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3/11与中东社会思潮_阿拉伯论文

9/183/11与中东社会思潮_阿拉伯论文

9#183;11事件与中东社会思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思潮论文,事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东地区对9·11事件的反应是复杂而耐人寻味的:一些极端组织试图借机“把整个伊 斯兰世界拖入反西方的全面战争”,认为美国对阿富汗的行动“是对穷困穆斯林的袭击 ”,是要“摧毁伊斯兰教”,因此全世界穆斯林应该团结起来向美国发动圣战;而一些 “世界化了的穆斯林精英”却站出来“澄清他们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立场”,认为“ 在一个多种技术、多种文化和多种信仰的世界上发展自己的全体穆斯林应当捍卫一种主 张宽容的伊斯兰教”;(注:希沙姆·本·阿卜杜拉·阿拉维:《穆斯林与世界公民》 ,载法国《外交世界》月刊,2001年10月号。)当多数中东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谴责 恐怖主义行径,纷纷表示支持美国打击恐怖主义时,这些国家民众的反美情绪却在不断 升温;此外,几乎所有中东国家都认为,虽然9·11事件发生在美国,探讨恐怖主义的 根源必须研究中东反美思潮的起因。笔者以为,近年来,由于长期遭受不公正对待,西 方国家对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形象的严重歪曲,以及全球化给中东地区带来的种种负面 冲击,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中长期积压的愤怒、绝望、焦虑而又无奈的情绪和受辱感迅

速膨胀,极端社会思潮重新抬头,且在一定程度上被恐怖分子所利用。

9·11事件与中东反全球化社会思潮

一般认为,全球化主要是一种由市场力量推动的经济活动过程,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 多。在中东地区,全球化至今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过程,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经济冲 击力,更在于它对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影响。全球化涉及民族性、民族文化和民族主义, 并可能成为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机 制。因此,全球化对伊斯兰世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构成空前强大的挑战。

中东许多国家对全球化可能给本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着清晰的认识。一些国家也正为 在不失民族特性和自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做积极准备,但这并不能抵 消它们对显现种种弊端和强烈“西方化与美国化”趋向的全球化的不满,也无法阻止由 此产生的极端社会思潮的膨胀。埃及现任教育部长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指出:“我 们不想要全球化可能造成的反作用,如偏执情绪和极端主义的上升,增加复仇欲望和空 间孤独感——它可能导致时间移位或变成对社会的敌意,因为社会没有想到他们,不重 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使他们成了流浪的少数派、边缘化群体或绝望的团伙。他们可能 因技术革命而失落,也可能因为技术革命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可能毁灭神庙 和所有神庙中人的鹤嘴锄。”(注: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无身份世界中的爱国 主义——全球化的挑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中东地区出现的激进的反全球化社会思潮首先与中东国家(以色列除外)在全球经济体 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并遭受不平等待遇有关。在许多中东国家看来,目前,世界经济秩序 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上的,这种世界体系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繁荣以不发达国 家的贫穷为代价,少数国家的富裕依赖大多数国家的贫穷。“超级大国自己在讴歌全球 化优点的同时,也在制订全球化的规则,毫无愧色地坚持将自己的国家利益凌驾在任何 其他考虑之上。”(注: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无身份世界中的爱国主义——全 球化的挑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62页。)这样的游戏规则使中东 国家的国家作用减弱,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国家甚至被边缘化,实际上成 为全球化的牺牲品。其次,极端社会思潮的抬头与冷战后西方试图建立的代表大国和富 国利益而无视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新秩序有关。许多阿拉伯国家认为,这一国际新秩 序加深了国际社会各成员间的鸿沟。因为它“无视发展中国家和贫穷社会的利益,标榜 贸易自由却扼杀发展中国家的尝试并在人权问题方面采取双重标准和非客观立场,随心 所欲,时而熟视无睹,时而兴风作浪,令过去和现在都属于第三世界的社会、组织和国 家遭受深重的压迫和困难,许多人对之惧怕”(注: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慕尔·穆 萨2001年9月20日在中东广播电视中心成立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参见《阿拉伯人之家 》,2001年10月号。)。最后,极端社会思潮的抬头与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民众长期受 到曲解与屈辱有关。在阿拉伯国家看来,西方国家对阿拉伯国家的立场是建立在诸如“ 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等“不正常的”理论和“不恰当的”概念基础上的。正 是“这些错误的理论和妄言在国际秩序中播下了怀疑的种子,使其无法公正地协调和领 导世界”。那些主导当今国际秩序的西方国家,“常常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视为大敌, 其次是对阿拉伯人以及倾向于阿拉伯并支持其方针的人们抱怀疑的态度”。(注:阿拉 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慕尔·穆萨2001年9月20日在中东广播电视中心成立10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参见《阿拉伯人之家》,2001年10月号。)长期以来,伊斯兰教一直受到西方 的曲解,被斥之为落后、僵化的宗教,旅居西方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也时常受到歧视。 歪曲和丑化阿拉伯人形象,将之描写成恐怖主义分子的现象在西方世界由来已久,甚至 成为媒体和文学及影视作品中的一种固定模式。9·11事件发生后,无辜的阿拉伯人和 穆斯林在西方世界遭到攻击的情况不断发生。

