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养培育实验背景下家校协同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家论文,调查研究论文,素养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中学于2008年获准在上海市高中学校内率先开展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的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既有点上的探索,在延续数学实验班(以培育学科潜能为主)同时,全国首设科技实验班,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五个方面,力图早期识别与培育一批在科技方面有发展志趣与创新潜能的人才;又有面上的突破,为全体学生提供高选择性的课程和金融、节能汽车、法学、人体医学等多个创新实验组,促进他们创新素养提升。[1]为了解当前资质相对优异高中生的家庭教育观念、方式、氛围以及家校互动的期望,上海中学进行了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背景下家校协同的调查研究。学校对2012届、2013届、2014届的科技班、数学班与平行班的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参与问卷调查的家长总人数为120人,回收有效问卷118份,采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主要涉及家庭教育理念、早期兴趣培育、父母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家校互动等四个方面。此次调研,能够为了解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背景下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提供启迪与思考。 一、家庭教育观念与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功与其所处家庭氛围和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因此,学校此次调查所关注的重点是家庭氛围、父母教育观念、教育的难点三个方面。研究表明,民主、和谐、宽松、信任的家庭氛围能够与学校“聚焦志趣,激发潜能”的创新人才培育导向形成合力,让孩子在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发展之路上不断飞跃。这些认识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同。 (一)民主型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强大支撑 通过对问卷中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个观点。第一,互相尊重,遇事共同处理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认同率为81.4%),且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担不同的责任(认同率为79.7%)。第二,民主型家庭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志趣聚焦水平的提升。调查发现,志趣聚焦程度越高的学生(科技班、数学班),其家庭氛围越倾向于民主型(科技班为83.3%、数学班为86.8%、平行班为73.7%)。在充满理解、尊重、协作的家庭中,孩子志向的确立、兴趣的形成将会更加健康和稳固。第三,父母的期望会以孩子的实际为出发点,并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调查显示,39.0%的家长与孩子的想法一致,而23.0%的家长在与孩子想法不一致的情况下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这也是民主型家庭氛围的一种体现。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宽松、信任的环境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内动力与乐趣得到激活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认为好的教育是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而不是靠强迫(认同率为87.3%)。学校与家庭关注孩子内动力激活,是促进学生内在发展与创新动力持续增强的催化剂。同时,创设宽松和信任的家庭环境,是孩子个性成长的关键。创设宽松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成长的乐趣(认同率为70.3%);创设信任的环境,允许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有助于孩子的个性成长(认同率为64.4%)。 (三)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品行与幸福 调查显示,父母对孩子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期望值。上大学已经不再是家长的最大期望,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品行良好(认同率为78.0%)、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认同率为76.3%)与成为生活幸福的人。 (四)对于有潜质的高中生来说,家庭教育的难点是思想交流 对于优秀学生群体而言,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兴趣养成已经不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最难处理的问题是“思想交流”与思想的引领。调查显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依次是思想交流(认同率为47.5%)、生活习惯(认同率为16.9%)、兴趣养成(认同率为15.3%)、学习成绩(认同率为6.8%)。这说明对于有潜质的高中生而言,其父母的思想有了很大改变,成绩已经不再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他们最渴望的还是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而且,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父母能把他们当成朋友来看待,给他们足够自由的空间。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应该帮他们抚平情绪,给他们一些提示,让其自己思考该怎么办(认同率为82.2%)。 同时,在与孩子沟通的重点上,考虑到升学的因素,“学习”依然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重点(认同率为70.3%),其后依次是兴趣爱好(认同率为59.3%)、人际交往(认同率为55.9%)、价值观(认同率为54.2%)、理想(认同率为52.5%)等。这几个方面的沟通都占有半数以上的比例,说明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领域朝向多元化。 二、父母早期关注对孩子的潜质开发与兴趣的培养 此次调查中,学校重点了解了父母职业对孩子的影响、不同培养方式产生的效果以及父母对学校教育在促进孩子成长方面的期许。 (一)父母职业对孩子的兴趣有影响,且学生的发展水平越高影响越大 父母的职业对孩子的兴趣影响较大(认同率为79.6%),且与孩子的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即潜能开发程度较大的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调查数据显示,各方面综合测评属于高水平的孩子的父母认为自己的职业对孩子有影响的比例居多(认同率为85.4%),其次是中等水平(认同率为81.1%)和较低水平(认同率为72.5%)。这说明随着孩子潜能的不断开发,家庭教育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二)父母不同的培养方式对有潜质孩子成长的影响不同 大多数父母会有意地培养孩子在某方面的能力,但是不同聚焦程度的学生接受的培养方式不太相同。调查显示,聚焦程度较高的孩子(数学班和科技班)父母对其进行有意培养的指数较高(数学班为76.3%,科技班为86.7%),并主要通过让孩子参加辅导班和兴趣班的方式进行。平行班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意培养的占44.7%,主要是让孩子自由发展。这说明孩子的兴趣、潜能需要有一定的引导和开发的载体,学校在这方面担负着一定的责任,但是中学甚至之前的学习阶段还是需要父母的有意培养。 (三)父母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认识较为理性 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作,学校则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调查显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上升,不再认为学校应承担孩子的全部教育责任。此次调查也显示,家长对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承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分工有较合理的认识。38.1%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应该以学校、家庭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另有35.6%的家长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各有侧重。这两种观点占据了绝大多数(73.7%)。可见,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延伸这一理性观点已经形成。 (四)有潜质学生的父母对学校在价值观、兴趣和潜能开发方面的教育更为重视 调查数据显示,科技班学生父母关注的前三位依次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76.2%)、个性潜能的开发(73.8%)、学习兴趣(66.7%);数学班学生父母关注的前三位依次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76.7%)、思维和人格(73.7%)、个性潜能开发(65.8%);平行班的学生父母则更为关注学习兴趣(86.8%)、个性潜能开发(65.8%)、思维和人格(63.2%)。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第一,学生兴趣聚焦的程度越高,家长对其个性潜能开发的要求越高(科技班为73.8%,数学班与平行班均为65.8%),而普通学生的家长更多地关注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平行班为86.8%,数学班为50.3%,科技班为66.7%,平行班与数学班呈现极其显著差异,p=0.002<0.01)。第二,聚焦程度越高的学生的父母对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越为重视。这与学校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验得出的规律相吻合,即智力水平相仿的学生,志向、责任与思想境界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的内动力与未来发展高度。第三,学校对学生思维和人格的教育越来越为家长所关注。父母对学校在学生思维和人格教育方面的关注程度(64.4%)已经远远超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40.7%)。 三、家校合作共同促进有潜质的孩子发展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重点探查了家长对学校社会实践及活动平台的态度、理想的家校沟通方式、学校教育举措在学生身上的显现三个方面。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父母的想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好地契合。 (一)学校对有潜质学生提供的平台能得到家长认同且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效果 为了促进高中生志趣聚焦与潜能开发,个性化地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学校创设高选择性的课程,并与之相匹配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三高”(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构建等。调查显示,家长认为学校的多方面举措都已经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效果,其中高素质教师引领(认同率为63.6%)、聚焦志趣·激发潜能的办学导向(认同率为49.2%)、“三高”教学模式(认同率为45.8%)、“课程高选择性”(认同率为45.8%)四个方面的效果最为明显。在科技领域有潜能的学生的家长对学校课题研究性学习这一平台更为认同(平行班家长认同率为34.2%,数学班家长认同率为26.3%,科技班家长认同率为57.1%,数学班与科技班呈现显著差异,p=0.018<0.05)。可见,学校课题研究性学习对于开发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能确实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进行离不开学校对社会资源的实质性利用。科技班学生的家长在学校实质性利用社会资源方面的认同率同样比其他班级高,这与科技班的专门课程和探究课程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授课、指导有关。 (二)父母对于家校沟通内容及沟通途径的认识仍趋于传统 调查显示,在家校沟通内容上,课堂表现及学习成绩依然是父母关注的重点。绝大多数父母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课堂表现及学习成绩”(认同率为89.8%),其次是人际关系(认同率为68.6%)和班级生活(认同率为54.2%),对学生所学课程(认同率为28.8%)、教师指导(认同率为36.4%)及宿舍生活(认同率为28.8%)关注相对较少。在家校沟通方式上,家长希望与学校沟通的途径依次为电话或电子邮件(认同率为79.7%)、家长会(认同率为71.2%)、教师家访(认同率为45.8%)、家校互动平台(认同率为39.8%)、学校开放日(认同率为8.8%)。学校在充分利用电话或电子邮件、家长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之外,还要完善家校互动平台的建设,以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为畅通。 (三)在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孩子方面父母的观念渐趋理性 对于班主任在教育有过错孩子时应采取的措施,家长主要认同两种:一是直接进行批评教育,然后将教育结果告知家长(认同率为50.8%);二是先与家长进行沟通并了解情况,再进行批评教育(认同率为43.2%)。