他大型宴请、贵客来访,才会同时打开这四扇门以示尊重[2-3]。进入“台门斗”后一般是天井,天井可以满室阳光温暖舒畅,天井两边一般是偏厢房,天井的大小一般视台门的规模而定,已达到一个合理的空间尺度,天井内多以青石板铺地,或会配以精致的盆景使一个露天的空间充满活力和富有意味。天井里便是堂屋了,一般台门多为临街临水,所以有前门也会有后门,而后门多为临河,这就是绍兴当地常说的“前门进,后门出”,也是整个台门建筑空间里的一条交通流线(图1)。
图1台门建筑正面
台门建筑世代沿袭,记录了家族的兴衰。台门一般会分官宦居住和大众平民居住这两大类,而居住在里面的人在空间的使用上一般会有些许的差异,所以人居也会不同[4]。
一般来说官宦大户台门的进深较多,一般为五进,七进,多的可达十三进(图2),根据开间和进深的多少而延续中厅,后楼等,而普通台门以三进为多。如鲁迅故里的周家台门,鲁迅故居和祖居,就是比较有代表性族居古台门的遗迹,也是官宦台门的一个代表,现在依旧能体现古时周家台门的风貌,也再现了当时的人居环境和人对于空间的使用。鲁迅祖居共分为四进,第一进是台门斗,第二进是德寿堂,第三进是香火堂,第四进是座楼。第一进便是“台门斗",若是官宦台门,仪门的门楣上方都会悬挂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这样类似的匾额,以显示主人的土大夫身份。走入宅院,天井是开阔的,前厅做为厅堂,或称“大堂前",是全家人公共生活的场所。高堂之中的客厅在空间的视觉感受上比较开阔,厅堂陈设在简单中也会透露出开阔的视野。第三进为香火堂大厅,是用来年末祝福,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第四进便是座楼,主要是生话起居之处,右手书房、主卧等,左手为闺房、绣房,沐浴房等,这种空间排布含有一定的风水命理,也体现了绍兴建筑布局的传统观念。在居室之间联系贯穿的都是廊,即台门各厅堂和厢房之间都是以走廊连接的,形成四面互通的回廊。人们行走廊下以到达厅室。像后厅则是灶间和佣人长短工起居之处。这个空间一般是临水,绍兴的古台门多为依水而建,这与人居也有一定的关联,临水一方面方便了古时的交通往来,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居住的人对于水的使用。就会在在河边建有“踏道头”,踏道入口处即为厨房,便于洗衣、淘米、洗菜之类。
在绍兴古城内历史上建造更多的是大众平民台门住宅。一般是两进或三进,建筑规模形制也会相对小一些,但在空间的使用上依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同样富有生机,也是独门独户。像商贾台门建筑,一般兼有居住和经商,前临街,后临河,往往临街设小店,临河设工场,水边设有河埠踏道,可从水上转运货物。像文人住宅,在空间布局上和装饰上都有一定的文人艺术气息,多用高墙与外界隔开,创造一个较为安静的人居环境。当然也存在众家聚居的台门,门庭及天井部分都是公用,院内各立门户,邻里环境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传统的绍兴台门的人居模式主要是内部封闭、外部开放的依水临街的居住模式,同时体现了带型交往空间和亲昵的邻里空间。内部封闭主要是独门独户的台门建筑空间,是处于建筑密集状态下的,出于对满足防火防盗和防一些意外情况发生的要求下,人们选择台门建筑内部的封闭化,同时也体现了居住者对私密性、安全感的人居环境的需求。天井内院俗称 “明堂”,既是台门内的又是室外的空间,它只提供了台门内的人进行交流的一个人居空间,并不是一定意义上的对外开放。这里所讲的外部开放是不同于现代居住模式的,传统的绍兴台门居住模式是对于整个绍兴城开放的,人们住在街上或者说是住在水上的,与城内外水陆来往人流的积极互动交流,不像现代意义的“小区”级的这种区域限定的,现在的小区居住模式是对内封闭,对外也是封闭的。所以在台门建筑这种空间内外分布的前提条件下,逐步形成了街道这种公共交往空间,使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增加了,住在台门里的人从台门中走出来聚集在自己家门口或附近区域,与路人和其他从台门中出来的人群进行言语和情感上的交流,也是一种新的人居环境的生成。四周包围的天井内院通常属于住在台门内部的人,可促进家人的情感交流,而外部开放的空间可以促进邻里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潘春华.绍兴台门杂述[J].寻根,2019(01):40-43.
[2]李丰.绍兴老台门艺术[J].美术,2016(09):120-121.
[3]杨宁飞.绍兴台门建筑夏季祛暑节能技术解析[J].建筑节能,2013,41(01):65-66.
[4]屠剑虹.别具一格的民居:绍兴台门[J].浙江档案,2016(10):48-49.
论文作者:郑洪泽,周朋,叶铭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绍兴论文; 天井论文; 空间论文; 门斗论文; 的人论文; 建筑论文; 人居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