综上所述,中东地区出现的极端社会思潮是诸多因素长期酝酿的结果,全球化的负面 影响则对这股思潮推波助澜。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反全球化运动中的极端思潮近年 来常常与恐怖主义合流。不仅在中东,世界其他各地的反全球化运动中都出现了暴力现 象。2001年7月在热那亚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上出现混乱局面,同年9月底预定在华盛顿 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大会,由于预料届时会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而 决定大大缩短会议日程,9·11事件发生后,这次会议的日期也被迫推延了。伊朗驻华 大使穆罕默德·马拉埃克表示,全球化的种种消极后果“显然对自由精神、文化多样性 和多元主义有害,因此它们容易煽起动乱和暴力”(注:穆罕默德·马拉埃克在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委员会“21世纪论坛——不同文明对话2001年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 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0期。)。历史经验表明,恐怖主义总是寻找极端社会思潮 作依托。当前,全球化拉大了富国与穷国的距离,跨国界联系的好处与富国和穷国间的 社会不平等形成了强烈反差。9·11事件以后,“由富国结成的新的反恐怖主义联盟可 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钉下更大的楔子。这种地缘政治的楔子可能扩大长期孕 育的经济分歧,使发展中国家更加疏远”(注:英国《金融时报》,2001年9月27日。) 。而这一切极可能成为孳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更何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恐怖主义又恰 恰受益于缺乏有效管理的全球化。正是这种存在漏洞的资金、信息、人员等要素的全球 化流动为恐怖主义全球范围运营创造了物质条件”(注:杨明杰:《国际社会思潮与“9 ·11事件”》,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0期。)。因此,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 代表王英凡在表明中国反国际恐怖主义立场时指出,根除国际恐怖主义必须标本兼治, 努力消除产生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应大力解决发展问题,使所有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 在全球化进程中共同受益。

9·11事件与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潮

应当指出,伊斯兰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决不是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但跟世界其 他宗教极端思潮一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中的极端主义思潮经常成为恐怖暴力活动的理 论。近年来,“一种在政治上和社会上带有专制色彩的伊斯兰教势力正在上升,并组成 了一些主张片面解释伊斯兰教教义的武装团伙”(注:希沙姆·本·阿卜杜拉·阿拉维 :前引文。)。由这些“武装团伙”策划的暴力恐怖活动有不断上升之势。与此同时, 泛伊斯兰主义思想也在穆斯林社会中重新回潮。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他最新出版的回忆录《永不言败》里写道:“阿拉伯世界的问 题常常同泛伊斯兰团结运动相互交织。不仅对原教旨主义者,也对许多阿拉伯人来说, 惟一的伊斯兰统一体就是穆斯林民族—乌玛—它必须置于阿拉伯民族之上。个人应当无 保留地支持波斯尼亚、克什米尔、车臣、塞浦路斯和纳卡地区的穆斯林。不这样做,就 是非穆斯林,因而也是反阿拉伯的。”(注: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永不言败 ——加利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这段话实际上是对当前活跃 在阿拉伯社会的泛伊斯兰主义思想的一种诠释。

泛伊斯兰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中叶,是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伊斯兰世界各国侵略 与奴役的产物,是穆斯林对自身面临挑战的一种回应。它强调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的各 族人民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共同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应团结起来,捍卫、复兴伊 斯兰信仰。其思想基础源自伊斯兰教义,认为伊斯兰教为普世性宗教,不受民族、肤色 、语言和国界的限制。号召全世界穆斯林在共同信仰基础上联合为一个广泛的共同体, 在一个德高望重的哈里发领导下,对入侵的欧洲殖民者举行圣战,直至取得胜利。(注 :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由哲马鲁丁· 阿富汗尼(1838~1897)创始的泛伊斯兰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帝色彩,“表达了下层阶 级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中东而产生的社会不满”(注:[美]凯马尔·卡尔帕特:《 当代中东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曾对唤起 伊斯兰各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近现代伊斯兰教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 思潮和社会运动之一。虽然作为一场运动,泛伊斯兰主义以失败告终,但这一传统的宗 教社会思潮在当代仍有广泛的影响。“正是这种出于对泛伊斯兰主义的信仰共同体的认 同愿望,导致在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伊斯兰世界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反美情绪和对塔利 班及本·拉登的非理性同情。”(注:德国《世界报》,2001年9月25日。)