随着孩子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家长对第一种观点的认同率降低,对第二种观点的认同率增加。这表明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更希望了解他们的心理,采用更为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其过错。另外,男孩子的父母更认同于第一种观点(认同率为60.0%),而女孩子的家长对此观点则不太认同(认同率为36.6%),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6<0.05)。这与女孩子的性格较为敏感有关系。这也提示学校与家长在选择教育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特征。 四、整体思考创新素养培育实验下的家校协同 家校协同推进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需要整体思考与重点突破。从调研来看,在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过程中我们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家长对学校改革措施的支持是有潜质学生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助推力 为了促进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学校充分利用各类校内资源并积极进行社会资源的实质性运用,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或活动平台。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76.3%)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给孩子足够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安排。他们认为,学校在社会资源实质性应用、高素质教师引领、“三高”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举措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效果。家长的这种支持和肯定是创新素养培养实验能够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助推力。 (二)家校协同更应重视孩子“软实力”的打造 在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责任与思想境界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发展及可达高度。此次调查也显示,父母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一定吻合性。数据显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道德品质(认同率为86.4%)、人格和心理健康(认同率为77.1%)及行为习惯(认同率为68.6%),且对孩子的未来期望更多地集中于“品性良好”(认同率为78.0%)和“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认同率为76.3%)。这一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了有潜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有潜质孩子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进一步提高 由于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专门设置了德育特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和组织能力、自我意识与人际智能等。要使这些课程真正体现出效果,父母需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融洽的沟通环境。由前文可知,父母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难处理的是思想交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重点集中在学习上,并最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课堂表现及学习成绩。这些数据都说明家长还未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仍最为关注。因此,学校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促使其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并在沟通中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四)在现代数字技术应用上给予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 调查发现,家长对孩子数字技术的应用效能与孩子自身的认识有明显的反差。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当前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效果(科技班家长认同率为16.7%,数学班及平行班家长认同率均为13.2%)。然而,学生对学校数字化平台的运用效能认可度远高于家长(科技班学生完全赞同利用电脑进行研究资料搜索与开展基于数字平台探究的为65.1%,基本赞同的为25.4%;平行班则分别为35.9%与37.4%)。家长要充分意识到未来数字时代给孩子带来的挑战,在推进孩子基于数字平台进行学习、探究与创新上给予充分关注并为其创设宽广的平台。 (五)家校应大力促进孩子基于感兴趣领域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 对于高中生的创新素养培育来说,基于感兴趣领域的课题研究与项目实践是重要的载体。目前,学校已经全员推进学生的课题研究性学习,包括课题研究与项目实践。然而,在对学校的课题研究、项目实践认同方面,科技班学生家长的赞同率为57.1%,数学班学生家长的赞同率为26.3%,平行班学生家长的赞同率为34.2%,科技班与数学班家长的赞同率呈极其显著差异(p=0.002<0.01)。这一方面显示出科技班加大课题探究的改革力度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另一方面反映出许多家长在推进孩子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上还要有观念上的突破与行动上的支持。 显然,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对于参与的学生及其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对于学校而言也是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与彰显办学特色的突破口。家长应充分关注学校开展的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并在自身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方式上作出应有的改变和调整,在促进孩子志趣能的匹配上与学校加强沟通、交流,关注学校采取的改革举措并力所能及地理解与配合,最终通过家校协同来促进孩子创新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素质培养实验背景下的母校合作调查研究_家庭教育论文
创新素质培养实验背景下的母校合作调查研究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