严格来说,泛伊斯兰主义并不是一种极端的思潮,但它却是一种极易被西方曲解,又 极易被伊斯兰极端分子利用的社会思潮,因为它扯的是伊斯兰大旗,打出的是反帝、反 殖的旗号,在穆斯林民众中又有着广泛的影响。它的创始人及其追随者们“虽然各自都 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冲击,但都在他们现代主义观点的基础上保持了一种不信任西方文化 的成分和伊斯兰教生活观优越性的观念”(注:[美]马吉德·法赫里:《伊斯兰哲学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88页。)。

当前的问题是,尽管许多人都知道伊斯兰极端主义并不代表伊斯兰教,但两者经常被 人有意无意地混淆在一起,引起一般人判断上的混乱。9·11事件后,虽然美国政府一 再强调反恐怖不是反伊斯兰,基辛格也告诫美国及其盟国“必须谨慎从事,不要把这项 新政策(反恐怖政策)表现成是西方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一场冲突”(注:杨明杰:前引 文。)。连亨廷顿也站出来表明9·11事件不是“文明的冲突”(注:德国《时代周刊》 网络版,2001年9月18日专访。)。但还是有人自觉不自觉地对两者产生联想。最近的民 意调查显示,多数美国人不信任在美国的阿拉伯裔邻居,而且美国已经发生了100多起 针对阿拉伯裔美国公民的种族犯罪。这种自发的种族歧视很难控制,连布什总统本人也 把美军的行动说成是“新十字军东征”,尽管美国政府及时出面补救,但许多阿拉伯人 仍认为这个用词反映了许多美国人的真实心态。此外,9·11事件后,主流的世界政治 话语也只是谴责恐怖主义,而不问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并且,西方人对恐怖主义的定 义也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它们仅仅关注暴力现象的本身,特别是针对发达国家的那种 宣泄式的个体的报复行动,而很少去发掘恐怖主义现象的深层根源,尤其忽略了其文化 宗教涵义和现存国际制度造成的对立情绪,从而放弃了对恐怖主义的历史洞察”(注: 王逸舟:《如何界定恐怖主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0期。)。这样的定 义必定是不完全的,经常掺杂了特殊利益和价值判断,极易使不明真相的普通公众产生 对伊斯兰教的误解。反过来,美国看似不经意透露出来的一些人的言行,也会激怒伊斯 兰世界的广大穆斯林,加深穆斯林世界与西方世界的鸿沟。如有人把美国对阿富汗的军 事行动称之为“无限正义行动”,而在穆斯林看来,只有真主能确保无限正义,因此“ 把神圣的力量归于人类是亵渎神灵的”(注:美国《芝加哥论坛报》,2001年9月24日。 )。此外,当9·11事件发生后,一些愤怒的美国人不加区别地攻击和指责穆斯林时,他 们或许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是帮了那些希望挑起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争斗 的恐怖分子的忙。

9·11事件对中东社会思潮的影响

9·11事件无疑将对中东社会思潮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但由于这一事件的后续发展 还远未结束,它将会给中东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仍是不确定的。从目前形势看,9 ·11事件对中东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显现出来:一是随着反恐怖斗 争的深化,中东地区极端社会思潮所反映出的种种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各 国在改善中东政治和社会状况,铲除产生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问题上逐步取得共识;二 是9·11事件促使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对自身许多问题进行反思,努力克服全球化带来 的负面影响,从而与国际社会一起实现和平与发展。这两个判断主要出自正面考虑,多 少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而事态也完全可能反向发展:有形的恐怖分子被打垮了,无形的 极端思潮继续膨胀。在中东,“一个本·拉登被消灭了,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出来效仿他 ”的说法绝不是危言耸听。一切取决于9·11事件的后续发展,而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 的过程,国际社会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事态朝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国际社会必须帮助中东地区铲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包括重视伊斯兰世界遭 受的不公正待遇,消除贫困,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推进中东和平 进程。“欺压、强迫、贫穷、绝望、以及生活在占领军阴影之下,只能造就气愤和暴力 、毁灭和牺牲。”(注:阿慕尔·穆萨前引讲话。)阿拉伯学者认为,伊斯兰文化的最高 价值是追求公正。“穆斯林甚至可以忍受对他们自由的限制,但绝不能忍受遭到不公正 的待遇。他们反对用不同的标准对待同样的人,认为不公正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并认 为美国遭受攻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在对待阿拉伯和以色列问题上的不公正所导致 的。”(注:埃及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安泽鼎先生在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学者交流时 阐述的观点。)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内藤正典在9·11事件后撰文指出:“如果这次恐怖活 动确实是伊斯兰过激派所为,那么,存在如下一种背景就是不难想像的:在伊斯兰教徒 看来,过去半个世纪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很多不公正的事态……应站在世界的角度,对穆 斯林及其社会采取公正的对策,减少作为恐怖活动的源泉的敌意。如果很多伊斯兰教徒 都认为实现了公正,那么,恐怖主义组织就会失去支持,从而自行消亡。但是如果以非 特定的伊斯兰教徒为对象展开战争行为,那么,敌意唤起敌意,文明的冲突成为现实的 可能性就会增大。”(注:日本《东京新闻》,2001年9月25日。)

其次,国际社会应该重塑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帮助改善西方国 家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存在着长期而根本的紧 张关系。18世纪,西方先是通过贸易往来,继而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性的经济与 政治政策加紧对中东地区渗透,从而使“基督教西方和穆斯林东方之间的旧关系经历了 重大的质的变化,伊斯兰社会同西方平等的关系转变为它处于从属的、受统治的和受剥 削的那种关系。各行各业的每一个穆斯林社会集团都感受到这一变化的结果。而对于政 治上处于从属地位和经济上遭受剥削的反应,以及对于这一切所造成的社会和文化异化 的反应,穆斯林都从宗教的角度表达出来”(注:[美]凯马尔·卡尔帕特:前引书,第1 36~137页。)。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在阿以关系上完全采取了偏袒以色列 的立场,使伊斯兰世界同西方的关系更为紧张。这些年来,穆斯林极端组织策划的暴力 恐怖活动主要是针对被他们视为“大撒旦”的西方国家,而西方一些国家和舆论往往也 不加区分地将恐怖主义与伊斯兰教联系在一起,一些媒体甚至将阿拉伯人描绘成恐怖主 义分子。

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堂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北非、中东和中亚问题研究所创 始人希沙姆·本·阿卜杜拉·阿拉维认为,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结怨,西方固然应当承担 责任,但“我们也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注:希沙姆·本·阿卜杜拉·阿拉维:前引 文。)。他认为,多数穆斯林都希望自己的宗教与其他的各种信仰和平共处,希望受益 于现代世界提供的新机会。他们丝毫不想强迫一个国家的穆斯林公民和非穆斯林公民按 一种单一的方式,更不想为宣传自己的宗教而向世界宣战,西方,特别是美国应对自己 对待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政策进行反思。(注:参见希沙姆·本·阿卜杜拉·阿拉维 :前引文。)阿拉维的上述观点在阿拉伯主流社会有一定代表性。

最后,国际社会必须防止反恐战争进一步扩大,尤其要防止它演变成一场宗教战争。 中东各国都不希望阿富汗战争扩及其他阿拉伯国家,认为反恐战争的扩大只会助长中东 地区的极端思潮。

在伊斯兰国家,民众的宗教意识要强于国家意识。目前穆斯林民众的反战情绪已和反 美情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管塔利班恐怖政权在伊斯兰世界并不讨人喜欢,阿富汗 圣战者以伊斯兰名义的所作所为也处处遭到蔑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信奉同一宗教的穆 斯林兄弟。对许多伊斯兰国家来说,支持一个西方基督教反穆斯林联盟是一个风险巨大 的行动。”(注:德国《世界报》,2001年9月25日。)阿拉伯国家虽然希望美国出面调 停巴以冲突,但普遍反对美国向伊拉克开战。(注:德国《世界报》,2001年9月25日。 )现在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仅靠军事打击能否彻底消灭恐怖主义产生怀疑。美 国《芝加哥论坛报》载文指出:“通过对伊斯兰恐怖主义宣战而不明确指出某个特定的 国家甚至特定的目标,布什政府踏上了一个不仅因为宗教冲突、而且因为殖民主义和经 济剥削的历史而变得特别危险的地带。由来已久的仇恨煽动了伊斯兰极端主义,炸弹和 导弹只会加剧这种极端情绪。”(注:萨利姆·穆瓦基勒:《军事力量不是在对伊斯兰 恐怖主义的战争中取胜的方式》,载美国《芝加哥论坛报》,2001年9月24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9/183/11与中东社会思潮_阿拉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